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妈妈唯一的一张像片,是在妈妈去世前拍的。那时,她已经无力坐起来,甚至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大姐蹲在妈妈的坐椅后面,手扶着妈妈的后背,完成了这张照片的拍摄。 (摄于1964年12月)
续接(上)十五
我的妈妈*作者/党自功
十六 拾麦穗
六月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这时候正是三夏大忙季节,麦子已经收完了。妈妈每天忙完活,还要去地里,拾人家丢弃的散落的在麦茬地里的麦穗。
有一天,我跟着妈妈去拾麦穗。我找了一顶大草帽戴上,妈妈头上顶了一块白色纱布巾,我们来到到麦地,我提着笼一个一个的找,拾起一个麦穗不掐麦秆就放进去,拾的麦穗全是带杆的,不一会功夫就拾满了蓬蓬松松的一笼子麦穗了。
这时我看见了一个蝗虫又叫蚂蚱,就跑着去逮蚂蚱,这下可好不仅没有抓到蚂蚱,还把麦笼撞翻了,拾的麦穗散落一地,我一下没有心情,也不想再拾麦穗了。跑到妈妈跟前:“妈,咱们回家,太热了”!只见妈妈把麦稞一粒一粒拾到手心,然后倒在笼中间,妈妈边拾边说:“一米一粟,一饭一粥,都来之不易,粮食粒粒要珍惜”。
我硬拉着妈妈的手,往回走,妈妈头上的汗水已经打湿了头发,妈妈还是坚持了一会儿才答应回家,我挽着妈妈的胳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十七 推礳子
我小的时候,家里吃的米面都是自己加工的,家家户户都是推礳子面,推碾子碾米。那时候牛马等大牲口骡都是生产队集体饲养的,所以只能靠人力推礳子面。
我们村子有两个礳房,万娇婆家里是个手摇罗面柜,罗框是长方形的,框底是架在一个木架上,手一摇,框樘!框樘!面就漏下来了。 路家婆家里面房,路家婆是妈妈的朋友,所以,我们就常到路家婆家的礳房去礳面。礳面时路家婆和妈妈有说有笑时间过的很快,也不觉得礳面慢了。每次完面后,妈妈总是留一点礳好的面给路家婆,就算是借用人家礳子的谢礼。
有一天下午,妈妈背着一斗粮食,带着我和大妹去房推礳子礳面。我看见妈妈把麦子倒在盘上面,盘子上有两个圆洞眼,中间有一个拉它,推礳盘子时拉它就跟着转起来,均匀地把麦子拨到磨盘洞眼里,麦子就会顺着流下去,推了一边又一边。前三遍是最重最累人的,后面就会轻一点,我们推完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可妈妈没有休息,又去罗面了。
罗面柜是木头做的,长约五尺,高在人腰间,面柜前一半用木板盖着,后边高于前边,多一半没盖,罗面柜内两头各有一个长小方木胶着柜体,中间竖放着两条扁方木,罗面罗子是圆罗底,是用黑马尾网做的,罗底圆罗架在两根竖木上,妈妈把礳盘上的麦粉倒进圆罗里,坐在高凳子上,手抓住圆罗,一前一后,一推一拉,胳膊一伸一曲,罗底下的面粉只听唰呢的就下去了好多面粉。我看见妈妈满头是汗水,她的头发全被面粉染成了白色。
推一边罗一边,重复了好多边,我们才把带来的麦子礳完了。我低头看我的衣服全染成白色,大妹变成了一个小白毛女,妈妈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我赶快过去扶妈妈坐下歇会儿。

