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就像天籁一般自然,在灵魂的深处成熟,然后落到纸上——手,对诗歌而言,完全多余!手可劳作、书写、抚摩,完成生存现实必须的过程,而灵魂独醒,忙碌人生才有一丝光亮!多数时,这丝光亮瞬间与灵悟相互感光,我们就获得了独抒性灵的诗歌,如同摄影家的新角度、新发现。
我比较着两种生活,城市的与乡村的;我在审视灵魂--城市的灵魂和乡村的灵魂。我渴望碰撞而非伤痕。不论是硬度的和软性的伤痕,犹如诗歌的硬伤和软伤,总想求得一种比较和谐的整合方式。但碰撞已成事实,伤痕不可避免,我就不再回避,而是积极地用诗歌修理灵魂,正像一首未完成的诗,定稿之前,总要使之更加完美。
在诗歌精神普遍失落的年代,我们的坚守苍白无力,我们的灵魂显得多余。
我们的坚守始终在边缘!
诗歌越来越边缘,像边缘群体一样,他在探索……
越是探索的,就越是创新;越是创新就越是世界的!
当抒情主体淡出回到冷意识的时代,因此,一个时代的诗歌没有旗帜,而每一个个体便是一面旗帜!相信诗歌的未来是人的!籍此信念,我致力于找到恰如其份的叙述方式,让语言的连续性重放异彩。激活生命的偶然并纳入诗歌文本,用齿缝细密的心灵之梳,梳理语言固有的指向和旨趣,从而获得进入汉语内部性写作,使诗歌在主体张力带动下,完成与语言的亲和,创造出更利于诗歌张扬的语境,以期抵达与现实世界密切而诗意的沟通!
诗人简介:张文龙,男,生于六十年代末。曾用笔名圆心、张迦、文殊、南山圆心等。巴渝文化网站长、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寿区作协副主席。 在《诗刊》《诗歌报》《黄河诗报》《人间》《企业文化》《青海湖》《重庆日报》《重庆商报》《西部开发报》《公民导刊》等报刊发表诗文1000余篇(首)。多篇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