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981
游辽大银杏路
殊同
秋光还向故园寻,匝地连天舞碎金。
二十年前频过往,少年只是不关心。
从“银杏路”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时空跳跃,同样的画面,“频过往”而“只是不关心”是因“少年”,演绎出人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阅历的不同则感受不同。(归樵)
982
世事
殊同
世事何如笔下轻,中年文字愈平平。
有心尽蜕清流气,不作为时不作声。
“文字愈平平”“不作为时不作声”写出了中年对世事的真切体验是经历了千般复杂与无奈后沉淀与内敛。(归樵)
983
读周正光先生《听雁扣舷集》
郑雪峰
孤槎流荡海西涯,归雁声中苦忆家。
瘦影谁怜诗客老,独披霜雪看梅花。
“流荡”“苦忆”“瘦影”“老”“独披霜雪”“看梅花”一系列可诉诸感受的词语及色彩,营造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情景,表现出读《听雁扣舷集》后,作者所感受到诗人的孤寂与冷傲。(归樵)
984
海滨即兴
郑雪峰
几点白鸥掠影回,高亭风满四围开。
苍茫不尽烟波外,疑有真人踏浪来。
结句的虚写既出人意表又拓宽了意境,“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归樵)
985
登高口号
郑雪峰
白云白鸟不须招,耳畔松声作意骄。
但向苍茫残照里,一筇来受万峰朝。
句句见气象,结句在“一筇”与“万峰”的张力下更见霸气。(归樵)
986
合川钓鱼城
杨启宇
撑拄西南半壁天,残碑犹认宋皇年。
荒江老木孤崖地,曾折当时上帝鞭。
“荒江”“老木”“孤崖”一句中三个历史感极强的并列式的意象组合,顿使全诗意蕴深厚,诗味浓重,增强了诗人对当时历史条件下,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居然能“撑拄西南半壁天”以致“曾折当时上帝鞭。”的感慨。(归樵)
987
秋日有怀
马征
霜天抱岳极清寥,龙虎风云到此消。
一自相逢君去远,惯于人海听秋潮。
起句便布置出一个壮阔而又冷清场景,为“人海听秋潮”作足铺垫,全诗于壮阔中更见诗人沉郁心境。(归樵)
988
荆溪初雪
马征
疏林掩映野人居,雪落寒潭水涨初。
隔岸山僧邀未至,梅花聊对一身孤。
结句突出“梅花”以此寄托诗人清高孤傲的感情。(归樵)
989
网闻二首(之一)
杨启宇
沈阳煤气莆田刀,举国传媒声息悄。
石破天惊来蜚语,满屏争道李招嫖。
时事入诗,直面现实社会。三件事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归樵)
990
网闻二首(之二)
杨启宇
当时齐赞李龟年,一曲曾经动紫筵。
但使朝阳妪媪在,不教狎客度燕山。
调侃的口吻,逆向思维的戏谑式假设,足见诗人功力。(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