十八 第一次吃包子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粮食非常紧缺,家家户户都吃不饱。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是村上最差的,我们经常吃野菜拌稀玉米糁和稀模糊,再配上一些白萝卜和蔓菁,就这还经常吃不饱,吃了上顿没没下顿,一家人就这样艰难的熬了几年。
有一次妈妈去外婆家了。回来的时候带了几个包子,我们几个都高兴地举着手叫着,问妈妈要包子吃,妈妈把包子给我们几个掰半分了。包子里的馅是糠和麸子皮,地上掉了一个麸皮,我也赶快捡起来吃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吃包子,吃的真香。妈妈看着我们高兴的样子,很怜悯地说:“这是你妗子给的包子,好吃吗”?我这才想起问妈妈你吃了没有,妈妈说我不饿,你们吃了香就好。
妈妈除了在地里干活,还要做饭、做家务,她宁可自己忍饥受饿,通宵达旦的给全家人做鞋袜做针线,为了家、为了娃娃,妈妈每天都在忙碌着,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十九 割麦子
一场南风起,旱塬的小麦全黄了,队里收割开始了。清早,铃声还没响,妈妈就拿着镰刀出了门,迎着晨光第一个进了麦田,嚓!
嚓!妈妈割了起来,妈妈已割了一个来回,麦地全是一百八十步的根子长,每处五行麦,共两处,妈妈把一亩麦子割完了,村里的人们才陆陆续续的来到麦田。约莫快九点钟了,会计记账后,妈妈赶快回家做饭。
吃罢饭,她很快收拾了灶房,解下围裙,磨起刀刃来,把磨好的刀刃用破布包好,又挑了一个镰刀一块带上,出门向麦地走去。
收割期间,生产队是不打铃的,时间由自己掌握。割麦的工分多,割一亩麦子记10个工分,平日里壮劳力劳动一天才能记9个工分。
生产队大片成熟的麦子,微风吹来,金黄的麦子徐徐摇摆,像金色的海浪一样,一浪推一浪的翻滚着,好看极了。中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麦秆哔哔叭叭地作响,这时候割麦是最轻快的。论割麦的技巧,妈妈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能手。妈妈头上包着一个大手帕,把镰刀把和手腕上的手帕拴在一起的,挽起袖子好用力。妈妈是半蹲形割麦的,一镰割两行,三镰推向前,两腿交替换。麦秆一行行倒下,身后放着一堆一堆的麦子堆,象列队的士兵,整齐的派成一行。割麦子虽然有技巧,但是,又很费劲,不仅手要用劲,手腕和全身都要用劲,妈妈有使不完的劲,天气越热她割的越快。在她旁边的人只听见嚓!嚓!嚓!的声音,却看不见人,不一会儿,妈妈就割到地头了。
家门中有一个侄儿,身体长得高大魁梧,在村子里是个割麦子的高手,他在前边割,妈妈紧跟着在后边割,不一会就看到妈妈超过了他,妈妈热得汗水满面,也顾不上擦,在推麦堆时,随手用右胳膊衣袖抹去糊了眼睛的汗水。妈妈割到地头了,她的侄儿还差好几丈远哩。妈妈割了一来回,退了刀刃,又换了一个磨好的刀刃(为了节省时间妈妈都是在家里提前磨好刀),她咕咚咚喝一碗凉开水,不歇气,又开始割麦子了。
快两点了,妈妈赶回家做中午饭。下午接着割麦子,一天时间妈妈割了四亩麦子,是全村子割麦子最多的。她的侄儿在大伙面前就说:“我三娘真厉害,割的又快又干净,每个麦堆都很整齐,一点都不乱,像是专门整理过的一样。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

二十 推水车
生产队里有一个蔬菜园地,每年都种一些大路蔬菜,专供村子里的人吃菜。派了一个社员专门管理。
有一年天大旱,好多庄稼都枯死了,生产队里都用牲口去拉水抗旱。蔬菜园子里的蔬菜也枯黄了,需要尽快浇水才能保住蔬菜。这个时候,只有靠人力推水车浇菜了(水车就是过去老式的蓄力水车,平时都是用牲口拉水车的)。
推水车共需要八个人,四个人为一组,分组的时候大家都抢着争着要和妈妈分在一组。因为妈妈平时干活肯出力,和她在一起干活心里舒坦,没有干不好的活。八人齐心用力推着水车吱吱响,只见清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突然,北边大路上有人喊妈妈,有急事要给妈妈说,妈妈就临时替换了一个人。妈妈离开后,推水车的人都不用力推了,水车推的太慢了,就只有水车响不见水出来。这时,浇菜的社员喊到:“咋啦,歇下啦,没水啦”!推水车的人都不好意思了,赶紧用力推,水车又出水了。

