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波府走出报国臣
作者/孟庆国

位于开封市杨家湖西北侧的天波杨府,据传是北宋时杨家的府邸。从这里走出的杨家将,从历史和传说中走进小说、舞台、屏幕,演义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构成了满门忠烈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华民族英雄谱系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家族英雄群体。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流传着多个忠勇家族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以唐代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北宋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杨家将和呼延赞、呼延庆的呼家将最为知名。尤其是众多文艺作品热情讴歌的天波府杨家将的故事,悲壮忠勇,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已被塑造成一种精神象征,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报国之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为国尽忠。
杨家将的故事虚虚实实,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故事,演义戏说的成份远大于历史的真实。本文仅从文学的视角,对杨家将故事做一番钩沉解读。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8月的一个傍晚,与辽兵激战一天的杨业率兵退到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约定在此伏击的接应大军不见了踪影。这位戎马一生、威震敌胆的老将忍不住“拊膺大恸”,转身杀入敌阵,手刃数十敌后身负重伤被擒,绝食3日而死。

随着杨业的阵亡,杨家将的故事伴随着大宋王朝的悲歌渐入高潮。
杨业乃将门之子,原名重贵,并州太原人,从小“倜傥任侠”,擅长骑射打猎,武艺高强。他的父亲杨信是一位自发抗辽的北方民众领袖,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今陕西神木),自称刺史,号称“火山王”。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时任河东节度使、后为北汉开国皇帝的刘崇,将其子杨重贵派到太原。年少英武的重贵很受刘崇器重,收为养孙,赐以已姓,名刘继业。20来岁时就委任其为保卫指挥使,后积功升任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统兵20万御驾亲征,围攻太原,北汉灭亡,刘继业归降北宋,遂复杨姓、单名业。
宋太宗素知杨业威名,降宋之初,即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因他洞晓边情,对契丹作战有丰富经验,又任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受潘美节制,担负起在山西一带防御契丹的重任。
在抗辽前线,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在今代县、繁岭境内)6个兵寨。史书上说他“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3月,契丹10万军马攻雁门关,杨业带数千骑兵寻小路,出边塞,绕到敌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大败契丹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缴获很多兵甲战马。从此,“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不战而走。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仍兼郑州刺史,名望日隆,人称“杨无敌”。
杨业威名受到戍边主将忌惮,屡次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不予理会,还把这些奏折封起来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杨业对皇上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誓以身报,忠贞不二。
宋王朝立国后,最大的隐患是幽燕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没有幽燕十六州,宋朝就没有长城一线的天然屏障,无险可守,包括国都汴京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随时会受到契丹的攻击。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为完成统一大业,曾设想储备巨额款项向辽国赎买幽燕,如遭拒绝即以此款作军费,武力夺取幽燕,但未及施行就去世了。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5月灭北汉后,6月即乘势自太原进攻幽州(今北京)。7月初,宋辽两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大败,全线溃退,宋太宗也在混战中中箭,随军南逃涿州。
