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敏
196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图片总监、中北大学客座教授、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荣获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的“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出版有《中国广胜寺》大型画册,《那年、那月、那天》新闻摄影作品集,《山西古代体育壁画》邮册,《寻根大槐树》图书等。发表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作品2000余篇。
8月28日,原山西临汾师范中十班的学生,从各地汇聚霍县,为当年哺育他们成长的班主任、八十高龄的薛祥五老人(右二)祝寿。这四十七名学生中有教师、工人、农民、干部,还有四名县委书记。在全国第一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他们赠给恩师一块“躬耕桃李”的金字匾。(1985年9月5日发于山西日报)
当代愚公。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悬崖峭壁上挖山30年,终于筑成了一条致富之路。锡崖沟全村217户、830人,散布在18个自然村。因地形险恶,村民们与世隔绝。在村党支部的率领下,村民们从1962年开始用铁钎、铁锤开始探路、修路,最终在大山深处凿出了一条7.5公里长的“之”型公路,村民们开始走上致富之路。山西陵川县锡崖沟人三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挖山修路不止。(1994年10月25日发)
县委书记聘请“党风党纪”监督员。山西省屯留县委书记刘耀江(右)在全县20个乡镇的295个行政村聘请300多名,“党风党纪”义务监督员,及时了解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促进了全县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廉政建设。这是他在向李高乡王公庄村70岁的监督员李白仙大娘了解情况。(1994年11月4日发)
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图片总监的马毅敏,是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近四十年的老新闻人。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他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体力行,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他的镜头里,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有广阔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有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特殊事件的真实报道……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社会变迁的观察者、记录者、见证者。
当我拜读马毅敏先生新近出版的《那年、那月、那天》新闻摄影作品集时,那一幅幅真实而鲜活的图片和一段段流畅又朴实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完全走进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图片故事里。这位老新闻摄影人话语不多,可他的每幅作品却体现着一个优秀新闻摄影记者对新闻的敏锐观察力。中国晚报摄影学会会长司马小萌评价说:“马毅敏的每张照片都留下一个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值得细细地看,慢慢地品。你的心,也会随着照片,与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
咱们的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申纪兰,最近将赴京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申纪兰从24岁开始当人大代表、至今已连续当选八届。40多年来,申纪兰作为人大代表向政府提交过大量的建议和议案,有些受到中央的重视并得到落实。这是申纪兰(中)和村民在一起。(1997年2月25日发)
采访中,马毅敏说:“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既然选择了拿起照相机,就应该为历史、为社会留下点什么。”品读马毅敏先生拍摄的那些精彩而宝贵的瞬间,我似乎对马毅敏先生的作品有了进一步了解。那看似平淡却厚重的图片,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智慧和思想,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证。只有跳出摄影,用哲学、社会学、人文学去品读马毅敏先生的作品,才能更深层的理解其作品的真谛,才能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马毅敏先生拍摄的新闻图片,始终以真实为新闻原则,巧妙地利用光线、构图、虚实对比等技术手段,加以深层的思考烘托主题,升华图片意境,传递给读者的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
朱朝辉驾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1999年6月20日11时50分,山西吉县青年朱朝辉驾驶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成为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的第一人。图为朱朝辉驾着摩托车腾空飞越壶口瀑布的精彩瞬间。(1999年6月20日发)
果农的“活财神”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专家、72岁的董德中自1996年离休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农村为果农义务讲解果树栽培技术,接受他培训的农民已有5万多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果农的“活财神”。这是董德中在文水县西柏村果园为果农讲解果树的嫁接技术。(2000年3月16日发)
永济电机厂成为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山西省永济电机厂日前通过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三大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该厂2001年完成新产品开发88项,产品远销美国、越南、伊拉克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加入WTO,该厂正加快推进观念转变、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图为电机生产车间。(2002年1月10日发)
他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被国内各大媒体采用,还被新华社发送到世界各地。在采访之初,我们以为马先生只从事新闻摄影。但意外的是,我在他的工作室发现一本厚厚的摄影图集《中国广胜寺》,他居然是这本书的作者。广胜寺是全国著名景点,马毅敏先生用严谨的构图,巧妙的光线,将这座距今700余年历史的古建拍摄的栩栩如生,注解着这座古建的文化生命。在20多年对广胜寺不间断地拍摄中,将上万张图片中的精华展现在人们面前。由此可见,马毅敏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对艺术摄影也具有颇深造诣。著名军旅作家孟伟哉先生在为该画册序言里写道:“通过这本精美的写真图册,专家也好,一般非专业读者也好,可反复审视,仔细琢磨这座寺观的壁画之美和建筑艺术之精巧。窃以为,毅敏先生的这部作品能够呈现于广大读者,不仅寄托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也是他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一座里程碑。”
