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 “左周右召”的方国时代
古人云:洛宁乃 “河洛礼义之乡,周南首善之地”,《通志》所记曰:“永宁在豫,士秉天地中和气,又为召南首邑,绰有古风。”
这里所谓周南、召南,是古代的两个邦国,大约产生在东周末年的春秋时期。召南大约在洛阳以南、南阳以北这个区域。而周南在今陕西、河南之间。相传在周朝时,周王把周公和召公的封地以陕为界从中划开,《公羊传》曰:“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在今陕县老城内,尚有周、召分陕界碑(石柱)。洛宁所谓“左周右召”,正好在这个分界线上,故有称“周南”,亦有称“召南”者。
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方国制度就犹如一个松散的邦联,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
周、召分陕界碑

方国时代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它到底属于哪个年代,也有不同的说法。长一点说,有人认为从夏、商、周到春秋时期,短一点说仅指春秋时期的二百多年。在史学界,有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夏、商(殷)是不存在的,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商朝遗址和殷都的发掘又证实了它们真实存在。即使如此,我们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知之甚少。仅凭历史传说,从尧舜时期到春秋时期,曾经历了三个和平安宁的时代:
一、尧舜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相对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时代。尧、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两代明君,后人总喜欢用“尧天舜日”来形容。据说,尧是“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曰,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展,奇珍异物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他不仅艰苦朴素、洁身自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且特别爱民。他“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特别对于穷苦百姓,更是感同身受,体贴入微。一民饿,他说是因我没能尽到职责才叫他受饿的;一民寒,他说是因我没有本事才叫他受寒的;一民有罪,他说是因我没有把事情办好才让他陷进来的,以至老百姓“戴之如日月,亲之如父母”,使社会形成“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的良好风气。
舜帝的时代继承了尧的仁政,尧的儿子丹朱 “不肖”,也就是没有才干,于是就把帝位让给了舜。舜既孝且仁,他在历山耕地,历山的百姓都把地畔让给了他;他在雷泽捕鱼,雷泽的百姓都把自己住的地方让给了他;他在河滨制作陶器,河滨之人都不忍心让他的陶器损坏一点。当年,舜还是个普通老百姓,尧听说他贤能,就把他心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送给舜当妻子。这姊妹两个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于帝家而看不起他,反倒是 “无娇色,无喜容,雍雍默默,躬修德化,不耽乎枕席之私情,不溺乎房纬之偏爱”“不妒忌,不骄矜”,终于辅佐舜成就了帝业。舜的儿子商均也没有才干,最后,舜也按尧的办法让位于大禹。
因此,后人都说尧舜时代大公无私,是个“公天下”的时代,也是“禅让”时代。后来,“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人们不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尧舜时期,大多族团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这时的社会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业化、礼制规范化,文化艺术也有一定发展,史称“邦国文明”。
二、夏商周时代。这时,黄河的早期文明已逐渐集中到河洛地区。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河洛文化已经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据有关史书记载,夏代有两个皇帝都埋在洛宁北部的崤山上。明《一统志》中说,夏孔甲墓在“永宁县东崤山上”,《左传》所记:“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至于夏禹就更不用说了,他为治理洛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这些均说明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洛宁也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则属商朝。
夏、商(殷)的两个开国皇帝禹和汤都是开明皇帝,当时的世风都还比较淳朴,周朝的文王、武王也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安宁,四十年不用刑法,史称 “成康之治”。那时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除了都城以外,各地方基本上属于自治状态。就算是有战争,规模也比较小,老百姓还能够安居乐业,大体享受着太平的日子。
在夏商时代,从卢氏到洛阳的洛河两岸分布着许多部落,其中以共工氏、有扈氏、有洛氏、有莘氏、有尹氏最为强大。
共工氏活动的中心,在洛水的支流共水一带.其地在今宜阳香鹿山镇。尧伐共工氏,共工氏亡国,其部众归附大禹,名为四岳;有扈氏活动的中心是洛阳西南的甘水流域,被夏启灭国;有莘氏的活动中心在今栾川、卢氏一带,在夏朝末年归附商汤;有洛氏的活动中心在阳虚山,即今洛宁兴华一带;有尹氏的活动中心在尹谷,即今宜阳三乡一带。有洛氏和有尹氏是夏王朝的忠实盟国。夏朝末年,商汤灭掉这两个邦国,打开了夏王朝的西大门。
商汤灭夏后,熊耳山地区由有莘氏控制。商朝末年,流亡到西方的有尹氏归附周王朝。其首领尹逸,成为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的“四圣”。周灭商,有莘氏灭亡,有尹氏在今宜阳西部到洛宁一带复国。有关史料显示,周文王当年曾多次翻越崤山,后来在崤山的北陵有“文王避雨处”;周厉王以后,西虢从陕西迁到今三门峡市内,洛宁曾一度属于虢国领地。
在商周时期,洛宁境內建有不少城邑。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在玄沪水东有周武氏邑;在太阴山(今神灵寨)下有周阴氏邑。另据《水经注》记载,在今坞西之东有蠡城邑;在昌涧水北有旧阳市邑。
三、春秋时代。在西周时期,出现了一个大能人——周公,公元前1038年三月,周公姬旦在洛阳兴建王城——下都,也称成周、洛邑。四月,初迁宅于成周,迁九鼎于洛邑,从此奠定洛阳九朝十三都的根基。据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历代圣贤开创的礼仪规范,又重新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所谓周公制礼,这些虽然没能挽救东周最终灭亡的命运,但由此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坚实基础。
东周后期,中国进入长达300年的春秋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是邦国林立,各自为政,仅台湾史学家陈致平著的 《中华通史》所列出的就有136个邦国,其中大多集中在中原一带。譬如在偃师缑氏相继建立的费国、滑国和刘国;在嵩县境内建立的莘国;在洛阳南边建立的程国等。在洛宁西北部(今三门峡境内)有个虢国;西部有个国家叫焦国,现在洛宁故县还有个叫焦子河的地方;宜阳和洛宁之间还有两个小国,东边是毛国,西边是息国(在今宜阳韩城一带)。
另一方面,春秋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时虽然国家体系分崩离析,但社会制度非常民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孙子、韩非子倡导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如雨后春笋,纷纷著书立说,自成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相互包容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第一部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名著《诗经》问世。诗经分《风》《雅》《领》,其中《雅》和《领》105篇,是宫廷宴享或宗庙祭祀的乐曲。只有《风》是从周南、召南、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而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其中有16篇(《召南》14篇)就记述了先民们在洛河两岸生产生活的情景。例如《采蘋》 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到南涧之滨采蘋草进行祭祀活动的事;《草虫》说的是一个妇女登上南山采蕨、采薇,听到草虫鸣叫而思念丈夫的情景。
方国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孔子曾对那个时期用“大同”和“小康”来概括。孔子所描绘的第一种社会是“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是说所谓的大同世界,是指三皇五帝开创的最为理想化的世界。它主要描述了那时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责任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想象的共产主义社会。天道轮回,饰终返素,历史最终还会返回到原始的起点上,这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吧!
