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好陶艺的“道”
刘 潭

熙熙攘攘的仲宫上海街上,有一座建筑特别引人注目,红色的砖墙外表,圆鼓鼓的馒头造型,一个大大的烟囱直冲云霄,在喧嚣的人群和各色建筑中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汉方陶瓷雕塑艺术馆,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令人大开眼界。

石碾子砌墙——老物件的新用法
进得门来,眼前豁然开朗,几十平米的一楼大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器摆件,石碾子堆砌的墙面上随意地贴放着几盆小花,花盆亦是陶土做成的各种造型,花和盆相映成趣,浑然天成。红砖垒起来的天井,抬头可以仰望天际,让人感觉仿佛一下子进入了远古时期的陶器时代。

在热情好客的主人汉方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忘却了俗世的烦扰,沉浸在了一个充满情怀的陶艺世界里,难以自拔。
汉方先生说,初来的参观者都会被门口这面墙所吸引。墙体用了近百块石碾子,全部都是他从老家挨家挨户、一块一块收来的。之所以采用石碾子砌墙,主要还是源于他的一种怀旧情怀。过去济南南部山区的农村多用石头砌墙,大家都是就地取材,如今在这附近还有很多遗存的风貌特征,比如石头民宿等。汉方的祖辈都是石匠,雕雕刻刻的手艺养活了一代代子孙。当初看到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的石碾被丢弃在田间地头,庭院角落,汉方先生感到十分心痛,总想着让这些老物件再焕发新活力。于是在建造这座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时,就想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这一块块石碾撑起了房子的门面,更撑起了他的艺术梦想。用石头砌墙,充分运用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建筑特色,更彰显了汉方先生对文化器物的尊重,对自己艺术梦想的坚守。

汉方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墙壁,反复摩挲着每一条刻痕,记忆仿佛回到了过去。他说,这里的每一块石碾都可以把它看成一张光盘,每一张光盘都刻录着一个家族的信息。这一道道石印,就是一个个浸染了岁月风霜的故事,被永远地保留下来,等待着后来人去琢磨、去开启。
房间里种树——做大自然的搬运工

冬月的户外已是寒风刺骨,行人瑟缩。可是汉方艺术馆里却是阳光明媚,温暖如春,而且绿植茂盛,空气湿润,让人仿若置身植物园般,忍不住深深地大口呼吸。遍寻之下,并不见一片暖气而且也没有开空调,一行看客都纷纷惊讶,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茶室里茶香水甜,汉方先生泰然自若地为大家沏茶,身后一棵高大的百香果树枝丫横肆,树叶茂密,直把整个玻璃墙和屋顶统统覆盖。汉方先生说,当时保留这棵百香果树特别难,虽然树根深植地下,可是整棵树毕竟都是在屋子里,阳光水分都不好把握。好在大树体谅主人的用心良苦,兀自野蛮生长,竟长成了如今模样,不但装点了整个房间,更是造就了冬暖夏凉,还令空气沁人心脾,成了最自然的空调。
茶室的另一面墙下,弯弯曲曲着一条小溪流,溪水清可见底,一头连着一个小池塘,里面几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摆着尾巴,时不时地吐出一串串泡泡。池边的假山上,一只小乌龟趴在那,半眯着眼睛晒太阳。

此刻阳光普照,寂静光明,我们沉醉在这自然环境中,万籁复归,静默山水,耳边仿佛传来鸟鸣欢歌,松涛阵阵,久违的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气息,令人沉醉不知归路。不由想起陶渊明那句,“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守住陶艺的“道”——道法自然

汉方陶艺馆的整体特色,全部来自于汉方先生对自然的认知,那么他对于生命的认知,则体现在这“道法自然”里。这里的道法自然,并非单指老子的道,而是陶艺的“道”。陶艺在国内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汉方刚刚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泥水汗水的黄土情节使他认定了做陶这条路。一路走来,这位大地的儿子、泥土的歌者已然屹立在陶瓷艺术大军中,并且逐渐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和一方天地。
汉方先生的每一件作品中,都倾注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理解。他的风格粗犷,像是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率性而为。但在“写意”的表象下,人物神态细腻入微,陶艺釉色古朴考究,体现出汉方先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匠心。2009年,汉方的雕塑《有朋自远方来》被国际奥组委永久收藏,该作品放大后安置于山东大厦,成为山东大厦的迎宾雕塑。2010年汉方创作的群组雕塑《老济南印象》被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收藏,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济南、解读济南文化的立体画卷。
背着背篓的渔夫,弹着土琴的歌者,抽着旱烟的老人……他的作品个个栩栩如生,每个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作品《村口》,描述了旧时村口两位老妇人拉呱的场景。一位佝偻着身子,拄着拐,干瘪的嘴巴不知在说些什么;另一位半弯着腰背着一个酣睡的小娃娃,侧耳听得津津有味。两位的共同特点是都穿着宽大的老棉裤,一条老棉布腰带随意地系在腰间,两个干瘪的乳房长长地垂到腰间。这就是旧时乡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也忍不住驻足倾听,好像也听到了什么趣事般忍俊不禁。
作品《莫言》,更是把这位诺奖获得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这就是他在生活中的模样。他的很多人物形象都好似从莫言的作品走出来的,丰乳肥臀,笑容可掬,形态夸张。在现代前卫的设计中,融入了黄土地文化,或热烈、或豪迈、或雅趣、或幽默,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这些创作植根于民间,充满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釉料采用的是一次烧成的颜色釉,以不可重现的无穷变化而形成汉窑鲜明的特色。
汉方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朴素内敛,更耐人寻味。他说,创作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塑造和自我寻找的过程,找到自己内心最喜欢的表达语言,既要遵循内心,又要区别于前人。这就是陶艺的“道”,循着这条道,把泥巴在岁月里摔打,最终凝成陶的模样,摆在那里,向每个路人诉说自己的故事。
陶艺的“道”,也是不断经历烈火淬炼的道,灵感赋予它造型,颜色赋予它精彩,匠人赋予它生命。不经历磨难的心,永远无法到达艺术的完美;不经过烈火的考验,永远无法拥有艺术的灵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让人不由得只想慢下来,将身心交付自然,静下心来体会每一个美好瞬间。这里有陶、有书,亦有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汉方先生表示,把艺术从自娱自乐变成“自娱他乐”才是最高境界,下一步,他要把这个特色艺术空间完善成陶艺文化馆,像泉城书房那样对社会开放,人们可以在这里做各种各样文化类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他的一切取自自然,那么以后就用这一切来回报自然吧。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