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随曲舞虞美人
文/朱双顶
花以美人名,花随曲调舞,非虞美人花莫属了。它花开时节,花瓣质薄如绫,花色丰富多彩,花冠朵朵似绸,而得名丽春花或锦被花;又因花叶并娇,无风自摇,风动善舞,被称为“舞草”。但最终还是以“虞美人”之名而风闻天下、流传古今,是名从美人出,性从悲中生。虞美人花就这样以悲歌一曲千古传,而走进人们欣赏的花卉之中。
虞美人花仿佛天性就是悲剧色彩,居然与罂粟是同属一科,于是只好奋起抗争,以美而柔来区别于罂粟的美而毒。它开在春末夏初,柔弱之中,却以此谢彼开之执着,将绽放时的红艳紫浓白纯之美,长时间的倾情展现于人,集娇柔于一身,让人怜而爱之,只有花之艳美,绝无果汁之毒害,想起的是虞美人之国色,而无虞美人之悽怆。于是虞美人花便有了安慰人之花语,见到鲜嫩纯白的它,便有了心中的慰藉。但看到红艳艳的它,人们还是想到古代人那种象征着生离死别之悲情,虞美人仿佛从花中走来……

五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到了谢幕之时,楚霸王项羽终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于是就有了霸王别姬的出场。一世英雄的项羽,于四面楚歌之中,拥虞姬悲歌一曲,留下千古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此时柔情的虞姬,竟然和上“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执着之曲,以“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的绝然,横剑自刎而血溅珠喉,香销玉殒而遗憾千古。虞姬死后,被葬于现在的安徽定远县南六十里处,留有香豖,墓上长出了一种草,像鸡冠花,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娇媚可爱,传为虞姬精魂所化,于是人们将它起名为“虞美人草”,所开的花就叫“虞美人”了,以此花红色鲜艳喻为虞姬飞溅的鲜血所染。所以便有了“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的祭作;更有了“楚汉已俱没,君坟草尚存,几枝亡国恨,千载美人魂。影弱还如舞,花娇欲有言。年年持此意,以报项家恩”之颂。
为了嘉赞虞姬的贞节,文人墨客就将虞美人三字,作为词牌名作词,美人千古,以慰芳魂。《虞美人》词作中最著名的,当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他创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是一曲生命的绝笔哀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记载,李煜国破家亡后,被幽囚于汴京近三年,于978年的七月七日生日时,在住处命故妓作乐唱此词,传入宋太宗耳中,被“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所激怒,一向对李煜持怀疑的宋太宗,立即赐药毒死孝煜,是人亡词存。词中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出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引发世人的共鸣而千古流传。
清李渔称《谱》上说:“人或抵掌歌《虞美人》曲,即叶动如舞。”是呀,花如人,听曲则舞,而人似花,托名远传,于是就有了花中仅有的“虞美人”了。它来源于欧洲,成名于垓下,如今却盛开在中华大地,饱含着神来之气,沐浴着动人的传说,是“香魂夜作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而“直到如今舞不停”。虞美人花就这样人了花不了,年年春夏开,芳菲美人名,从古唤到今,仍由水东逝。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