当记者问马毅敏先生拍摄新闻照片的诀窍时,他说,每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灵魂就在于“动”。新闻摄影工作者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过程中摄取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而摄取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场景的动与动感,动态的瞬间把握,就是抓住了新闻摄影的灵魂所在。使读者在看到新闻图片时,能切身感受到现场的张力。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考古发现大量壁画。2002年10月24日,考古人员在太原王家峰北朝壁画墓墓室内拓印墓志铭。山西太原王家峰北朝壁画墓日前发现大面积精美彩绘壁画。经过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墓室绘有总面积达150平方米的壁画,其内容为迎送墓主的仪仗队列图。专家认为,这些壁画可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太原发现的、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空白的北齐娄睿墓壁画媲美。(2002年10月24日发)
敬老院里的年夜饭。2003年1月31日,连续三年在敬老院与孤寡老人共度除夕之夜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区长宿青平(左一)在该区的“夕阳红”公寓和这里的70多位老人同吃年夜饭。该公寓为使老人们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专门订了节日食谱,从初一到初五饭菜不重样。(2003年1月31日发)
村务公开 农民称道。山西省曲沃县在全县11个乡镇156个村中,建立“农村干部任职目标、财务、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等六公开”制度,并按时张榜公布,受到农民称赞。这是县委书记徐信基(左二)在史村向群众了解该村的六公开情况。(2002年12月15日发)
【2003高考纪实】特殊考生。2003年6月7日上午,一名体温37.5摄氏度的考生被安排在考点的备用考场参加高考,由三名身穿防护服的监考老师进行监考。当天,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开始进行。(2003年6月7日发)
麦地烧秸不可取。2003年6月21日,一个农民正在收割后的麦地里燃烧麦秸。这是记者在山西省孝义市梧桐乡北姚村拍到的场景,该村有不少农民在收割后的麦地里燃烧麦秸。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地力,污染环境,还对周围的其他农作物也构成了威胁。此外,燃烧麦秸的烟尘会降低近旁公路的能见度,对司机行车安全造成影响。(2003年6月21日发)
山西首所摄影希望小学开学。2003年7月18日,一名小学生好奇地摆弄着刚领到的社会捐赠的相机。当日,山西首所摄影希望小学在榆次市后沟村开学,这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扶智脱贫而创办的。来自全国的一批摄影家为该校捐赠了照相机、放大机和摄影画册等。(2003年7月18日发)
三下乡服务团在温庄。2003年7月25日,青年志愿者贾佳(左)在为小学生杨亚琴纠正写字姿式。暑假期间,太原华北工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团在山西省武乡县温庄村进行支教,他们认真负责,不怕艰苦,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高兴地说“这样的大学生我们欢迎”。(2003年7月25日发)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壁画。“玄奘取经图”壁画(局部)(摄于2003年10月28日)。日前,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北大殿南壁拱眼下方发现了一组长8米、宽0.6米的连环画式壁画,内容为唐朝“玄奘取经图”,该组壁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组壁画绘制于元末明初,比我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长篇小说《西游记》要早近百年。(2003年10月29日发)
许振超在太原作事迹报告。2004年6月14日,观众在认真听报告。当日,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在山西湖滨会堂作《知识改变命运 岗位成就事业》的首场事迹报告。来自太原市厂矿、交通、公安、部队、机关、高校等各行各业的2300多名听众认真听取了报告。(2004年6月14日发)
中北大学正式揭牌。2004年9月26日,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举行揭牌庆典,华北工学院当日正式更名为“中北大学”。据了解,中北大学定性为多科性本科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33000人。2008年以前,山西省将完成对中北大学5.7亿元学校建设经费的投资。(2004年9月26日发 )
文物大省山西有了博物院。2005年1月8日,一位市民在新落成的山西博物院内观看国宝级文物——西汉雁鱼灯。当日,总投资3.16亿元,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山西博物院开始预展,以“文物大省”而享誉海内外的山西,终于有了一座集传统文化精华与高科技手段于一身的大型文物展示场所。预展共陈列展出精品文物4000余件,其中有不少国宝级文物。(2005年1月8日发)
太钢实现元月开门红。工人们正在包装不锈钢产品准备外运(2005年2月23日摄)。山西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坚持“面向市场、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的生产理念。2005年元月份销售收入达到27.32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利税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8.96%、80.18%、34.28%。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2月24日发)

不重视安全“神仙”“菩萨”岂能保平安?。2005年3月20日,记者在细水煤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的坑口拍摄的“平安庙”。据了解,山西好多小煤矿都建有这样的小庙,供奉着“窑神”或“财神爷”,以求“神仙”保平安,忽视了安全生产的建设。截至20日19时,朔州矿难遇难人数已上升至60人,还有9人下落不明。(2005年3月20日发)
“美国巫师”抵达太原。2005年4月28日,美国哈林巫师花式篮球队一位球员(右)与观众一起表演。当日,美国哈林巫师花式篮球队抵达太原,并将于当晚在太原滨河体育中心拉开中国巡回表演的帷幕。(2005年4月28日发)
田园景色。4月24日,山西省洪洞县秦壁村的农民在田间劳作。当日,华北地区天气晴朗,春风徐徐,田野间弥漫着草木的芳香。大地上覆盖的白色地膜和长势喜人的青苗形成了一道清新的田园景色。(2011年4月24日发)
对于马毅敏先生的摄影历程而言,正如一位诗人为他所题:“踏遍山水一瞬间,光影相随半生缘。曾记多少人间事,逐梦跋涉到天边。”
今年是马毅敏先生自发表处女作以来的第四十个年头,而马毅敏先生仍然在这条道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一个新闻人的使命,用他那敏锐的眼睛和敏捷的思维,去发现、去拍摄一幅幅新的“处女作”。

新华社摄影记者马毅敏
文/郝龙珠
摄影记者马毅敏,
时代留影历史藏。
霍州升迁新华社,
佳影美片摄不断。
山西分社片总监,
责任使命勇担当。
新闻摄影四十年,
镜头录下史变迁。
发表作品二千篇,
一直奋战新闻线。
农村工厂基层访,
身临其境生活观。
那年那月那些天,
感人图片一张张。
精彩瞬间镜中见,
智慧思想快门按。
为拍日出日落片,
夜卧山巅苦等现。
话语寡淡凭图言,
敏锐观察见真章。
心血汗水洒晋彊,
国家脉搏同步蹚。
202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