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年 集
每年一入腊月,在街上玩耍的孩子们就开始唱这样的儿歌:“新年到,新年到,集上市上真热闹。闺女要(买)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老太太没啥要,老太太要个新裹脚(裹脚布),老头儿要个新毡帽。”是啊,进了腊月,就是到了年根底下,大人小孩都要添置过年的东西,家家都要开始准备年货。赶年集的人渐渐地多了,原来只有半天的集市,也都延长到了一天,集市上也变得比平时更加热闹。乡村里没有城市里商场超市多,乡村集市却不少,到了腊月,几乎天天有过集的村子。刚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赶集买孩子大人过新年的新衣新帽,男人们要赶集卖冬天里编的柳条篮子荆条筐子,还要顺便买做豆腐的卤水,炸油条蒸馒头用的明矾碱面。那些会过日子的人,也开始在集市上踅摸小猪仔。刚进腊月,小猪仔的价钱不高,买回去养在空闲的猪圈里先喂着,即使没有空闲猪圈,也能放在家里散养几天。寒冬腊月里,地里没庄稼,园子里没菜,小猪仔随便溜达也不会糟蹋祸害别人。杀了年猪再把小猪仔放进猪圈,小猪仔不但能多长好几斤,还比杀了年猪后猪圈空了再去买小猪仔便宜。小猪仔在街里跑了几天,适应了环境,小猪仔还壮实好养活。
过了腊月十五,赶年集的人就更多了。村里哩哩拉拉的有了杀年猪的人家,杀了年猪的人家,一头猪舍不得全都吃了,趁着刚杀猪猪肉显着新鲜,赶紧用排子车自行车运到集市上卖掉。不杀猪的人家,一过腊月二十,也开始赶集买肉了。这时候,学校里都放了寒假,孩子们不上学闲着没事,每集必到集上转一圈,就是没钱也能捡两兜子哑炮回来。多数人家也开始赶集买鞭炮,买过年写对联的红纸,请神码,买灯笼。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前,每个集上都有几家卖糖瓜儿的,专门去集上买糖瓜儿祭灶的人也很多。不管大人小孩,每个赶年集的人,都不会空着手回来。
每逢集日,离集市二三里地的地方,就能听见集市上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商贩们的吆喝声。从早到晚,去往赶集路上的人络绎不绝。喜欢赶早集买新鲜东西的人,天一亮就出发,不到晌午就能打个来回。喜欢赶晚集淘便宜东西的人,半后晌了才往集市上走,一直到集市上的商贩都收摊了才摸黑回家。卖肉的人把排子车倒扣在地上,去掉车轱辘,成匹的猪肉摆在车盘上,等着过往的人们挑选。偶尔也会有一两家卖羊肉的,羊肉,羊排,下水,内脏和白花花的羊油分别挂在不同的钩子上,羊膻味卖力地往过往行人的鼻子里钻,似乎在告诉人们它们是真正的羊肉 。集市上一整天都是人山人海,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卖鞭炮的地方。卖鞭炮的人站在摊位前,手里举着一挂鞭炮,大声吆喝着:“从南京到北京,买炮的听音声。”一边喊着,一边把手里的鞭炮点着了。这里噼里啪啦的声音还没有响完,旁边的摊主就毫不示弱地开始吆喝了:“南来的,北往的,买炮的,听响的。”说着就点着了更大更长的一挂鞭炮,蓝烟弥漫处,传出的脆响震耳欲聋。卖炮的争相展示自己家的鞭炮,引来了许多打算买鞭炮的人,最活跃的还是那些半大孩子们,在人堆里钻来钻去抢地上那些没有炸响的哑炮。那些哑炮有好多还能点响,就是真的不能点响了,还能拆开卷炮的纸,倒出里面的黑火药,点个哧溜溜。
