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年味
文/吕晓蓉
时间无声无息地走过了一朝一夕,眼下已到了牛年年尾,虎年即将来临,常言道:人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隆冬之际,我在异乡格外思念起家乡来,也思念家乡的年味。
自我退休后已在长沙过了几个春节了!在省城过年,虽然也灯红酒绿、佳肴满桌,并且和女儿、女婿親家一家子团团圆圆,但总觉得这里的年味比起家乡(城步)要淡许多!
在家乡,腊八节其实就是春节的前缀,它一到来,家家户户要煮腊八粥的。家里女主人们还兴做腊八豆豉,打豆腐,蒸年糕……以及打扫灶厨等等事情。腊八节一过,家庭主妇就开始采办年货,给老人及小孩添置新衣裳等等。

家乡的儒林镇那条古老的大街,腊八节过后,就开始一家挨着一家地在店铺门前挂上大红灯笼。这红灯笼像是排着队,从街头到街尾恰似一条静止的红火游龙,很是好看!
街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县城周边的农民把辛勤劳作收获的农产品拿到街市上卖,以求赚些购买年货的钱。他们有老有少,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手提篮子,有的背着背篓,把带来的农产品摆在街道两边,排着长长的队伍,构成了春节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满怀喜悦地和每一个城里的买客热情地讨价还价,却并不很在意价钱的高低。往往是仅仅走一下过场,很快成交。城里的买客会满意地买到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包括过年的肉,鸡鸭鱼,豆腐之类;卖主也得到了来城里置办年货的钱。各自沉浸在喜悦之中。
老街的西边那条长长的、由大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那里每一块青石板都留下了我童年少年的影子,那个巷子叫吕家巷,巷子深处是我的老家。这里住着七八户我的本家。每到这个时候,本家大人们总会在槽门上方高高地挂起一对大大的红灯笼,槽门左右贴上长长的红对联。槽门里面,家家户户门口及大柱子上也贴上红红的春联,满庭满院红红的一片,充满着过年的喜气。

