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翻土地那些年》
自从人类懂得传统耕种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数万年里,我们的祖先一直沿用着铁锹挖、镢头刨、犁头翻的传统耕作方法。
经过漫长的精耕细作,加之自然变迁中的日晒雨淋,风吹雾化,有机肥料与土壤结合产生的氧化作用, 广袤田野的土壤松软如毯粉如面,富含有益的矿物质,非常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仅有二、三十公分松软的土层里(俗称熟土,又称犁底子以上的土层),一茬又一茬地长出栗粟和瓜果蔬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时光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上叶,有过一场深翻土地运动。当时指导思想是:优化土壤结构,褒养水分,让农作物深扎根,吸吮深层天然矿物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方法是:撩开犁㡳以上的“熟土”,用镢头刨松原始土层,然后用铁锹起出,再用镢头刨松,反复多次开挖出一条类似“战壕”的壕沟,然后再在旁边挖掘一条壕沟,将挖掘出的土回填到挖好的壕沟内,以此循环往复。深翻土地按时间节点,必须是在“场光地净麦苗儿青,霜打枯草白雪纷”的隆冬季节进行。社员们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跨黄河,过长江(亩产分别是400斤和800斤)”,“学大寨要大干快上”的鼓舞下,以缸里有米,锅里有食,碗里有饭,年年有余吃不完为准绳,以交足国家的,留足自己的,支援贫困地区为动力,一场全民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把冬闲变冬忙,为粮食增产高产而奋战的深翻土地运动开始了。
一大早,大队的喇叭就唱起了八大样板戏,功夫不大,千百户家门“吱吱呀呀”的打开了。男女社员们扛着钎镢,呼吸着晨曦里的新鲜空气,顶着凛冽寒风,向他们熟的不能再熟的“家边地、关东地、抽屉地、老龙湾”大步流星地走去。18至45岁的青壮年是民兵队员,他们以排为单位,穿着近乎清一色的蓝黑粗布衣,扛着战天斗地的“斧钺勾叉长刀短剑”,唱着提升战斗力坚定革命意志的红色豪壮歌曲,率先走在男女社员前列,他们是改天换地的生力军、排头兵。你看啊,丘陵地块儿上的劳动群众,虽然时值零下十几度的高寒,但他们把衣服脱得只留一件衬衫,每个人呼出和身上冒出的热气,好像刚揭开的笼屉,整个地块儿上,从东到西,由南到北,犹如“开水车间”一片热气腾腾,势如盛夏滚滚的地脉汹涌澎湃。不仅驱散了寒冷,而且暖化了冰冻如铁的土层,热风扑面,生龙活虎。只见挥动镢头闪剑影,坚硬黄土且服软;铁钎飞舞强劲,泥汗满面,豪气冲天;挖沟就像开拉链,填壕尘土飘飞在瞬间。手上打起的血泡疼的只往心里钻,已磨就的老茧如“牛蹄”坚硬,双腕疼两膀酸,浑身上下扎针尖……。
虽然苦一些,但大家无比自豪地说:相比愚公移山,咱这点儿小苦算哪般?比起老前辈爬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奋不顾身打日寇驱蒋匪,咱还差的远。相比“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咱还差一截。大家哼着小曲儿,唱着武安平调落子,说着家长里短,不觉日偏午太阳进西山。本来天就很短,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装心间,觉得天短的更可怜,觉得时光太快不够用。
就这样,深翻土地就像“吃饼干”,吃了一块又一块,不觉来到春节前。大家顾不上准备年货,像往常一样,谁也舍不得离开第一线。即使在大年初一,社员们也是坚持大年初一要大干,吃完饺子就下地,拜过大年继续干,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年。两三个年头的冬天,全村土地基本上翻了一半儿以上。到了春天,下起了贵如油的春雨,老百姓把春天的雨称为:往缸里流粮,往锅里下米,往碗里盛饭。“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把春苗安好了就能“见苗三分收”。可是,深翻过的土地却发生了让人臆想不到的“缺垄断苗”情况,已经勉强出来的小苗也慢慢枯萎了。人们不明底里,都在云里雾里。本指望苗旺杆壮收成好,可眼下连苗都出不来了,怎能不让人惊恐万状呢?经过一番观察分析,原来深翻的土是“生土”,都是“指头肚”大小的颗粒状,好似一堆挂了泥土的“小石籽”,经太阳一晒风一吹,很快就把水分蒸发了,土里的种子也就没了水分滋润,苗哪还能出来?已经勉强出来的苗很快也干枯了。无奈之下只能再等下更多的雨,墒情特别好了,在种植相对耐旱的植物了,像谷物类的就不能存活。可后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耐旱的植物也不行,生出的苗都在“作秀”,长的“杨柳蜂腰细皮嫩肉”,有的苗自幼到老都在“地缝里钻着”,仿佛害了“苟篓病”,收成可想而知。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翻上来的“生土”,如今早已“熟透”了,庄稼生长不受什么影响啦,社员们说:深翻过的地块儿水分涵养好,同样的雨量,深翻过的地块比没深翻过的庄稼耐旱,长势喜人产量高。
……。
山里布衣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