二十一 务棉花
铛!铛!铛!生产队的铃声响了,妇女队长高声喊道:“今天中午全体妇女务棉花”。妈妈急忙收拾完灶房,解下围裙,跑到棉花地旁,和所有妇女排成一字型,妇女队长给大家一人几行分配了任务。有的妇女挺着身子,手随便的务弄几下,就朝前走了。妈妈却猫着腰,半蹲着,一株、一株地细细务弄,把每株担子杈的芽子都搬掉,没长出芽子的担子权也要用手摸一下,就不会再出芽了,她认真细心的做好每一步工作程序,干完活才回家。
一场大雨过后,妇女队长又带领全体妇女去务棉花,大家一字形排开,站在地头往前看,棉花树全荒了,棉花树上的莜条长的比花担子还长、还茂盛。妈妈务过的那几行棉花,棉株棉杈上只是长出很小的芽子,她轻轻用手掐掉,不放过每株棉花,在每株棉花权还是要用手摸一下,妈妈务的棉花棉株上有七八个担子,每个担子上方的菱角也很多,她在务棉花当中发现一个问题,菱角的权上还有芽子,如不及时搬掉,这个菱角花就成不了;如果一株棉树有几个莜条长大,不及时掐掉,棉株上的担子野了,担子就扯不大,会很短,担子就会少的、担子上的菱角也会很少。这次务棉,妈妈是费劲最少的,最早就务完了。没到收工的时候,她还给别人帮忙哩,指点大家怎样务棉花,给她们讲了很多务棉方法。
收工时,妇女队长耿菊梅说话了,大家都过来参观一下玉兰务的棉花,花担子多、菱角也多,株株都是干净一目了然,再看看你们的棉花都长荒了,大家还要向玉兰学习,不能敷衍了事,把棉花务好,争取今年棉花大丰收,向国家多做贡献。
妈妈不在的几十年里,菊梅婶见我就夸奖妈妈好,说妈妈不管干啥活,都让人放心,不但自己干的好,还给别人讲经验,鼓励别人干好活,帮助别人干活,真是人勤心好,厚道善良,我永远都忘不了她。

二十二 抬砖
我们大队开了一个砖瓦窑,每次装窑、出窑时都请每个生产队派出几个强壮劳力来帮忙。瓦窑一年装出两次,都在四月和十月之间。天气也很热。砖瓦窑的活太脏、太累、太重,虽然工分很高,但生产队安排谁,谁都不愿意去。而且,我们村离砖瓦窑还要走三里多的路,干活不干活,每天一个来回先要走六七里路,这个活路一时半会就是分不下去了。
妈妈思量着,我们家里人多,负担重,她就想去挣这个高工分。她就去找自己的好伙伴喜鹊商量。喜鹊家里也是一大家子的人口,劳动力少,每年工分都不够。妈妈见到喜鹊刚开口说,要和你商量抬砖的事情。喜鹊说,我正要来找你说的,没有人去,咱们去挣点高工分贴补家里。就这样两个妇女承担了最脏最累的活。
抬砖木板窑上有,绳子和木棍都要自己带过去,这个时候正好是四月天,干活又累又很热了,装窑还可以,出窑就特别的烤,有地方还有点烫。两个人是第一次干这个活,累的满头大汗,她俩用凉水冲一下头,喝一碗凉开水,又继续抬砖了。砖瓦窑里面很闷,在里面干活头昏脑胀,有的人不适应就呕吐起来。可是妈妈和喜鹊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回家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说边笑,相互鼓励,一直干了三个月。受到窑上领导的多次表扬和称赞,还给生产队里说,以后窑上的活,就让她俩来干,他们不但干的好,还起到了表率作用。
年底生产队结算工分时,他们在砖瓦窑上干的三个月抵上了半年的工分,虽然很累很脏,她俩却很愉快,感觉也值了。

二十三 病魔逼的妈妈到西安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的身体一直是很硬朗很健康的,无论是在生产队劳动、还是在家里操持家务,永远都有不屈的精神,有使不完的力气。
家里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妈妈宁可自己饿着肚子,自己穿着单薄不御寒的衣裳,也要让我们几个孩子吃饱、穿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活劳作,坎坎可可的人生经历,生活的艰难困苦,精神的积怨忧伤,忍气吞声的委曲求全,一股脑的向妈妈袭来,妈妈真的累了,妈妈真的病了……
我们心中强大的妈妈,一下子就跨了,看着妈妈一天比一天的消瘦了,我们四处求医,都无济于事,看不见妈妈的病情有所好转,万般无奈,全家人商量后,送妈妈到西安医院来治病。
大清早,六大和妈妈带着简单的行李、背上馍馍,坐车去西安的医院治病。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全家人就一心期盼着妈妈能早日病愈回家。
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妈妈的病情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出门所带的钱和馍馍所剩无几,妈妈和六大商量,她一个人在医院里不用照顾,让六大回家再凑些钱来。六大为了省下回家的车费钱,就从西安走了一天一夜,步行180里路才回到了家。在六大回家凑钱的这段日子里,妈妈一个人在医院。有好多次,妈妈疼的死去活来、疼痛的从病床上翻滚下来,只有好心的护士一次次地把妈妈扶到床上。事后,妈妈拉着护士的手,眼里噙着泪水说:我很感激你护士好姑娘,我不知道如何感谢,希望我能有机会来报答你。护士总是安慰妈妈说,姨,你这病是慢性病不打紧,回到家里好好调养调养就好了。妈妈听了护士的话很欣慰,可是,善良的妈妈那里知道这只是一句宽心话。
妈妈在疼痛难忍的时候,就不停的喊着我们几个娃娃的名字,满…格叶…变.良娃。她是在期盼希望,帮助和力量,还是放心不下她的娃……?随着病情的加重,妈妈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孤单无助的妈妈经常流着眼泪小声念叨,娃娃你们咋都不来看妈呀,妈想你们了……
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我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我、弟弟和妹妹等着您早点回家,您一定要好好的配合医生治病。请你代表我们全家向医院的领导、医生及护士问好,感谢他们对您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恳求好心的医生和护士早日治好我妈
妈的病,我们离不开妈妈、需要妈妈。谢谢你们!此致!
妈妈的儿子党良娃
一九六四年九月初
在家家都困窘的情况下,六大拿着好不容易凑来的钱,背上馍再次来到西安,医生用怜悯的语气对六大说:“病很重了,我们已经尽力了,你们还是把她接回家中好好调养”。六大哭着说“好心的医生求求你,一定要把我嫂子的病治好,一大家子八口人全凭她在操持,她这一倒下,这个家可怎么办呢!"医生也面露难色无能为力。

