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留意儒释道有关人文论述时,有一条主线:即积德品自高。也就就是说,那些注重积德修德的人,人品德行会向往着崇高。
儒家以为“德不孤必有邻”。似在说,一个有德道的人,是不会孤单孤独的,定会有志同道合者相帮相扶。道家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精辟论述。德畜之,讲到万物生成,靠德的滋润哺育,陶冶养成。指出无德不成道的天道至理。释家更有“五德”之论,意指修道臻于至高之境界。
由此可知,人品的清纯和高尚,是人的德性修养不断修为、积淀和提升的结果。修德以养性应当是人类所有文明的共识,是人类进步文化的同向,也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必由之路。
积德凭慧不凭智,参透世事是修德的原动力。据说触犯法律的人有不少是绝顶聪明之徒,只可惜聪明用错了地方。禅宗讲开启慧根,也就是要觉悟人生的本来本相,把人生这条漫漫长路走正走端走好。"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以求索",屈子用求索二字道出人生一路的不测不料和不意。又言上下,上及天道,下及人伦,任何缺失都会陷入蒙昧。悟性洞开,六根清净,才可能清泉出清流,积德有由头。
积德贵在弃俗趋雅,人生格局是修德的立足点。以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的故事为例,以汶川地震时捐赠者中那位南京蹬三轮车拾荒老者为例,似在说修德得有大慈悲大手笔大气度大襟怀,方可酿出人生人世大格局。凡是站立在高端的人,总是把人生的格局作为人生的第一标准去践行。有大格局的人,绝不会在烧香拜佛上消磨信念,也不会用放生护虫之举琐事浪费时日,更不会以小恩小惠去欺世盗名。积德的行旨在于把虚事做实,把实事做大,把大事做长。说到底就是一代人们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
积德要远名利近功德,保持行云流水般的修德姿态。近名易虚伪,趋利常失身。人生若为名利羁绊,丢人现眼必失德。宋代大儒朱熹说: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循利会导致智昏,纵欲会祸及自身,千古一贯,谁也难逃厄运。人生德厚者与名与利,如长空流云,风轻云淡;如深山溪流,清澈见底。
中华文化把积德修德作为人文启蒙的头等大事,这就坐实坐稳了做人的底蕴。厚德载物也在告诫世人,谁人才可有背负!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