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 马莲河
耿志平(甘肃)

午后的阳光正暖,与朋友结伴,去马莲河看冰柱。我提前打电话问了附近的村民,他说在背阴处,具体在什么位置也说不清楚,大概他们从小生活在马莲河边,对冰柱司空见惯,并不在意。
杜、杨、石三位美女老师都没有来过,我就给带路,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到底哪里有冰柱。我们就抱着碰运气的心理,一直从大路往下行驶,路旁的楸树叶子掉光了,剩下一个个如豆角一样的夹。随处可见或高或低的酸枣树,不知道走了有多少弯路,越走越低,就到了一个叫张旗的马莲河边的村庄,一处处院子静悄悄的,没有鸡鸣狗叫声也看不见一个人影。几座熟人家的梨瓜温棚空荡荡的,这个村子我至少认识几十个人,大多种梨瓜,以白姓和张姓居多,还有几家姓王的,其他杂姓只有很少几家,也许是外迁来的,路逐渐渐由水泥路变成石子路,崎岖不平,中间有个高粱,杜老师的车底盘较低,时不时发出摩擦的声音,我就下来减轻重量。在张旗一个平坦的地方停了车,我和杨老师打前站,向西北方向走去,没走多远,一长串冰挂就出现在眼前,只是在河的西面,离挖出举世闻名的黄河剑齿象化石的地方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那个地方栽上了柏树,把最早在县城中心十字矗立的汉白玉大象雕像搬在了那里,以供游人参观和纪念,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个叫穆旗的震惊世界的小村庄。
河边的地势由高到底,我们顺着麦田边的土坡往河边走,土坡上的草均已干枯,不时有一堆堆的石头静静的躺在那里,接受风雨的洗礼。
对面山下岩石缝里流出的水,被冻成了一个个冰柱,晶莹剔透,像石钟乳一样呈不规则形状,有的有一米多高,有的有两三米高,上面还有垂下的冰柱,离冰柱不远处,有几处塌方,下面堆了好大几堆土。杨老师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自己先下去了,我站在土坡上等石老师和杜老师到来,看见冰柱她们都很兴奋,只是几十米宽的河面,还无法到跟前去触摸,我们几个站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拍照,石老师摆着不同的姿势,我立马按下了拍照键,留下那一刻的美好。马莲河水汩汩滔滔,响声如雷,流速很快,让人看不清到底有多深。顺着地势向南流去,河水不太清,但也不算混浊,用九曲十八弯形容一点不为过,最宽处大概有五六十米,枯水期这么大流量我还真没想到。

结冰的地方不多,而且很薄,这多少让人有点失望和意想不到。今年冬天不太冷,三九天中午还有10度左右的温度,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感觉不到寒意。多想有厚厚的冰,可以让我们在上面滑行或走一走,回味一下童年里的乐趣,只是天不遂人愿。
我拍了几张照片,就踏着河边松软的泥土往北走了一段,河东边有很长的一片芦苇,长得并不高大,显得有点细,芦苇头几乎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芦苇没有我在瓦岗川见的高大,也许是马莲河水是碱性的缘故吧?我不得而知。
前面转弯处,有个中年男人赶着十几只做了标记的羊,有几只试探着在河边喝水,那个人有点面熟,很有可能在我店里卖过东西,我问前面还有没有冰挂,他说没有了,我说想去对面,他说,冰没有冻住不敢走,我说那肯定不敢呀!
前年下雨开皮卡车涉水的三男一女被连人带车冲走,只有一个会游泳的死里逃生,有个男的在几十公里还是几百公里的河边找到,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早都没了生命体征。剩下的一男一女连尸体都没有找到。为了节省几十里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马莲河淹死人的事又不是只有这一次,我当然不会去冒险 。我快速的返回,她们三个正在拍照,说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角度,看了杜老师拍的照片,的确很美,阳光从山顶射下来,霞光万丈,冰面上明晃晃的,河水波光粼粼,煞是壮观。

杨老师问我你怎么知道这里有冰柱,我说我瞎碰的运气好,我告诉她,我打电话问了张旗村里的熟人,他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有,只是运气还不赖,一下来就让我们找见了,圆了我们的心愿。
去年冬天,我和两个闺密由王的老公小虎开车带我们从板桥往南走,去看了冰挂,那个冰挂在河的东边,形状不规则,我们站在冰挂前兴奋不已,有一处是有点坡度的冰面,我们坐在上面,往下滑,衣服都被弄湿了,那天天气特别寒冷,风吹过冻的耳朵疼,拿手机的手也冻得麻木了,冰面上有汽车开过的车辙,向以荣就像小时候一样,在上面滑来滑去,我不会滑,就在上面走,看着车辙,心里感觉很踏实,一点都不胆怯,转眼一年有余了,但那美好的时光从未忘记过。估计那里今年肯定不会有去年的壮观。
我给石老师和杨老师拍了两张,猛然发现,杨老师戴着口罩,我就吆喝起来和她开玩笑,她立马就露出了真容,我抓紧拍下了美丽的倩影,她走到跟前,我说:“和你开玩笑,你不会生气吧?”她笑着说:“杜老师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咱们以后一起玩的机会还多着呢,”的确不假,今年暑假和她们一起去过花溪谷和抗大七分校还有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当时拍了好多照片,回来她们做的美篇特别棒,我非常喜欢。那是我第一次见杨老师,今天我们就互加了微信。
我们在石头堆里捡了好几块压菜石头,刚捡的走几步看见更好的,就把前面的扔了,我说咱们也成了猴子掰包谷和喜新厌旧了,把她们都逗笑了。

杜老师说想找块石头做砚台,我找了一块有两个手掌大的,不到一寸厚,中间有桃核大一个坑,我说:“我给你用手挖了个坑,你拿回去就可以用了,”杜老师笑着说:“你咋那么厉害,”她也找了近似三角形的薄石头,我问:“你要那个干嘛?”她笑着说:“当底座。”她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在石头上挖个坑?是不是做大理石的人可以?”我想了一下,说道:“也许角磨机可以,只不过我家没有角磨机,再说那要专业人士弄很危险,”其实我也不确定角磨机是否真的可以磨下这种坚硬的青石,先拿回去再说。我捡了块鸡蛋大小的红色的石头,很好看,我们都笑着说万一捡到一块玉石就发了,不用上班了。几个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看她们都很开心,我问:“你们在学校待久了,是否很想隔一段时间出来随便转一转?”她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就是,转一回轻松好多天,”我庆幸我这个自由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和约束。
我提议顺路去看竣工不久的,元旦才通车的马连河高架桥,只是石子路被车碾的一个坑,一个梁,十分难走。走了几里,迎面碰见一个越野车,经询问司机说他的车都没法走,我们就原地掉头,再次穿过难走的路,顺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一路爬坡,我们四个都猜测上去是哪个村,有说郭家沟圈的,有说张家山的,我心里没底,和那段石子路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路旁的苹果树被修剪的很有层次,很快就到了三岔路口,原来还是下去时的唐旗大队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马莲河边的这几个村子分别叫唐旗、张旗、穆旗和孙旗,而合水县叫旗的地方好像并不多?
因为杜老师五点钟有事,我们没有时间去看马莲河特大高架桥,我以前去过好几次,那时还没有建成,她们都说没有去过,我们相约有空再去。
也许是玩高兴了,刚坐上车就晕的石老师回去时竟然不晕了,和三位优秀的老师一起,我很开心,她们也很高兴。
期待下一次出游早点到来,再急也得到过完年之后了。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