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学书入门要取法乎上,临摹古代碑帖经典,解析书史书论,才能步入正轨。
宗经的传统书法思想,先要述而不作,逐渐屏除结习,养成引经据典的观念。
学书过程中的传统意识,主要体现在读字帖、读字典、读书史、读书论四个方面。
书体学习之次第,要以五体书发展史为纲,先篆后隶再草再楷再行。每一书体的学习,则以该书体发展史为纲领,从诞生期、规范期到演变期。每一家一帖的学习,要纳入书体源流系统中加以展开。做到落笔有依据,溯本求源。透过笔墨,探究到审美层面,以经典为楷模,陶冶性灵,变化气质。
临摹是学书的基本方法,有关临摹的概念,主要涉及临与摹、形临与意临、原式临摹与变式临摹、原大临摹与放大临摹、节临通临等。
关于临与摹,临指面对范本,观其形势而学;摹指覆透明薄蜡纸于范本之上,随其位置描写。古人认为临则易得笔意,摹则易得位置。因此,通常先摹再临,即先学结体,再习用笔。
就实用目的而言,古代以响搨制作书画副本,称为摹本,曰“搨书”,传抄文献用临写,如同临渊,曰“临池”。就学书目的而言,摹与临作为不同的训练手段,摹写的成效主要在位置,是形态上的;临写的目的主要是体现神采,是笔意上的。要原汁原味地体会范本形态,与原帖直接对话,那么,经历一定数量的摹写是必要的。
与制作摹本式的响搨有所不同,摹写训练要有笔势变化、墨色层次,强调书写性,体现原作的神采。在接近原作书写速度的同时,能有节奏地一笔填满范本点画,才会接近原帖笔势。所以,摹写要快速而准确,行笔连带要有挥运之势。
宋姜夔《续书谱》中指出临与摹之间的优劣,曰:“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强调要重视临,不要过于依赖摹,摹也要有临的意味。
节选于汪永江《心性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