“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宗最受人诟病的一件事。赵光义是在赵匡胤死后无太祖遗诏的情况下仓促登上皇位的,当时有很多流言蜚语,说他害死了自己的哥哥,“烛影斧声”暗地流传。这种流言让赵光义感到很不安,于是就想通过发动战争,取得胜利来提升威望,稳固皇位,昭示皇权。因此,在亲率大军攻降北汉后,不顾军队已成疲惫之师,仓促起兵伐辽,从而导致惨败,大伤元气。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再次发动攻辽战役。这次,宋军分三路进军:东路由曹彬、崔彦进率军出高阳关;中路由田重进率军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潘美、杨业率领西路军,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东进。开始进展顺利,西路军很快攻下寰州、朔州、云州、应州等地,中路军也攻占灵丘、蔚州等要地。东路军听到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后,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涿州,迎面碰上了敌人主力。由于天气炎热,粮食匮乏,只好后退,辽军乘机展开进攻,宋军溃败。
宋太宗得知东路军战败,即命中路军回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随后命令潘美、杨业,将收服的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向代州迁移。这时,辽军主力10余万已调到西路,开始反击,并很快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很大优势,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难度很大。杨业长期镇守边关,熟知边境地势,他经过周密思考,向潘美进言: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撤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朔州民众再出城,我军骑兵接应的同时,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不懂军事又狂妄自负的监军王侁却不以为然,阴阳怪气地嘲笑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但又是北汉降将,受此讥讽,自感受到莫大侮辱。而此时,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主将潘美,由于嫉妒心理作怪,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出发时,他流着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凶多吉少,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愿以死报国。”他用手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我军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潘美和王侁领兵埋伏在谷口,等了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又慌忙撤退了。《宋史》载:“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虽说的含糊,但“麾兵退却,沿交河西南行二十里”却是实事。就这样,当身负重伤的杨业率部退到陈家谷口时,接应的伏兵一个没见,这位身经百战,令辽军胆寒的60多岁老将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于是出现了前文所述悲壮惨烈的一幕。
随着北征幽燕的惨败,杨业之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同情。小说和戏文上说,佘太君闻此噩耗悲愤满腔,怒闯金殿,告了潘美的御状。但潘美位高权重,既是开国元勋,又是宋太宗的亲家,所以只被象征性地处罚了一下,佘太君愤而辞朝,带着一家老小回了老家。而实际上,当时从前线回来的将士带回的各种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一位朝廷大臣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天下冤之,闻者为流涕”,还有人“冒死雪忠臣”,上书为杨业申冤。此战的惨败,使大宋从辽国手中夺回幽燕十六州的战略意图前功尽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令欲建伟业的宋太宗颜面无光。为平众怒,也为泄胸中积愤,将王侁削职,发配边疆,潘美官降三级,同时大力表彰杨业,诏书中说他“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
杨家将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杨家将传说中说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据史书所载,杨延昭应为次子,本名杨延朗,为避太宗儿子的讳而改名 。《宋史》说他“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杨业最喜欢这个儿子,出征打仗都带着他,在战火硝烟中,杨延昭迅速成长为一员智勇双全的战将。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北伐征辽时,杨延昭是西路军先锋,在朔州城下,他身先士卒,流矢贯臂,血染征袍,仍奋勇杀敌,率部一举拿下朔州。