年集上,围的孩子们最多的是卖纸花的小贩。他不摆摊,推一辆没有油漆的自行车,车子被各式各样的纸花打扮的花枝招展,看上去他的车子也似乎没有那么破了。一群大大小小的女孩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他的车子周围挑选纸花。那些纸花都是蜡纸做的,大红色玫红色的花瓣,嫩黄的娇黄的花蕊,碧绿的花叶,花梗是缠着红纸的细铁丝,弯成了卡子的形状,每朵花上还有两根用艳黄色软纸或泡沫绳做的花丝,颤巍巍的煞是好看。卖琉璃个蹦装的饮料的小摊子前,也围了不少的孩子们,那些饮料都是糖精水加入各种色素,看上去颜色靓丽诱人,喝着并不好喝,甜饮料带着一点苦味。不过买琉璃个蹦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相中了饮料,而是看上了装饮料的琉璃个蹦。那些琉璃个蹦是用透明的玻璃吹成的,状似亚腰葫芦,还带着一根长长的玻璃管。喝光了饮料,一吹管口,就会发出噼噼啵啵的声音,很是好玩。
整个集市上,吆喝得最好听的还是卖五香粉的小贩。他一只手拐着石头小磨,另一手往磨口里加着各种各样的调料,把磨出来的五香粉用一个小罗筛出细粉,装在一个个小纸袋里。卖五香粉的小贩手里干着活,嘴里还有腔有调地唱着:“蒸包子捏饺子,烙饼擀面调馅子。搁了油,搁了盐,少了五香粉可不沾。五香粉带回家,街坊四邻把你夸。正月里,待客哩,五香粉给你挣面子。”大冬天,别人紧裹着棉袄棉裤还嫌冷,卖五香粉的人却敞着怀,额头上还有细细密密亮晶晶的汗珠。两毛钱一小包五香粉,价格有点儿小贵,不是每家的人都会买的。不过,自从我代替母亲去赶年集后,每年赶年集我都会买一包五香粉。过年母亲那么忙,我买了五香粉,蒸包子包饺子调馅子的时候,母亲就不用再费工夫炒花椒大料擀花椒大料面了。
年集上,本来半天的集市成了一天,集市上就有了平时集市没有的卖饭的摊位。炸麻糖(油条)的,烙大饼的,还有卖各种汤的。鸡蛋汤,炒肉汤,豆腐汤,血片汤,离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远道来赶集的人,中午赶不及回家吃饭,就在饭摊上买半斤麻糖或大饼,再买碗炒肉汤或鸡蛋豆腐汤,美美地吃了,继续赶集。撵着大人来赶集的小孩,不管离家远近,一定会缠着爹娘给买烧饼油条,汤也一定不能少。快过年了,父母们都希望孩子们高高兴兴的,也就都舍得花钱给孩子们买吃的。不管是不是饭点儿,卖饭的摊子前,大人小孩不间断,孩子们高兴,大人也高兴,摊主更高兴,腊月里多赶几个年集,顶平时好几个月的收入。每次赶年集,我最喜欢也是必须光顾的是一个租连环画的小摊儿。摊主是一个又黑又瘦的中年大叔,有点儿焦黄的头发直愣愣地扎煞着,穿着宽大的露着棉花的青粗布棉袄,袄上还落了一层细细的黄尘,棉袄外面腰里绑着黑布腰带,怎么看也不能把他和有趣的连环画连在一起。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的铁丝笼子里摆满了连环画书,一分钱看一本,不还价,只要有钱,可以随着自己的性子看。那些书几乎没有新的,大都磨破了边角,有的封面都掉了下来,甚至还缺了页。这些都不影响我对那些连环画的喜爱和对中年大叔的羡慕,拥有那么多的连环画书,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每次去赶年集,买完了母亲交代的东西,我都要拐到那个租书的摊子前,从母亲给的钱里拿出一分钱看一本自己早就看想的连环画,然后满足地回家。
现在, 商场超市便利店比比皆是,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可是每年过年,多数人仍然喜欢去赶年集。每个年集上,置办年货的人仍旧是摩肩接踵。年集上虽没有了那热闹的鞭炮声,但年集上的年货品类可是数不胜数,在年集上,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应时又便宜。眼看又到年下,逛逛年集,让年味儿更加浓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