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海辉,网名海海。邵东县城区一完小副校长。中共党员,汉语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喜爱文学创作,曾有散文处女作《栀子花开》在《语文报》发表。大学时任文学社社长,负责编辑学校《月刊》。参加过著名诗人龙郁的笔会并有诗选编入围。
【播音】海的女儿(微信名:月影),天津人,喜欢朗诵,参与天津多家朗诵艺术团活动,曾获全国首届《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再创作征集大赛优秀奖,首届《诗路杯》诗歌朗诵大赛“最具潜力奖”等荣誉,偶有涂鸦作品发表于纸媒。
一筒米和苹果的故事
作者/刘海辉
诵读/海的女儿
今天和爱人一起去买水果,在水果店里看到了用漂亮的长塑料瓶包装起来的小苹果,小苹果红中透着青青里带着红很是可爱。我不禁眼睛一亮,马上买了一筒,付了款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咬了起来,“哇,酸酸甜甜的,就是这个味!”
回到家,爱人很奇怪地问:“海海,你不是胃不好不能吃苹果吗?怎么这样的小苹果你吃得这么津津有味啊?〞是啊,因为爱人不知道小苹果有小时候的味道,那是爸爸妈妈的味道,甜蜜而幸福的味道。
我的妈妈是邵东六中的一名老师,爸爸是商店的职工。虽然爸爸妈妈都有工作,但是上有老下有小,工资也不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并不富裕,何况心地善良的妈妈还要省一点钱帮衬乡里的亲戚。平日里妈妈总是精打细算的,尽量让我们吃饱穿暖,有余钱买零食确实很难得的。
六中旁边村子里有一户人家的屋前长了一棵野苹果树。说来奇怪,因为这家人的细心打理,每年树上都结满了青青红红的小苹果。这家人除了留很少的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的都用来卖以贴补家用。学校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小朋友总缠着爸爸妈妈为他们买一些来解馋,很是让我们兄妹羡慕。但眼馋归眼馋,我们家哪有余钱来买这种奢侈品呢?这家人的奶奶也是一个心善的人,悄悄地告诉我们兄妹可以拿米来交换。可当时我们的米也是凭粮票来购买的,大人一个月三十斤,我们小孩子一个月只有十几斤,本来就不够吃,妈妈还总是用一些红薯和土豆来填饱我们的肚子,又怎么有米来换呢?父母是心疼我们的,不忍让我们失望。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在煮饭时都抓一小把米出来放进备用的量筒里面,因为那个奶奶说一升米可以换好几斤苹果。于是我们每天都要看一看量筒里面有多少米了,这里是我们兄妹的希望啊。粒米成箩,积少成多,终于,十几天后量筒满了!接过妈妈用米换回的小苹果,兴高采烈的三兄妹不忘留一些给奶奶外婆和爸爸妈妈,余下的分成三份,并不舍得一下子吃完,而是慢慢品偿,吃了好几天。那份酸甜和美好真是终身难忘!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子们,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
2022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