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徜徉在临泽古镇老巷
文/葛国顺
民间流传称颂临泽古镇小诗:“三街六巷九坡台,三祠六庙九座庵,一塘二沟三条河,四店五桥六地名,四堂墓宫连一寺,一场官司过四楼,临泽古镇多兴旺,赛如广陵小扬州”。宋明帝泰豫元年(公元472年)起,临泽曾独立设县长达111年,南宋时起一直是高邮三大镇之首。
说临泽是千年古镇名副其实,古迹仍遗存丰富。小街、小巷、石碑、石像、石板路等古建筑至今尚存,古镇风貌仍然可辨,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重点保护建筑22处。虽然经过数千年风雨的打磨与洗礼,但目前仍然保持着较为完备的古代小镇建筑格局,整体的历史风貌保存着浓郁的古朴韵味,小镇现存的街道小巷、石碑石像随处可见,分布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临泽古镇历史实际上就是以前河、后河和西街、中街、后街组成。西街以布匹绸庄、农具为主,是人们获取基本物质生产资料的地方,一般是前店后厂;中街以茶馆酒楼、药房为主,是居民日常消遣娱乐之处;后街则最为丰富,南北杂货、当铺为主,浴室、理发等在后街也有一定的规模。后街上的巷子是用石板铺设的,从前到后看去都是歪歪扭扭的,两侧的店铺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旧貌。传说后大街是“神石街”,铺的石头块无论你由南向北还是由北向南数,不管你怎么数,总是相差一块,传说流传至今。
我出生水乡川青,历史上与临泽在一个大公社,小时候我们偶尔跟大人去临泽叫“上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被调到临泽区委当秘书,后来乡镇撤并又在临泽镇政府供职,算起来在那儿工作二十多年,本以为我虽不能算临泽通,至少对临泽的历史了解得多一些,从退居二线到退休都十七年了,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上知道这几年整修和打造了不少历史文化新景观,感到陌生,总心仪找个机会了解下 。2022年元旦去临泽吃寿酒,上午时间有宽余,何不借此来个短平快的半日游。
在临泽社区美女陈主任的热心接待下,专门安排原在政府民政科工作的老滕给我作向导。由集镇中心广场红色打卡地“临泽县印雕塑”向北,顺着常住庵巷走起,看到古朴且悠长的老街上一排排青砖黛瓦的民房,忽然眼睛一亮,见紧挨着的几个门头上依次挂着古铜色金字匾额:“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纪念馆”、“中共高邮县委成立纪念馆”、“临泽解放老报馆”,临泽早就是响当当的革命老区,高邮第一个党支部也诞生于此。纪念馆内陈列的每一物件,尤其是老报馆内泛黄的《人民报》,都真实地见证着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高邮、临泽人民英勇抗战、抗日的历史。激动之余,站在老报下我也没忘记留下美好的瞬间,以此表达我对那个年代英雄志士的祟敬之意。
作为江苏古镇的名声自然用不着我去过多赘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古镇的水平和质量,无论是从哪一个层面看,都值得好好打造和修复,让后人去体悟和观赏一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往前走过望穿苍穹的“赵仁杨公园”便是古镇西街和前河了。我对前河再熟悉不过了,前河景观经过几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臭水沟摇身一变变成老街名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临泽区公所驻地也在此,1982年调到这儿工作十多年。那儿还有“车家大院”、“临泽乡情馆”、“临泽风情光影馆”“临泽书画馆”和高邮市汽酒厂旧址。目睹眼前景物,勾起了我对那个岁月的回忆:高邮市汽酒厂与区公所是紧邻,虽然当时只是一爿街道工厂,然而名气很大。厂长吴洪茂那时已是50开外的人了,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特强,一天到晚不离厂,生产的“洪福亭”粮食白酒、小香槟、桔子汔酒等多个品种,远销高宝兴地区,农村“四夏”大忙时这些都是热销货,撑起了临泽工业的半壁江山。
走进“临泽风情光影馆”,陈列的一百幅图片,从各个侧面记录了临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是临泽几十年历史变迁的轨迹和建设发展的见证。浏览时我被一幅合影吸引了,那是1981年10月乡贤汪曾祺阔别家乡42年第一次回高邮,时任县委通讯报道组长陆建华、公社党委书记史善成和文化站长的我陪同在川青公社采风时的合影,现在看来显得弥足珍贵。
生产街向北的十字路口,便到了闻名遐迩的学士巷。誉满淮南的“菱川书院”赫然在目,两侧对联更有意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院内还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王安石遣子求师处”。重新打造的“菱川书院”展现了旧时学子读书的场面,身临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书声琅琅的读书现场。还有“冯白平故居”、汪曾祺老师“韦子廉故居”、“四合院民居……
古镇的味道在老街。古镇不单单是在历史中产生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人文景象,更是承载过往悠悠历史,记录当地人文风俗所不可割舍的情感纽带。在古朴且悠长的老街,青砖黛瓦、袅袅炊烟,踏着青石板寻找记忆里的年味。临泽地处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交汇处,距三县城均有百里之遥,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南北朝临泽建县后,临泽成为全县商业首埠,一时商贾云集,临泽商业至此久盛不衰。“天仙阁”的水晶月饼已有200多年历史,玲珑剔透,亮如水晶,香脆酥松,是因为皇帝尝过才有名;高邮十大名菜之一的“临泽汤羊”久负盛名,出了名的“王四瘪子”汤羊上了央视,成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40多年老字号的“大陆春卷”……
改革开放后的临泽古镇焕发了青春,1988年工业率先在全县实现亿元镇。2000年后乡镇撤并,古镇变大变强,近年来,临泽已经初步形成了鞋业、面粉业、包装纸业、服装加工业、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201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工业经济正跃上一个较高的平台。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国家生态镇、中华诗词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扬州市重点中心镇、扬州市卫生镇、扬州市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徜徉在临泽古镇历史文化街区,踏在一条条被历史的年轮碾过的老街老巷,蕴藏在风雨浸染过的一砖一石上,都留下了细微的痕迹,岁月累积,痕迹愈发清晰。走在老街老巷上,领略着狭长老街里的闲适岁月,我的心被沧桑包围着。它古老的面容、苍凉的甬路、变形的门窗、生有苔癣的石阶,斑驳的老墙,使我的思绪至少倒退了上百年。往远处看去,石甬路弯弯曲曲、狭窄逼仄,蜿蜒远去,我瞬间觉得老街是苍老的,却又在苍老中给人几分穿越岁月沧桑而隐藏的神秘。我的记忆已被老街的沧桑挤满。我丝毫不觉得它的陈旧甚或衰败不属于打动我的风景,相反,那种古朴并透出生命质地的裸裎与本色正是我久寻不得的绝美风光!
临泽镇正以古巷游、古镇美食拉动旅游业的欣欣向荣,为古镇发展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老街很老,巷深路窄,装饰陈旧,透射出古旧年代的气息。它悄然远去的只是恁时的喧嚣,留下的却是处子般的静美,伴随着老街的韶华与耄耋,并与之相互依存,笑看古今……
衷心祝愿家乡古镇临泽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高邮作协会员。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