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王氏缸炉烧饼
石家庄市井陉县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节俭,细粮精作而独具特色,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河北特产“缸炉烧饼”当属井陉最正宗。井陉先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煤和陶瓷大瓮”研发的特色饮食,历史久远,随着古代河运和近代铁路的发展通畅,遍及京津冀各地。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井陉煤矿视察工作,石家庄市委专门聘请井陉师傅制作缸炉烧饼招待总理,受到总理的青睐和好评。
井陉缸炉烧饼源于什么年代难于考究,制作缸炉烧饼的艺人也很多,王氏缸炉烧饼有记载的也传承了起码五代,早先的师父是民国初年韩信街刘二小缸炉烧饼店。刘二小,家住现井陉县微水镇韩信街电厂生活区附近,生于清光绪年间,年轻时,跟从城关和罗庄的师傅学习缸炉烧饼制作;学成后,在自家门外开设缸炉烧饼店,制作烧饼以“色亮、皮酥、层多、味香”著称。其用料实惠、味道独特,深受客户好评,门前络绎不绝;是平定、获鹿客户来陉办事必买之井陉特产。
井陉缸炉烧饼,经刘二小、儿媳高凤珍、孙子刘玉生三代家族传承,到2000年后随着政府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和引导,刘玉生将制作缸炉烧饼的全套祖传技艺全部传给了徒弟王国良。王国良学成后,先后在井陉建设路花果山和3502一街开设“韩信街”井陉缸炉烧饼店。并在师傅的指导下,大胆改良炉膛,增强火候,做出的烧饼更具“色亮、皮酥、层多、味香”特色,且久放而味不变。成为微水、良都、3502等地居民三餐不可缺少的美味,将缸炉烧饼的制作工艺,再次发扬光大!
王国良,男,井陉缸炉烧饼传承人。1979年12月生于井陉县天长镇王家村。艺术中专毕业,2004年到井陉拉花艺术团工作,从事井陉拉花乐队唢呐、管子演奏及拉花表演工作,2006年到西部长青公司工作,从事井陉特色面食制作。2016月10月跟刘玉生学习传统手工缸炉烧饼工作,学成后,先后在井陉建设路花果山和3502一街开设韩信街王氏缸炉烧饼店,并在师傅的指导下,大胆改良炉膛,增强火候,做出的烧饼更具“色亮、皮酥、层多、味香”特色,且久放而味不变。成为井陉微水、良都、3502等地居民三餐不可缺少的美味,北京、天津、太原等地老乡及来井游览者慕名前来购买缸炉烧饼,多次参加井陉各村镇庙会。2019年9月,参加石家庄第五届旅发大会井陉特色饮食产品展销并获得一等奖,为缸炉烧饼的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制作井陉缸炉烧饼的关键之一是“缸炉”。古时的缸炉外套是用当地特产的陶瓷大瓮(现在多改为盛食用油的铁皮大桶),底部架上炉条,上边扣上一个凿去底的较小的陶瓷缸(俗称二斗缸),形成上口小、肚子大的缸炉膛。炉膛内的燃料是用烟煤燃烧过一次以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烤出的烧饼无煤烟味。
做烧饼用的面粉要选上好的小麦面粉,先用适量食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再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的烧饼坯。擀得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就越香脆可口。将擀好的烧饼坯光面向上排列整齐,抹上清水,撒上脱去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粒牢固地粘在表面上。待“缸炉”的炉壁烧热到适合的温度时,即可将未撒芝麻一面的烧饼贴到炉壁上烤熟食用。如在和面时根据需要适当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为“油酥烧饼”,食用的口感更加鲜香酥脆。出炉后的烧饼呈方形,鼓胀焦黄,层层皮薄,酥脆清香,独具风味!
《井陉县志》《井陉历史文化》丛书等多个井陉历史文化书籍都有缸炉烧饼的记载。作为百年传承的独具井陉特色的传统美食,随着石家庄第五届旅发大会在井陉的召开、太行高速井陉的全线贯通,将作为井陉千年古县饮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井陉人的纯朴和太行文化的原生态,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
井陉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尤其是对井陉特色饮食、老字号等项目重点利用和开发。缸炉烧饼不仅参加井陉的历届文化年会,2019年还参加了石家庄第五届旅发大会井陉特色饮食产品展销并获奖。2019年11月,河北陉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包装,作为井陉特色饮食和文旅产品传承推介展销,县文联向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为“燕赵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