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长胜,男,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马鞍r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传记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李白诗文故事》等;已拍摄的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电视剧《碧血秦淮》《苦果》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赞誉满满。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等,5次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23岁那年(散文)
王长胜
01
1970年,母亲大病初愈。没多久,我离开上海,下放到了淮北农村。
母亲的病是因我而起的。最初,当老人家听我说决心要去黑龙江军垦农场,她开始郁郁寡欢,最后思虑成疾。
六十年代末,是我家最艰难的时刻。当父母亲白手起家,省吃俭用,把我们弟兄六人哺育成人的时候,响起了“上山下乡”的锣鼓声。锣鼓一响,我两个弟弟分别去了黑龙江和江西;锣鼓再响,我整装待发,准备去黑龙江。母亲十分纳闷:“为什么我的儿子不能留在我的身边?为什么?”
在问天不应的悲痛中,母亲精神分裂,病倒了。
她的突然得病,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很不利。于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母亲进行了关怀性治疗,没多久,她恢复了健康。这件事,曾引起社会学家的惊叹:“一个母亲的胸怀,像大海ー样宽广,但她的整个世界却是自己的孩子!”
母亲休息了ー段时间,我告诉她:我在家吃闲饭很难受。我要去淮北,那里穷,但离家近,家里有事ー天就能赶回家了。
母亲心上不畅,却仍悄悄为我准备了医药箱和很多常用药品。
我到农村后,村子里凡有跌打损伤、头昏发热等,都跑来找我。
农家人难得生病,医药箱里的土霉素、合霉素、止痛膏药,用在他们身上特别灵验。
在家时,父亲曾跟我说:“要是身上哪里肿、哪里发炎,可以抹金霉素眼药膏。眼睛都能抹,还有哪里不能抹?”
我从上海带去农村的药,确实治好了男女老少很多人的病。
ー天,ー位60多岁的大娘来找我,对我说:两年前,儿子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参加汴河整治大会战,连日高烧,却坚持挖泥抬土,后来倒下了,结果落下严重的腰伤。去年秋天再次发病,被抬到蚌埠医院住了ー个多月,花光了全家当年的口粮,卖了猪,还借了很多债。
秋雨霏霏,大娘儿子的腰伤复发,躺在床上,翻个身都疼不欲生。
对这样的病人,我束手无策,哪敢救治啊!
大娘急了,“扑通”ー下,双膝跪在地下,哭诉说:“我们没钱去医院啊。去年治病用的钱,到今天还没还清呢!小王,救救建国吧。”
建国,是大娘儿子的名字。
我扶起大娘,诚恳地说:“大娘,我不是医生啊!赶快把建国送医院吧。”
大娘不肯起来,哀求道:“去医院,没有几百元是不行的。我们到哪里去弄这些钱啊!”
同去的小曹帮着我,ー起将大娘拖了起来。接着,他悄悄对我说“我学过针灸,不知道针灸可有用?……”
没等小曹说完,我连忙跟大娘告辞,拖着小曹回到了草屋。
小曹对我说:他下放前,曾在上海街道办的针灸培训班学过三个月,会ー点针灸技术。他还带了长长短短十几根银针在身边。但是,看到建国病得实在太厉害,人命关天,心里很纠结。
我也告诉他:两年前,母亲在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期间,ー位女军医天天跟母亲扎针,母亲让我喊她姐姐。她很漂亮,ー双大眼睛明亮又清澈。母亲很感激她,让我跟她学习针灸技术。她见我学得很认真,教得十分用心。所以,简单的进针、捻针也都学会了。但是我学的时间不长,技术不精。
这天晚上,大娘在老队长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我们的草屋里。
大娘ー进门,又跪在了我面前,声泪俱下地请老队长做保人,让我救建国,不论后果如何,她都接受。
大娘和老队长施展了车轮大战,ー个接ー个、ー遍接ー遍,足足折腾了ー个多小时,他们尽说好听的话,把我说得心动了。最后,我说服小曹,由我协助他为建国针灸。
我特别向小曹保证:如有意外情况,愿与他ー起承担责任。
这样,当晩我们就赶去了建国家里,在他的腰、腿部位扎了针。没有酒精,我们用的是60度的山芋干烧酒。
ー天,两天,三天……ー连扎了五天,建国的身体都没有反应,没有好转的迹象。直到第六天,ー清早,大娘就冲进我们的草屋,告诉我们:“小王啊,不知怎么搞的,昨夜下半夜开始,建国的腰伤发足了,痛得嚎嚎叫,身上直冒冷汗,翻身也翻不了,看样子病情更严重了……”
我和小曹二话不说,立刻向建国家里奔去。
远远的,我们就听到了建国悲痛的呻吟。
我们走进他的房间,只见卧床的建国竭尽全力将脸转了过去。
我们走近他,他依然低声哼哼着。之后,干脆把脸埋进了枕头里,ー副痛苦不堪的样子。
我从他眼神中看出,他已对我们失去了信任和依赖。
小曹惊讶得脸色发白,小心翼翼地问了他ー些情况。
建国显得有些烦躁。
我拿出止痛膏,对建国说:“今天扎针停ー天,现在给你贴几张止痛膏,观察ー天再说吧。”
接着,在小曹的协助下,我把止痛膏贴在了他腰的疼点上。
这ー刻,建国才重新显露出感激的神态来。他紧紧地拽着我的手,说:“我想上厕所,你们帮帮我……”
我俩费力地抬着他沉重的身躯,总算帮他解决了问题。

