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仁,天津市滨海新区人,中共党员,国企退休职工。爱好文学,爱好摄影,喜欢写作,喜欢独处,乐于安静,过平常的生活,闲暇时用文字记录昨天和今天不平常的故事,用镜头捕捉一年四季之美景,乐在其中。
【播音】海的女儿(微信名:月影),天津人,喜欢朗诵,参与天津多家朗诵艺术团活动,曾获全国首届《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再创作征集大赛优秀奖,首届《诗路杯》诗歌朗诵大赛“最具潜力奖”等荣誉,偶有涂鸦作品发表于纸媒。
难忘的《渡口》
作者/李春仁
播音/海的女儿
我说的《渡口》,既不是滨城的老水线渡口,也不是大梁子现在的渡口,而说的是由天津原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集体创作并演出的《渡口》。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由于此剧是反映阶级斗争的故事,正符合那个年代的需要。所以,这出短小精悍的河北梆子独幕剧,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曾经风靡了全国,深受国内众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的欢迎,并纷纷排演此剧。

这期间,本市一些专业文艺团体及工厂、农村、部队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也都在排演《渡口》。这其中,就有塘沽盐场业余文艺宣传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支文艺队,在塘沽业余文艺圈儿里可是响当当的。不论是歌舞、戏曲还是曲艺,他们的表演水平可以说不逊专业团体。尤其是戏曲,这个文艺队从编剧到演员人才济济。他们当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河北梆子小戏《武大郎开店》;大型评剧现代戏《大沽遗恨》;话剧《王安石》;评剧现代戏《夕阳红》均在本市,乃至全国文艺调演中荣获大奖,并多次进京演出受到好评。
我第一次看由塘沽盐场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河北梆子《渡口》,还是在塘沽盐场五分场。这个五分场离我家所居住的地方,大约有十几里的路。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徒步去五分场,路过小铁道,快到了万年桥岔口向左走不到一百米,过了横跨驳盐沟的小桥,再步行约近千米,便到了五分场。等到了戏台前,已是人山人海了。不大功夫,一位身穿“布拉吉”的女报幕员,从侧幕走向台前:革命现代戏河北梆子《渡口》演出现在开始,演出单位:塘沽盐场文艺宣传队。随着锣鼓的敲响,演出正式拉开了帷幕。

《渡口》这出戏,剧情很简单,人物也是所有戏曲中最少的,整出剧目只有三个人物:水莲、爷爷、背筐人(坏分子),时间长度也只有半个多小时。夜幕下,舞台上灯光明亮,全剧在识破坏分子的阴谋诡计,取得斗争性的胜利后,祖孙爷俩继续坚守渡口而剧终。就是这么短小的剧目,让盐场文艺队的三位演员演得出神入化,那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念做打,不断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叫好声。三位演员的精湛表演,让我记住了他们,乃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剧中扮演水莲和爷爷及背筐人的三位演员,分别是宋起平、金永有和王树华。我之所以熟知这三位演员,主要源于我在大沽中学文艺队时,经常与盐场文艺队同台演出。所以,对这三位演员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如今,《渡口》这出戏早已尘封近五十年。虽然它没有八个样板戏那样持续普及,但它作为天津市的原创剧种,能在那个年代轰动全国,这也是值得咱天津人骄傲的事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