二十四 妈妈出院回家
妈妈好像感觉到了自己的病不太好,便和六大商量出院。回到村子,人们接连不断的到家里看望妈妈,门里门外站满了人,这个一言那个一语“婶婶-嫂嫂-病好了没有”?妈妈拖着病体、忍者疼痛,靠着墙笑着回答每个人的问候。村里年长的老人拉着妈妈的手久久不肯放下说:柏叶妈,你一辈子争强好胜,现在怎么成这样,快点好起来。妈妈伤心的对六婆说:娘娘,你把我家保揽了半辈子,我可怎么报答你啊!六婆拍着妈妈的手背,不要再说这些了,你的病不要紧的,慢慢就会好的……。
妈妈难过的说不出话,叫着娘娘、娘娘,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一串的滚落下来。
我们兄妹几个排队走到妈妈面前,看着身体柔弱的妈妈,叫着妈妈,说着离别的日子里,家里发生的事情,妈妈伸出骨瘦如柴的手摸摸这个孩子的头、又摸摸那个孩子的头,说到,妈妈想你们。弟弟、妹妹一直拉着妈妈的衣角,一步都不愿意离开。
妈妈的好伙伴妇女队长菊梅婶婶来到家里,看着曾经健壮刚强的妈妈如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含着眼泪握着妈妈的手,你好好养病,我还等着你继续和我一块带着村里的妇女干活呢!
时间就在这样的日子中一天天度过,妈妈从最初的靠墙站立,很快就卧床不起了。

二十五 噩耗传来
一九六四年腊月二十三日,清早我和社员们到地里打护基。每年队上要留几十亩正茬地开年种棉花,冬季时地里没有护基,开春正二月间上粪,耕一遍,就等候种棉花。
大概早晨十点左右,忽然听到有人喊:扎良,扎良,赶紧回家去,你妈病重。我头轰的一下,撂下工具,一路哭着跑回家,一进家门看着六婆她们正在给妈妈穿红色的衣服,妈妈真的要走了(以后好
多年我都不敢看红颜色的东西)。 六婆看见了我,急忙把我拉出去说到:娃,现在可不能哭,眼泪千万不能掉到你妈的身上,这样对你妈不好。我强忍住泪水,看着六婆几个人把妈妈抬到房间的长登子上,给纸娃娃吃了面,在大门口烧了轿车,又在妈妈灵前烧了些纸钱。我们兄妹几个跪在妈妈的灵前,看着妈妈平静的睡在长凳上,我们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叫妈妈、妈妈…最小的妹妹看着我们,跑到长凳前,说妈妈在睡觉,我要睡在妈妈身边,被大人们抱走了。六婆对我说:你妈走了,你要看好弟弟妹妹们。一会时间,家里的院子来了很多人,合计着怎样料理妈妈的后事。