孔子所描绘的第二个理想化社会是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逐渐有了私心,有了妒忌。有了纷争,于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就出面正礼仪、立规矩、定法律,通过仁义、道德、礼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秩序。
伏羲

在洛宁,还有个方国时代的故事。传说在伏義氏时代,洛河流域有个“有洛氏”方国,其城邑就在今洛宁境内的龙头山下,有洛氏的首领称 “洛伯”。他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深得人民的爱戴。在劳作之余,他特别喜欢像把玩魔方一样演绎洛书之 “九宫格”的无穷奥秘。有天,他听说用金门嶰谷的竹子做成竹笛和竹笙吹奏的音乐特别好听,就请来一班乐师,来到一个广场上,一边演绎九宫格,一边请乐师进行竹笛、竹笙合奏,没想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久,这事被远在东方的宛丘国国王伏羲氏听说了,他立即派人来到有洛氏部落,想请洛伯去给他演绎九宫格。洛伯早就听说伏義氏会结网捕鱼,还能驯服野兽,也就欣然应允,带着“洛书”和乐队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到了宛丘国。他首先向伏羲氏敬献了 “洛书”,然后又在笛乐的伴奏下进行现场表演。正好伏羲氏的女儿喜欢抚琴,一听到闻所未闻的笛声就从后宫跑出来观看。伏義氏见状就让女儿和洛伯进行琴笛合奏。那悠扬委婉的琴音再配上清脆空灵的笛声,越发美妙动听,宛若天籁之音。伏羲氏听了非常高兴,他见女儿羞得粉脸低垂,似乎早对洛伯有爱意,就当场把女儿许配给了洛伯。
洛伯娶了伏義的女儿后,高高兴兴回国了。有洛氏方国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伏義的女儿为宓妃。宓妃很快教会人们结网捕鱼、饲养家畜,并常和洛伯一起进行琴笛伴奏,演绎九宫格。从此,在洛河两岸到处洋溢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之声,人们过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美满幸福的生活。
那时,在黄河岸边也有一个方国是“有河氏”,其首领称为“河伯”。他听说宛丘国的公主美若天仙,便带着《河图》去求亲,伏羲氏见了也很高兴。河伯趁机提出要向公主求亲,伏羲氏告诉他已经晚了,公主已嫁给洛伯为妻。河伯只得悻悻而归。回来后,河伯一直念念不忘,总想找机会把宓妃抢到手。这年秋末,他突然发动战争,一举攻打到有洛氏领地,杀死了洛伯,扬言必娶宓妃为妻,否则将杀死有洛氏方国所有的人。宓妃为了挽救百姓的生命,强忍悲痛,答应他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才会嫁给他。她说要为洛伯守孝一百天,等到明年正月十五,才可以用花船来迎娶。河伯满口应允,高高兴兴地回国打造花船去了。
宓妃一面派人去宛丘国求救,一面叫所有人都躲进山林避难。她独自在洛水岸边,设坛焚香,祭奠丈夫,等待宛丘国的救兵。到第二年正月十五这天,天空乌云滚滚,遮天蔽日,河伯带着迎亲队伍划着花船来了,可宛丘国的救兵还没赶到。宓妃无奈被拉上花船,船到河中心,宓妃忽然纵身一跃跳人水中,不见了踪影。有河氏气急败坏,要屠杀有洛氏部落的人,可上岸后找不到一人影.只好灰溜溜地回国去了。
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龙头山下的人们都会来到洛河岸边祭奠宓妃。他们把扎好的花灯点燃后放入洛河,为宓妃的灵魂引路。宓妃被称为洛神,当地人为她盖庙塑像,世世代代受人敬奉。至今,在洛宁西长水还有一座洛神庙。
洛神赋图(局部,东晋•顾恺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写了一篇著名的《洛神赋》。说是有一年,曹植到洛阳朝见皇兄曹丕,在返回封地的路上,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宓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 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洛神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下《洛神赋》,专门描写宓妃的美丽动人。说她的神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从远处望去,她“皎若太阳升朝霞”,走近看,她又是“灼若芙蕖出渌波”,但见她的身材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她的装束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她的表情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只见她披着璀璨夺目的麻衣,穿着光亮华丽的罗裙,头戴金光灿灿的首饰,身上缀满了五光十色的珠宝,飘飘欲仙,有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她和曹植一见钟情,缠绵悱恻,最终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