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儿时的过年
✍作者:孙世平 🎤演播:老菩提

我小时侯,天天盼的就是过年,为啥?因为过年能吃上好東西,能穿新衣服,能放鞭炮打灯笼看秧歌。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我十来岁,家里日子虽然还很贫困,但过年的年味还是挺足的。那时我家住在道外区的一个大杂院,每年一进腊月,年味就弥漫开来,大街小巷的买卖家就掛上红灯笼,贴上大红对联,偶尔也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爆竹声。政府也在我家不远处的一个广场上,用松木交手杆搭一个大彩门,上面彩旗飘飘,灯笼高掛,“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恭贺新春”“欢度春节”之类的大小条幅比比皆是。各国营商店纷纷前来支上摊床,敲锣打鼓,也放一些鞭炮,摆上日用百货、冻鱼、冻鸡、冻猪肉、锅碗瓢盆等等商品。虽然商品不算丰富,但也热闹非凡,买年货的人头攒动,拥来挤去。很多商品是凭票证供应的,所以,人们买年货时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十分仔细。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小孩,最关心的是鞭炮和小灯笼,缠着大人买小鞭、小喇花、滴滴筋之类的便宜货。如果再弄个小灯笼,那就乐得蹦高了。
我父母是山东烟台人,闯关东时来哈尔滨的,很讲究老辈子人的习俗,省吃节用也要把好吃的东西留到过年吃。那时,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凭证供应,每人每月二斤大米、八斤面、粗粮20左右斤,半斤豆油、半斤肉。平时除了玉米面的大饼子窝窝头,就是高粮米大查子。菜也就是白菜土豆大萝卜,没什么油水,就着咸菜吃饭也是常事儿。我那时恨大饼子就象恨美帝国主义一样,天天喊“打倒大饼子”。到现在我那两位年近九十的姐姐和两位七十多岁的妹妹,还常用这个口号讥讽我几句,逗得全家老小大笑不止。

越到年跟前,妈妈越忙。山東人做面食的手艺那是全国出名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还没到,妈妈几乎每天都发面,每天都蒸馍,象是要把攒了一年的面都蒸光,吃光。蒸的大多都是枣饽饽。妈妈的手真巧,面在她手上就象有了灵气,任凭她摆弄成各种形状。妈妈在面上掐出象扣眼儿一样的窝儿,把切好的枣肉塞入扣眼儿,有的象雪山上长满了红花,有的象山大王老虎,有的象红眼睛的小白兔,有的象哈哈笑的弥勒佛,还有寿桃、莲花、大鲤鱼……当一锅锅热气腾腾的大枣饽饽出锅后,妈妈又在饽饽上点上红点,说是吃了这样的枣饽饽粘福气。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都用很庄严的仪式送一家之主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一大早,爸爸就摆上灶糖、猪头、豆腐、馒头做供品,焚上三柱香,率领全家很庄严地跪在灶王爷面前,大礼参拜后,把灶王爷请下来,爸爸又用灶糖往灶王爷嘴上抹一抹,目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全家平安,幸福满堂。所以,灶王爷像两边的对联写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仪式最后,爸爸把灶王爷像点燃送走,全家人才能站起来。
过年的高潮是大年三十。早晨,爸爸把买回来的灶王爷像贴在灶坑前,再率全家跪下来给灶王爷焚香礼拜,欢迎一家之主回家。这时我和两个妹妹也穿上新衣服。说是新衣服,也就是买上几尺一两角钱一尺的蓝平纹布做的,连裤子带袄套在破棉袄棉裤上。尽管这样,我和两个妹妹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大年三十晚上,那是太热闹了。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又率领孩子们摆上供桌,焚香磕头拜天拜地拜祖宗。之后,孩子们到院里打灯笼放鞭炮。尽管外边很冷,但院子里还是站满了人。大街小巷那时没什么路灯,但临街的店铺都掛上了大红灯笼,也相当亮堂。各单位工会和共青团都组织秧歌队,一拨接着一拨,一队连着一队。有踩高跷的,有打腰鼓的,有耍龙的,有耍狮子的,有摆旱船的;各种古代人物栩栩如生,有许仙白娘子,有孙悟空猪八戒,有岳飞有秦桧,有杜十娘有崔莹莹……总之各种扮相的人物都特别好看。遇到好的秧歌队,人们能跟出去好几趟街。如果两个秧歌队“遭遇”了,那就更热闹了,两伙人比着劲儿地敲鼓打锣吹喇叭,赛着劲地扭呀,耍呀,观众叫好声助威声响成一片,笑声四起,那热闹劲儿能持续到后半夜三四点钟,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祥和欢乐和幸福之中。
无论大年三十多热闹,多欢腾,有一件事最重要一一“三十子时吃饺子”。这个习俗赓续了多少代人无法统计,但其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源缘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令今人仰视古人的。
据说古人是用12地支把每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天的开始,即头天的23点到第二天的1点为子时。这样一来,大年三十到初一的子时就不仅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两年的更替了。古人管这叫“交子”,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搞个仪式求来年的吉祥如意,便用“交子”的谐音创造了饺子这种饮食文化和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于是,慢慢地形成了除夕和春节“一夜双岁”,子时吃饺子的习俗。
包饺子,也颇具讲究。比如每个饺子里放几粒玉米,求的是金玉满堂;把一枚硬币放到饺子馅里,说是来年能财源滚滚;饺子馅里放一颗大红枣,祈祷日子红红火火……凡此种种,图的就是一个吉祥。
子时的饺子,吃得极庄重极认真,甚至很神圣。吃完饺子,孩子们又跑出去看秧歌放鞭炮打灯笼热闹去了。大人们则郑重的守岁,年味无穷。

初一一大早,我就开始给全院的长辈拜年了,全院四五十户都要拜到。这是习俗,家家如此,是尽咱中国人的“孝道”。到了哪家都有糖果、花生、瓜子吃,个别关系近的长辈还能给两角钱压岁钱……
街上人们南来此往,都是给亲戚朋友拜年的,个个笑逐颜开,相互做揖问好,互致祝愿。很祥和,很欢乐,过年真好。


📝【作者简介】


🎤【演播者简介】

老菩提: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
主要诵读作品曾发布于:新华网、人民日报、凤凰网、中国教育网、新浪网、热搜、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喜马拉雅、懒人畅听等国家高端媒体平台。
曾参加《国际仓央嘉措诗歌朗诵颁奖盛典会》《首届全国“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大赛》《中国朗诵联盟首届“颂读”大赛》《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节》《2021全球华人迎中秋诗意音乐会》交流等并获奖。

📠出品/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孫世平 🎤誦讀/愛國
🖼圖源/綱絡
🖥編輯/艾果
🎧監製/德泉 菩提凡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