二十六 安葬
妈妈的棺材,也不知道是什么木材七拼八凑的还差两页板,隔壁万家兴娃伯伯让把他家的两块板拿过来,才算是凑够材料。连夜叫了几个木匠,赶了三天才算做好了一口棺材。
吊丧的人陆陆续续到家里来,有掂着小脚拄着拐杖的奶奶、有留着长长胡子的爷爷,有叔叔和阿姨,大家都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流着泪悼念妈妈。妇女队长菊梅姨边哭边说,嫂子你走了,等于是我的一个臂膀断了,以后再也找不到像你这样的好搭档了。
安葬的日期到了,天蒙蒙的亮,鞭炮声响起,弟弟妹妹穿着大白衫子,我穿着孝衫,手里拿着白纸胡的纸棍,屋里挤满了人,他们每人喝了一盅酒,抬着妈妈的灵柩出门了,我们兄妹几个哭着跟在后面,小妹妹被人抱着。一路走着,家家户户门口都站着人,所有的人眼里都噙着泪水,用沙哑的声音不停的叹息,真的是太可怜了。村子的人一直跟在妈妈的灵柩后,送妈妈远程,一路走好。
安葬了妈妈,六大陪着我在妈妈的坟前坐了三个晚上,我们一边陪着妈妈一边聊。六大说,你是家里的老大,要学会照顾几个小的,告诉他们不要再哭了,让你妈妈放心的走。回到家里,弟弟妹妹告诉我梦见妈妈回来给我们做饭了,小弟弟说梦见妈妈给我们买了很多的桃,我强忍着泪水告诉他们,你们要好好睡觉,好好的吃饭不要哭,妈妈就会经常回来看我们。

这是党自功、党满良为父母立的纪
念碑
【党满良关于父母纪念碑说明】纪念碑高13米多,主体好象尺寸是1、6米,各种数据都有内含,具体的我都忘了。结构全高是5段式,地面上两台阶(两个儿子),主体结构3段式(三个女儿),全高结构5段式,含义五子登科。90年代初建造,当时好不容易在咸阳找了两个60多岁的匠人做工,有仿古砖雕等工艺,现在没有人会做了。这碑比较特别的是,内嵌入的石碑抬高了,主要是防止小孩攀登,也防止动物闯入,是一种结构上的防护。这个纪念碑是我设计的。我也希望未来成为当地一座民间文物类建筑予以永久留存下来。

二十七 灵魂的升华
深谷高峰,悬崖峭壁,也会长出劲苍的小草,虽然秋冬会枯萎,春天来了又吐绿,经风吹拂,山坡上又茂生郁郁小草,尽管不高,却也能任狂风袭吹,青青的小草不断地摆动着,像海水一样,一浪掀起一浪,但始终还是吹不掉,刮不走,小草一直生生息息,妈妈像雁过留声一样,在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心里铭记着,妈妈的精神永生着。
妈妈在旧社会尝尽了人间的所有苦难和痛苦,受尽人间无穷的折磨和委屈,在新社会,为农村的建设,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集体活动中,在和村民融洽的相处中,在每一次劳动场面中,都表现出妈妈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妈妈的后半生是献身社会、献身农业的典范,给每一个干部、每一个村民都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光辉形象,五十六年过去了,村上年迈的老人还经常在口头上传颂着妈妈的很多模范事迹。
妈妈,我们姊妹五人,姐姐不在了,现在我们四个,每家的日子都过的很好,您不用再操心了。您的儿子满良现在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书画家艺术家,为您争气、争光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为社会做事情做贡献,您的孙子、孙女也都参加了工作,都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妈妈,您永远陪伴着我们,您的慈爱、您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已经离开我们57年,您安息在家乡的田野里,日月会与您作伴,春雨会给您洗尘。您宛如阳光明月照亮前程,为儿女们指引前行的道路和方向。
亲爱的妈妈!
您曾几十载匆忙奔波,为家夙兴夜寐。您为了儿女衣衫褴褛:您为了儿女顾不得雪积霜冻、赤日炎炎:您为儿女愁吃穿、日夜里坐卧不宁;您为儿女纳鞋补衣、彻夜不眠;您为儿女严寒酷暑不停奋发;您为儿女成长赴汤蹈火;您为抚育儿女忍饥渴、染重病。妈妈的养育之恩比泰山还重,今生难报寸草之心,再也不能听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尊容,再也不能和妈妈同桌共餐,再也听不见妈妈把儿女呼唤,再也不能为妈妈问候尽孝心。妈妈,妈妈,妈妈,我们再也听不到您的一声应答!再想见到妈妈,只能在梦中。妈……妈…!亲爱的妈妈安息吧!
大儿子党自功
二0二一年冬于古城西安
(诚谢供稿者:六婆、万娇婆、赵婆、路宾珠婆、杨翠香婶、耿菊梅婶、路喜罕婆等口述)



【作者简介】党自功,陕西省蒲城县人士,1949年出生,老三届,校团委书记,1966年11月受毛主席检阅的学生代表,曾任乡村教师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