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有个张三劳,清末民初人,是洛宁县知名老革命家曲书城的表叔。自幼胆识过人,机智灵活,遇事沉着,往往能化险为夷。张三劳目不识丁,长相白净文雅,细高个子,给人观感不是白人。
1924年至1926年间,土匪横行,强盗猖獗,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战祸匪患殃及豫西。宜阳匪首赵高升蹿入洛宁与洛宁土匪吉长升并杆,沆瀣一气,互相利用,攻寨破村,烧杀抢掠。先后攻克樊村、赵村、小许村、西王村、草庙岭村,杀戮老幼妇孺数百人众,绑拉“肉票"无数。1926年秋,赵高升率匪数百人又攻开古村寨。当时曲书城八岁,住在古村寨上舅家,被绑为票子,如果不及时救出,就会被撕票(撕票就是杀害),失去性命。

曲书城是底张曲阳村人,父亲曲鸣都急得两天两夜没合眼没吃饭。第三天一大早就哭着跑到磨头村找表弟张三劳商量。张三劳一听,觉得表侄被绑肉票,此事非等小可,弄不好表侄性命难保,自己目不识丁,见少知浅,不敢主张,便和表兄一块去找磨头寨主王清太帮拿主意。王清太当时是洛宁名儒,是磨头寨首,不久前汝州刀客头子王老五率一千多人,从洛阳到洛宁,一路攻村夺寨,战无不克,可磨头寨在王清太的指挥下,一连几天,王老五连攻连败,才无条件接受磨头寨主王清太提出的约法三章,所有土匪排成一列纵队,枪支倒背不准离肩,走村南山坡小路绕过磨头村,过了五个村子后方许进入村内。至此,磨头寨主名声更是威震四方!
张三劳与王清太关系甚好,三劳把表侄曲书城被绑票说后,王清太思索了半天,提笔冒充洛宁吉长升写道:“高升兄:吾友表侄曲书城住古村寨上舅家,望见书让带回。愚友:吉长升即日",又顺手拿出吉长升名片一张,交给张三劳:“你冒充吉长升的朋友去领人,这是虎穴取物,弄不好要掉头撕票,要大胆,沉着,机灵。"又向张三劳详细地交代了一番。曲书城父亲曲鸣都在王清太家等候,张三劳扭头回家。一会儿,张三劳便头戴深棕色大檐礼帽,眼戴一副宽边墨色镜,身着深蓝洋布长衫,白洋布腿带打着裹腿,脚穿一双白底黑榜布鞋,右手拄着柒黑发亮的文明棍,大步向古村寨走去。

到了寨下第一道岗哨,张三劳驻足说道:我是洛宁张战彪,有事找你们首领赵高升!”两名持枪站岗的,见来者衣着打扮与众非凡,弄不清是哪路神仙,便一人留哨,一人持枪跟着,又过了两道岗,到达寨上。匪首赵高升在寨上已远远看见身穿长衫戴着礼帽一人向这里走来,便在寨上等候看这是什么人。张三劳眼观身材高大站在中间,周围有六七个手提手枪护卫着的定是首领赵高升了,便双手环抱,施上一礼自报家门:“我是洛宁张战彪,与吉长升是朋友,他介绍我来带表侄曲书城回家来了。”顺手从袖中掏出吉长升的书信及名片递了过去。赵高升接过,边看边瞟着张三劳上下打量着,心里盘算:此人衣着相貌与众非凡,举止文雅大方,出口不卑不亢,其名洛宁张战彪,威武大气,加之和自己私交甚笃的吉长升是朋友,定然有来头,不是俗人。再者这些草莽山冦,都非常重视江湖义气,往往想给来日留下后路,不如给个顺水人情。便立马满脸堆笑:“啊,啊,不知是朋友表侄,多有得罪!多有得罪!"边说边喝叱手下:“快去把孩子叫来!"
“无碍!无碍!不知无过,不交不相识吗。"张三劳顺势应着。这时曲书城被领来,是个后脑勺留着长发辫子的七八岁小伙子,一看见张三劳就“哇…”的一声哭着扑到表叔怀里。
“莫哭,莫哭!”张三劳指着赵高升对孩子说,“不怕,不怕,以后这都是你的伯伯啦。”说着,便双手抱举着向赵高升深施一礼:“那好吧,我不多打扰了,以后有用着我张某的地方,尽管说话。"
“好说,好说!"赵高升随机指了两名护兵,叫护送张三劳下寨。张三劳一手扯表侄,一手拄着文明棍,告辞了赵高升,跟着两个护兵从古村寨上缓步走下来。谢别护兵,又摘下礼帽,向着寨上赵高升挥了两下,便大摇大摆扯着曲书城回到了磨头村。就这样曲书城安然得救,曲家人虚惊一场。
从此,张三劳救曲书城的故事就在洛宁传开了。曲书城也一直对这个救命的表叔终生无忘。后来张三劳被抓壮丁出门无有踪影,曲书城便常常去看望表叔家的表婶,表示对表叔的感恩之情。直到解放后,曲书城由杞县县长,调到北京在中央政法干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工作,任副处长、处长时,还常常写信寄钱邮物接济表婶。只要回洛宁,每次都首先来探望表婶后,再安排其他行程。表婶去世时,曲书城因有病未能赴丧,还写信以示哀悼,可见曲书城对表叔张三劳救命之恩终生未忘。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