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华美 江苏盐城人,旅居新加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入选《生态文化》2021年度生态诗作十大汉语诗人榜。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选刊》《生态文化》《世界日报》等海内外物刊,著有个人诗集《岁月有痕》,合集《湛江诗群诗选》。
人间
卑微的草籽怀抱日出
蝴蝶,起舞月亮
放开爱恨
田埂耕种的墓碑
只是彼此交换的名字
所有的颜色归纳:黑,白
所有的存在都是空
缠绕的缘分
风会铭刻于彼此
一张帆,早已指定下一站漂泊
只是哪一天,老屋
或许早已不在
莲花托举的晨露
是我们前世遗留的针眼
今音(雍赓)点评:
这首《人间》的受众面,是以中老年作家群为主。作者以调动情感为主,而不是首先考虑到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以至全文的特征是以自然和流畅为主。这也是业余作家的优势所在,比如在于自我表现的方式,凸显的是喜爱与自我,如对第六段第一行“莲花”的设置,也是对诗歌人物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时候,借助“莲花托举的晨露”的深刻理解是“前世遗留的针眼”。像这样的指代,是通过观察悟出来的,而不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文学创作主要靠悟而不是靠教。
风中的芦苇
风中的芦苇已高过秋霜
鸿雁每飞越一次
都会给自己留下一片天空
芦花是母亲思念的雪
夕阳搀扶的身影
篱笆墙下种植故乡
锁住孤独
镜头前低落的雨声
行走着月亮的笑
熬过整个黑夜
源自挺立的腰杆
这片土地,
我们欠下了,很多次的拥抱
今音(雍赓)点评:
这首《风中的芦苇》四段十三行,第四段由破段的均衡来颠覆结构上的循规蹈矩,具有与前三段的相悖性。同时以跳跃手法来设计段落的特征在于场面视角的转换,其中有技术,而更有思想的自由和驰骋的点位在于先放后收。比如一、二段的放,和三、四段的收,使得全篇形成了内在结构上的平衡。
雪
久违的花朵
所有的语言都在飘洒之间
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之中
嘀嗒的雨声从未显身
阳光是父亲
也是带走她的最后一位情人
屋檐,瓦砾,高过天空的枝条
有雪遗失的影子
更有用炊烟与鸟鸣
截获的中年
雪,是唯一把旅途当归途
并不论悲喜
今音(雍赓)点评:
这首《雪》,先来看它节奏和旋律的不同。首先要会感觉,比如全文六段中有五段是具有长短句错落,只有第二段是以旋律弱显而以节奏明显。会感觉一首诗的形式与内涵,和一个读者的文化有关,和文凭无关。因为会而表现个性,并由此来区别其它诗歌的不同特色。这时候的诗歌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的是理解和感觉上的差别,因为,我们是业余作家,不是专业作家,所以,我们的思维最富有灵活性和对文字处理上的张力表现,这是因为业余的,最少保守思想,所以能够长期驰骋于文坛而不会逊色。
我说的话越来越少
愈来愈多的沉默
于中年开始
年轮替我们倒数着光阴
星星照耀着
一场比一场大的空寂
我们一生都在搏弈
而死有时大于生
或许黑暗才是活着的世界
今生,要像
一粒种子那样珍惜
今音(雍赓)点评:
赏析这首诗,首先,照葫芦画瓢,显示不出诗歌的新颖。新是指思维方式上能够跟得上时代,比如《我说的话越来越少》是因为诗歌人物的经历太多和情感丰富。第二,尊重自己对文学的喜好,同时也尊重别人对文学的喜好。第三,这首诗的题目设定所具有的受众面,也是一些经历很多的人,相对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了大众化,因为文学是走市场的,是用来交流的,而不是用来比赛或考试的。这首诗至少能够把一些中老年作者的心抓住。觉得这首诗好,是因为有流行的空间。
听海
里面有一生的承诺
这里的颜色是没有黑色的
衣角走过的风浪花淘尽
奇迹于平淡中见证
一座岛屿触碰的帆
在一页纸上犁出航线
十指扣闪着金光
眼睛滑过的草叶
覆盖伤痕
湛蓝的故事深不见底
一尾鱼满世界张望
发光的鳞片喊出星星
堤岸的枝头不断清空离别的驿站
而一个人是另一个人
无法唱完的歌
今音(雍赓)点评:
《听海》以体验现实中的人生为暗喻所结构的,其中象征义凸显一大一小两个事物的刚性碰撞的结果,在诗中以第二段的前置位来首先托出,其目的想告诉的一个道理是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力有所为的前提,应该是一个特指的群体,它就是中老年业余作家群体。由此也作为一个《听海》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和提高。比如围绕目标、得失、名利等。所“覆盖伤痕”不能累累。就中老年业余作家而言,不需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同时也要认识到,没有未来。目标和未来是针对年轻人和专业作家设定的,因为他们必须努力写出好作品来对得起国家发给他们的报酬。这时候《听海》的内涵会变得丰富起来。同时,经过认识,业余作家也感到业余写作是为了开心和健康,是为了快乐所写。一旦思维调整过来之后,人就会觉得身心愉悦和健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