宋军北伐失利后,契丹人疯狂报复,大举犯边。在宋王朝由军事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关健时期,杨延昭强忍丧父之痛,跃马横刀,驰骋边关御敌。由于北方边境无险可守,防守难度很大,当时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种树,树间距只容一马通过,用以延缓契丹骑兵的进军速度,据说相当有效。在河北平原地带,利用湖泊、水系多的自然条件,连接白洋淀等湖泊、河道,形成了从保州到沧州绵延900多里的“水长城”,“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涉”。此举既防御了契丹南侵,又改造了田地,增加了居民和屯军的收入。如今,在霸州、雄县一带发现的古地道,经考证即为扬延昭统兵时所建的军事防御工事。
史书上记载杨延昭的经典战例有两次。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国萧太后亲自督战攻遂城(今河北徐水),遂城守军只有区区3000人,军民惊慌失措。杨延昭镇定自若,下令全城青壮年全部登上城墙防守。此时寒潮突至,滴水成冰,杨延昭抓紧时机,命壮丁和兵士连夜往城墙上浇水,一夜之间,遂城变成了光滑坚固的冰城,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延昭与附近州县守军乘机开城追杀,契丹军大败而逃,这就是有名的“冰守遂城”。经此一战,杨延昭威名大振。宋真宗召他询问边关事务,杨延昭见解超群,真宗龙颜大悦,指着他对众臣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冬,为报遂城败兵之仇,契丹派数千轻骑偷袭杨延昭部。此消息被宋军侦知,杨延昭将计就计,派精锐部队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埋伏,以少数骑兵向北出击辽兵,且战且退,诱敌至羊山,然后伏兵四起,尽歼辽兵,斩杀其大将。当地百姓为纪念这次战斗,改羊山为“杨山”,沿用至今。
杨文广在杨家将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实际上,杨文广是杨延昭之子,为杨家将第三代传人,杨宗保是杨家将中虚构的人物。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镇守陕西时,偶遇杨文广,谈话中发现其很有才能,又是名将之后,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屡立战功。宋英宗时,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这大概就是后来杨家将征西、征南故事的源头。有关杨文广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最能展示他才华的是“筚篥之战”。筚篥位于秦州(今甘肃天水)西,是西夏入侵的一处必经之地。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7月,名将韩琦任陕西经略使时,派遣杨文广筑筚篥城。文广先声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急行军赶到筚篥,连夜修筑防御工事,天明的时候,西夏的军队赶到,看到严阵以待的宋军,迟疑着退兵了。杨文广乘机带部队掩袭,“斩获甚众”。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天下闻名。欧阳修曾给杨业的侄孙杨琪写墓志铭,其中写道:“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役,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天下之士乃至“里儿野竖”都在传说杨业和杨延昭的故事,说明在北宋时,杨家将故事已流传甚广。

位于古北口的“杨无敌庙”
英雄崇拜是超越民族、国度的。不只在宋境,杨业父子在辽国也受到尊重。在今密云县古北口,有契丹人为杨业修建的一座“杨无敌庙”。契丹人崇拜英雄,杨业守边多年,在战斗中多次打败契丹军队,但辽国国君并不在意,多次要求部下活捉杨业,为辽所用。辽将耶律奚低曾将杨业射于马下,应该说立了大功,然而国君不但不奖励,反而永不重用他(《辽史》卷83《耶律奚低传》)。契丹人不仅敬仰杨业,也敬仰杨延昭,杨延昭从来没有到过古北口一带,但在古北口附近却有杨六郎挂甲峪。
澶渊之盟后,宋辽停战,双方使节来往不绝。古北口是宋都汴京通往辽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南)的必经之路,宋使者路过这里,都要去瞻仰杨无敌庙,留下不少诗篇佳作。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杨业死后百年,著名文学家苏辙出使辽国,写下一首耐人寻味的《过杨无敌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诗中,苏辙将杨业比作被西晋梁王司马彤谋害的原东吴降将周处(字子隐),既表达了对杨业遭奸佞谋害的愤慨,又说明杨业的悲剧在北宋时就已朝野皆知。
宋王朝重文抑武,宋太宗征辽惨败后,后世历代帝王如被阉割一般,再无兴武备、振国威的雄心壮志,醉心于歌舞升平,东京梦华。然而表面的繁华难掩积弱的本质,最后终遭“靖康之耻”,亡于外敌。南宋初立,精忠报国的岳飞蒙冤被害,杨业的悲剧再次重演。偏安江南的遗民们更加怀念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借杨家将的故事表达对君王昏庸和奸臣误国的愤慨与不满,于是有了《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话本问世,民间开始有杨家将的戏文流传。元明杂剧中 ,《吴天塔孟良盗骨》、《杨六郎调兵破天阵》、《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焦光普活拿萧天佑》等相继涌现。明代中叶,有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清代,时兴三国戏和忠烈戏,但不提倡演岳家戏,因为岳飞打的金人就是满清的祖先,演明代戏也受到种种限制,于是,杨家将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评书、鼓书,在民间广为流传。

