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 》
文/易 之 中
何谓禅?教科书解释为“静虑”。“虑”的基本释义是“思考”。用心去思考。“静虑”也可以理解为静心与净心。因此,何谓禅?静心为禅与净心为禅。

六祖慧能有一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也有人传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佛理来看,“佛性常清净”要比“本来无一物”更为精准,更合佛理与佛性。有学者认为,“佛性常清静”是本义,“本来无一物”是误传误改。我支持这一观点。何谓佛?佛者觉也。成佛的关键是觉悟。至于顿悟与渐悟之争,意义不大。修佛成佛,是一个全过程,其中既需要渐悟,也不能缺失顿悟。根本无必要因为渐悟与顿悟之争,去把“佛性常清静”改为“本来无一物”。“佛性常清静”,既是一种渐悟,也是一种顿悟。心静或心净,就是觉悟,就是顿悟。
“佛性常清净”这句名偈,是慧能偈语的关键之句。“清净”也就是“洁净”,是指心的清净或心的洁净。佛教有句名言:“明心见性”。这个“见”字是读作“现”,这个“明”字是解作“洁”。慧能提出“即心即佛”。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心即修佛。净心即成佛。
道教提出修“静”,佛教提出修“净”。“静”可通“净”。字不同,义相通。静能净,净可静。水流会浊,水静则清。静心则可净心。
禅者即静心也。或即净心也。心之安静者或心之洁净者,禅心也。大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王维的诗,写得很有“禅意”与“禅境”。何谓禅?静为禅。王维的诗,写得很有“静境”!《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心境闲静,静到连桂花落地之声也能听闻。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仿佛是空无一物。月出本无声,何以能惊动山中已沉睡之鸟?皆因春山太静了。四周之寂静,唯有余下潺潺的春涧的流水声。王维是通过诗中的物静、情静、意静以表示他的心静。而心静,则因为是心净。而心净,则是一种禅的意境,禅的境界。

《 猜 》
易 之 中
读唐诗宋词,美!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听悦耳的音乐,如赏美眼的图画。如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但读手机诗词,苦!是苦不堪言。是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读诗消愁愁更愁。”
为什么读手机诗会苦会累会愁?因为手机诗很难读得明,读得懂,读出诗意。今天的手机诗,不管你是读诗还是评诗,都会相当之头痛。何解?因为很难明其用意,因为需要去猜其用意。去度其用意。写诗的第一要义是什么?要写明白诗!这是写诗的底线!这是一种“诗德”!这是一种“人格”!如果你把诗写得不明不白,就会害苦了读者,就会负累了读者。这就是失德,这就是失格。
现在的手机诗,为什么会读不明?读不懂?主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还用文言去写诗,还不愿彻底地用白话去写“唐诗宋词”!现在的手机诗难懂难明,要猜要度,不是指散文诗,而是指手机上的“唐诗宋词”。今天与今后,“仿古诗”还是要写的,但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剪掉头上的辫子,不能再用文言去写诗了,也不要写“半唐番”的“仿古诗”了,而是要写白话诗,写大白话的“唐诗宋词”。
从唐诗宋词的流行情况来看,当年的唐诗宋词,越是“白话”的,就越能广为流传。“白话诗”要比“文言诗”更易流传。例如:“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国破山河在”等等。为什么?因为“白话诗”比“文言诗”亲民。因为“白话诗”易懂,自然就会赢得更多的选票。
其实,胡适、鲁迅、润之等前辈已为我们写诗作出了榜样。他们都是读私塾出身的,但却去写白话的唐诗宋词,而我们是学校出身的,就更有理由去写白话的唐诗宋词。我们已经是生在白话年代,长在白话年代了,我们是没有理由再去写文言的唐诗宋词了。
文言已被淘汰,白话正方兴未艾。写诗作文,要想别人更能接受您的观点,您的意思,就应该用白话去表达,而不是用文言去表达。如果用文言去表达,势必会制造语言的障碍,增加表达与沟通的困难。最后,再一次呼吁:请用白话写唐诗宋词吧。

