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紫凝
疲惫的顺手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是《廊桥遗梦》。很喜欢这本书,曾从同事借读过三次,后自己买了本又读了一遍。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后半生的彼此怀念,感人至深。尤其看到撕心裂肺的告别,真的是“特殊生命的存在”。
今天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情人节”,一提情人节,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浪漫,想到“情爱弧光放点”,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而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故事雄辩的告诉我们: 有男人与女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灵的默契,心灵就有撞击出火花的可能,只是年纪大些的人可免去一些苍白的形式,吸收柏拉图式的灵魂的沟通。但是是马尔库塞的“额外压抑”“操作原则”也好,还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也罢,无需科勒对男、女性别特点分析,当今人们思想里太缺少纯粹的东西已是不言自明。
男人:既没有希腊男人能为女人大动干戈、也能机智适时放下武器的阳刚果敢;也没有海涅那种对美与爱的忠诚;既没有唐明皇“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痴情执着;也没有徐志摩对其心悦女人终其一生的怀想。
男人阳刚隳沉,女人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少之又少。至于周国平先生欣赏的有“弹性”、有“灵性”的女人更是凤毛麟角。有弹性是“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的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有自己的主见”。有灵性是“天生慧智,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是啊,这样的女人最易于做才子的朋友。她既能给才子以温馨的理解,又能纠正才子智慧的偏颇。她能使才子精神受孕,让才子在广阔的天地里轻松自如的施展其全部才能。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女人未必是才子们的妻子、情人,有的只是他们精神上的挚友。我们且看古今中外哲学史文学史:
贝蒂娜与歌德 ;莎乐美与尼采、弗洛伊德;林徽因与徐志摩……
歌德等男人成就的取得与贝蒂娜等女人的理解支持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令人费解的是现实生活中一提男女之情就有狭隘的思维定势认为是非正常的。那就让无聊的人们去说,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只要思想纯洁,情感纯真,最主要的是对方能刺激你的灵感,能给予你一定的精神食粮,那么年纪大些的人对于异性不仅可悦人,情满自溢,会有雅兴去悦景,会让自己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种美学的境界之中:
晚来风定钓鱼闲,
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
看弧鸿明灭。
遗憾的是情深如许,才智共享,上天眷顾者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