天波府的戏台上,定时为游人演杨家将戏
最令人称奇的是,历史上杨家将都是男儿,而戏曲、小说中则出现了一群鲜活靓丽的女英雄,以致许多人都把杨门女将当成了真人真事。实际上,除佘太君、穆桂英有点影子外,其他人物都是文学艺术家们虚构、塑造出来的。史载杨业娶折德扆女为妻,折与佘音同,佘太君由折氏演变而来。佘太君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该剧围绕北宋真宗朝枢密使王钦若指使其女婿谢金吾,借奉旨拓宽街道为名,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的故事展开,颂扬了佘太君和长国姑两位老妪护忠斥奸的正直品德和斗争精神。
关于穆桂英,正史也无记载。杨宗保、穆桂英夫妻之名最先出现在元初徐大焯的《烬余录》中,这本书虚实各半,难为信史。有资料说杨家有人娶了一位慕容氏的媳妇,慕容氏是鲜卑族,穆氏由此演变而来。
杨门女将的出现,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很大。看戏的时候,观众喜欢看旦角,女主角越出彩越能吸人眼球。杨家将的故事在演绎过程中,男儿一个个战死疆场,除杨令公外,7个儿子中,大郎替主把丧命,二郎中剑阵上亡,三郎马踏如泥烂,四郎失落在辽邦,七郎万箭穿心死,五郎出家当和尚,撇下一个杨延景,单枪匹马镇边庭。这些故事在民间已深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经形成定位,要进一步塑造杨家将,只有在他们的遗孀身上做文章。元明清三代,中原备受外族侵扰,近现代更是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那些愤世嫉俗,多才多艺的小说家、戏剧家们,就挖空心思,循着杨家将故事的发展脉络,继续编撰创作,塑造出一群杨门女将。以佘太君为中心,杨家的7个媳妇、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及烧火丫环杨排风等,一个个武艺高强、个性鲜明的女将登上了历史和现实的舞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以她们为主角的《穆桂英掛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经典剧目,成了诸多剧种的看家戏。杨家将因这些女将的加入,阵容更加厐大,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更加生动,凝聚成前仆后继、满门忠烈的英雄群体。杨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前赴后继上阵杀敌;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抡着烧火棍上了战场……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深受大众喜爱,杨家将的故事摆脱了历史真实的桎梏,成为表达人们爱憎和期望的载体,成为文学艺术贬恶扬善,抒发家国情怀的题材。至于历史上杨门女将有无原型,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河南是大宋帝都所在地,是杨家将故事的发源地,杨家将的故事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和民间的千载传承,早已妇孺皆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河南大地上,到处都能听到《穆桂英掛帅》等讴歌杨家将经典曲目的激昂旋律。在河南,如果你说杨门女将是虚构的,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反有可能受到指责。
天波杨府也一样,按照演义的说法,这里是杨业的府邸,天波府的主题建筑“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是宋太宗亲自下令为杨业修筑的。而实际上,宋代到底有没有天波府,至今没有人考证出来。有据可查的杨家遗迹,有“杨六郎故宅”和“孝严祠”。杨业战死后,其子改家庙为祠以祭祀,得到太宗批准并赐名“孝严”。这些遗迹在北宋末年毁于战火,明清时曾予以重建,抗战时期再遭毁弃。现在的天波府是在“杨六郎故宅”和“孝严祠”旧址一带重建的,府内建筑及陈设也是按照演义戏文故事布局的。在这里,真实的杨家将和虚构的杨家将已融为一个整体,被打造成宣传弘扬杨家将精神的纪念馆,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寻觅自已心目中的杨家将。
天波杨府是天下杨姓引以自豪、寻根问祖的圣地。1996年3月8日,88岁高龄的杨成武将军来到天波杨府,按照家谱记载,杨成武是杨业的后裔,出自杨延昭一脉。老将军让女儿去买来香,亲手点燃,插入杨业和佘太君塑像前的香炉中,香火氤氲中,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上将躬身下拜,表达对祖先虔诚的敬意和追思之情。如今人们看到的“天波杨府”匾额,就是杨成武将军题写的。
历史造就英雄,后人缅怀英雄,史学家解读英雄,文艺家塑造英雄,并在塑造中不断丰富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在这种缅怀、解读、塑造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弘扬着、发展着。过去如是,今天依然!

作者在天波杨府考察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