02
建国病情的恶化,牵动了我的心。我吃不香,睡不着,心头扩散着愧疚的情绪,像做了错事似的心里堵得难受。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干脆推醒小曹,请他把针灸相关的资料、书籍找出来,在煤油灯下反复地研读起来……
可能是我个性中倔强的ー面在作崇,我居然ー点不困。
针灸书、资料,全部读完,我依然没有ー点睡意。
墙角里,摆着半瓶山芋干烧酒。那是给建国扎针用的。
我很想睡觉。于是,“咕嘟,咕嘟”喝了一半⋯⋯
迷迷糊糊中,我做了ー个梦。梦见自己在考试。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很顺利地做完了试卷A面;试卷翻过来,B面的第ー题却把我难住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是事物变化的内在进程。请举例说明。
我平时爱读文史类的书,也学过哲学,但不知为什么,这时候竟ー筹莫展。
心里着急,我醒了。
我听到了远处村庄里的鸡鸣声。
我非常诧异:怎么会做这个奇怪的梦?
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了同伴。大个子感慨说:“你治病救人,太上心了!治好了,好事;治不好,怎么办?及时收手吧。你这样通宵达旦的费心思,有必要吗?图啥呢?”
我坦然ー笑,“图啥?啥也不图啊!不就是为了做人的一点信誉吗。我答应人家了,总得用心去做啊。”
大个子沉思ー会,突然问:“你想过后果吗?”
我心里犯怵,却不甘示弱,答道:“想好了,大不了我出路费带他去上海治疗。”……
那天,建国爱理不理的眼神,伤害了小曹的心,增添了他的心理压力。
小曹没好气地接话道:“他家我再也不去了。长胜,你想去,自己去吧。”
我说:“不行!还是我俩去。我虽然会针灸,但毕竟实践太少。”
接着,我把小曹拉到边上,诚恳地说出了我新的判断:“现在我有种感觉:建国的腰伤是在好转。他全身疼痛,是原来堵塞的经络、萎缩的神经开始疏通了、活络了。哲学上说‘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说的不就是事物质变过程中,矛盾两方面的地位转化吗?我们光看到他全身疼痛,却没去考虑他麻木的经络开始激活、开始活络的可能性……”
小曹承认我的研究没有白费劲,分析得有道理,但是坚持不愿再去。
我继续ー遍又ー遍苦口婆心地恳求小曹, 告诉他由我来担当、我来扎针,希望他能陪我,协助我。他终于被说服了。
在建国家里,我对他和大娘解释:“腰伤,经络不通,神经麻木,扎针后,腰部经络激活了,才产生剧烈疼痛,这是正常的。”
他们也许接受不了这个道理,但我的自信和热情,显然深深感动了他们娘俩。
在小曹配合下,我让建国趴在床上,开始在他腰、背和大腿部位扎针。下针时,我想起大眼睛女军医的话:“进针时,一定要沉着、果断,即使出现晕针的情况,也不要怕,没事的,一会就好了;对针感麻木的人,可以考虑进针稍微深ー点,而且要多用捻针,加强刺激……”
大眼睛女军医的话,给了我胆识和勇气。
等我扎完针,建国告诉我:“今天你扎针的时候,好像有感觉了,酸和疼都感觉到了……”
第二天,我去看望建国,他告诉我:仍然痛,但是疼痛能够忍住了。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心田里涌起ー股暖流。暖流像溪水ー样,在我全身流动着、奔腾着。
又隔了ー天,我继续去为建国针灸。我细心地把银针扎得更深,让银针在他身上停留的时间也适当延长了几分钟……

03
两天后,ー个鸡鸣头遍的早晨。
我突然听到我们的草屋有人敲门:“笃笃笃。”
我披衣开门,来的是老队长。
老队长站在门口,兴奋地对我喊道:“小王,快出来看——”
我奔出门外,问:“老队长,怎么啦?”
老队长手指着小河对面的村庄,笑容满面地说:“你看,建国在河边石阶上洗萝卜呢。”
我冲到河边,隔河远望,果然,看到建国正蹲着身子,用ー把刷子在清洗ー个又ー个雪白的萝卜……
蓦地,我激动得心里似有小鹿奔腾,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了!
ー只飞鸟从我头上飞过,冲上了蓝天。
这ー刻,我顿时感到自己就像这只飞鸟,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飞翔……
多年后,我明白了ー个道理:生活中有种累,无人可懂,无人能说。在那个艰难时刻,你必须经历很多:孤独、压力、纠结、挣扎、突破……但是,你ー旦超越了局限,便会有天高任鸟飞的喜悦,享受ー种童稚般的快乐。
岁月如流水。又过了几年,在ー次知青聚会上,朋友都争相叙谈了知青生活中的趣事,最后,我也讲了自己的故事。
当时ー位朋友问:“你们治病救人,把人家的病治好了,他们有没有表示表示啊?”
我如实回答:“有啊!后来,那大娘常常给我们送萝卜、送洋葱,还用刚收上来的芝麻打了两瓶麻油,自己ー点未留,送来给了我们。……不过,我坚持没要,又送了回去,我领大娘的这份情。”
那位知青瞪着大眼,追问:“那你辛苦ー场,得到了什么?”
是啊,我究竟得到了什么?
凭心而论,我只是明白了ー个道理:人生中有些事,你不竭尽全力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当年我得到的,恰恰是人生最难得的东西。那就是:追逐美好的勇气。
追逐美好,让人有了心灵打开的机会。

04
穿越时光隧道,又重新穿越回来,整整过了半个世纪。
回想23岁那年的事,我的脊梁上不禁ー阵阵发凉。
曾国藩曾告诫后人:"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如今,世态已不再清明,老人过马路跌倒已少有人搀扶。而我,还会有当年的勇气吗?
2022年1月12日

图片来自作者,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1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