《 瘦 》
易 之 中
“远看梅花瘦”是一种形象。“人比黄花瘦”是一种境界。诗瘦比诗肥更有形象,更有境界。比较而言,唐诗比宋词要瘦,唐诗宋词又比散文诗要瘦。瘦“清”肥“俗”。仙是如此,人是如此,花是如此,诗也是如此。
“仙风道骨”,瘦也!仙风!飘飘欲仙,只有瘦,才能飘,才能仙。道骨!道士的骨格是清瘦的。道家有“清高”的说法,认为不“清”难以高。清修苦修,修行的结果,必然是清瘦的。“八仙过海”,八仙个个都是瘦的,否则,就难以过海。民间有种说法:“瘦文人肥和尚,否则就是胡思乱想。”众多罗汉中,有肥有瘦,但瘦多肥少。弥勒佛之所以肥,是因为佛教要借他的“肥”的形象,去说佛的自在与开心,去说放下与安心,是说心广体胖。民间还认为,文人应该要瘦,以表示文人刻苦读书,用心思考。这种总结性的说法,也并非全无道理。瘦的润之写的诗,就很是清高。肥的润之却写出“不须放屁”的不是那么清高的诗。[偷笑][偷笑][偷笑]
竹是典型的清高,“高风亮节“是绿竹的雅誉。竹的形象,竹的风雅,全是因为“瘦”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梅花有雅气,是因为梅花“瘦”。牡丹有俗气,是因为牡丹“肥”。落花无声。是指菊花,菊花的花辦很瘦细,菊花比牡丹芍药瘦得多。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它们都是瘦型体。估计杜甫比李白要瘦,从两者的诗来看,杜甫忧国忧民,杜甫比李白更忧心。瘦人往往是多忧心之人。长征时期的润之,一定是瘦人,因为那时候的他也太忧心了,也太用心了。四渡赤水就是忧心与用心演绎出来的。
“瘦”是一种格局,“瘦”是一种格调。所以,写诗应该写“瘦诗”,去写诗的“风骨”,诗的“清高”,诗的“仙气”。

《 人 间 如 此 多 娇 》
易 之 中
朝 阳 彤 、光 明 共 。
花 娇 宠 、春 色 溶 。
枫 叶 红 、秋 意 浓 。
冬 青 松 、挺 且 雄 。
山 泉 涌 、大 江 通 。
雨 后 虹 、更 玲 珑 。
夕 阳 颂 、依 山 终 。
草 间 虫 、秋 声 弄 。
明 月 宫 、嫦 娥 容 。
人 类 聪 、上 太 空 。
道 为 中 、天 下 同 。
一字是字,二字是词,三字可成句,成为有主语谓语的句子。既然三字可成句,那么,就可以写三字之诗了。但古人写三字诗也很少见,今人写三字诗,更是凤毛麟角了。三字诗,已经消失了。为此,去尝试一下吧。世有《三字经》,也有《三字诗》。它们各有自己的作用。《三字经》是讲做人的道理。《三字诗》却是讲做人的审美。

《 相 思 》
易 之 中
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
我分去了长江的上游
妳却留在长江的下游
此后两地的相思之愁
就靠一张小小的票邮
来传递相互间的温柔
每次来信总是把魂勾
妳倾诉说人比黄花瘦
我写诗说愿与妳抱搂
知否知否
盼妳的来信我已经不分白昼
知否知否
盼妳的来信我已经神不舍守
妳可知否
盼妳的来信我已经白日梦游

《 虞美人 - 幽兰 》
易 之 中
溪流幽兰吐清香,
芬芳花 更靓。
独处幽静透智商,
远离俗尘风流写诗章。
清者自清君子相,
斯文有雅量。
不与百花争春妆,
自在空谷洁净尤端庄。
202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