(二)
想起了七十年代初期那段时光,那时我们一家五口,天各一方。母亲在乡下教书,哥哥姐姐是知识青年,都去了乡下,只有我留守着家,在城里读书。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才能团圆。因此我家的年味便有了不同于别人家年味的内容,那种切切地盼望和团聚的珍贵及过完年后离别的失落,也许在我们一家每一个人心中总是要萦绕着一段时间。
记得每年腊八节后,我就盼望着早些放寒假,盼望着母亲从乡下学校早些回到家里;盼望大哥、大姐、二姐们一个个从乡下的山村回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年。
母亲是我们这个家的主心骨。她用单薄的肩挑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用她微薄的五十多元一月工资撑着全家人的经济开销。可即使是这样,我家的年味还是很浓厚的。母親在年前尽可能充分采购年货。虽不丰富,档次也低,却几乎样样俱全,应有尽有!油盐柴米酱醋茶一样不缺,鸡鸭鱼肉罗卜青菜也齐。当然罗卜青菜是多一些,个中原因不说自明。此外,年前还要打些糍粑,蒸那么一缸子甜酒。这些事几乎都是母親親力而为,哥姐们只是打打下手。
母亲蒸的甜酒特别的甜;打糍粑的糯米饭也蒸得特别的软。每到打糍粑这一天,吕家巷子的青年哥哥及巧手媳妇们都会来帮忙,男的用粑锤把一笼子蒸好的糯米饭一顿擂搅,瞬间就会柔和的如一块玉帛似的,女人们麻利地迅速把这团“玉帛”做成一个个圆圆光滑的小糍粑。平时想吃就拿几个用柴火烤熟,十分的细腻好吃。直至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忘不了那味道。
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在厨房里总要忙到深夜。灶里柴火烧得旺旺的,灶台上母亲在大铁锅上倒上一大锅菜油,炸扣肉,炸豆腐,炸酥肉,炸米花等等。姐姐们帮着包饺子,炒花生,炒瓜子……当然我也旁边帮忙,可我帮的是尝尝这个味或那个味,而最美的应该是母亲亲手炸的那个蘇肉,刚出锅的蘇肉那脆脆的、香香的、蘇蘇的,真是上等的美味。
大年初一,天未亮母親就起床了。大姐也跟着起来,帮母亲一起做新年的第一顿早餐。这新年的第一顿早餐,在我家是非常讲究的,它预示着一年的运气,必须做得完美称心。必须有八大菜或十个碗!等到早上七点多钟,大姐就来床边叫醒我和二姐起床,吃早饭!每次听到大姐亲切的叫唤,我就一骨碌地起来,穿上母亲年前给我买的新棉衣。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到餐桌前,母亲还总要履行一下简单的仪式:先讲几句吉祥、祝福的话,如大家新年快乐平安呀!祝我学习进步呀,等等;接着就介绍她精心烹饪的佳肴:第一碗菜是清蒸鱼(年年有余),第二碗菜是冬笋炒腊肉(像竹笋一样节节高),第三碗菜是猪腊肠(长长久久),第四碗菜是青菜(清清泰泰),第五碗菜是蒸扣肉(五福齐全)……第八碗是八宝糯米饭(甜甜蜜蜜)。总之,每一碗都有象征意义。我们四姊妹在母亲的祝福声中,心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与甜蜜,也对新的一年充满着希望和信心。
吃饭后,母亲又吩咐我和二姐两个,去给家族亲戚长辈们拜年。对年长的爷爷奶奶,母亲总要拿一些见面礼去(沙糖之类);长辈们也会给我们“滑钱”(发红包)发糖果,瓜子,糍粑之类。虽然钱不多,但饱含着喜气与厚爱。每次拜年回来,总是满载而归。
虽然我们一家人分多聚少,但每年的年味,母亲是尽己之力,是给了我们四姊妹最温馨、最幸福,最快乐的享受。

(三)
家乡的过年从正月初一要到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半个月都是春节的喜庆日子。你无论走到哪家,见到大人都要礼貌地说一声:“拜年啦!"或“新年好!"!而所到的人家大人们总会客气地招待你,请你入坐烤火,接着会给你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甜酒,客气地留你吃中饭。那种盛情让你不得不留下来呢!至少也得吃几碗油茶才让你走。
家乡过年的油茶更是丰富,掺进了好多高挡的内容,等于主人们把这丰富的年味也揉进了这苗乡的美味之中,用来招待拜年客。还真别说,这种高档的待客食品,也只有在我的家乡才能品尝得到的,油茶待客是我们苗乡城步独特的风俗。

到了正月初四五,大街上就会有一队队浩大的队伍,耍龙灯、舞狮子,耍蚌壳等等。他们举着一条条长长的彩龙;或是一只只五彩斑斓的狮子;还有是一开一合的,里面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姑娘的“蚌壳精”在大街上随着锣鼓声,变化着各种动作。围观无数,看者如潮,爆竹密集,十分热闹。整个山城成了沸腾的海洋。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也有十几人舞狮舞龙的小队伍,把龙舞进了千家万户。他们在庭院厅堂穿过,在村中游行。大人小孩们从龙的身体下面穿过,或触摸下龙体,说这样会给人带来一年的好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几年家乡的年味有些改变。但却并未淡下去,而是增加了新的内函。比之于我现在居住的长沙还是要浓烈很多。家乡人淳朴好客的习俗,古老的过年传统照样传承着,那正月舞龙舞狮队伍听说还在不断扩大呢!技艺也更精美了!
啊!梦萦的家乡的年味!
雨露晓蓉于农历腊八节撰稿,长沙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城步第四民族中学退休教师,县作协会员。本人热爱文学,笔耕不辍,有散文、诗歌、通讯作品在省市多家媒体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