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专栏:长白岛


画家于兵近照

搜尽奇峰,长白入画
——画家于兵印象
文/朱盾
他是丰富的,1964年出生的他已不算年轻,但内心还有少年的豪气,如同他的老革命父亲于克,书生从戎也能上马杀敌,他还可以走遍祖国大地,用如椽大笔勾勒江山胜景气象万千,看外表他就是个不油腻眼神干净的邻家大哥,看他的履历你才会想起“大道无形”和“大音希声”而肃然起敬。

他是简单的,小时候因药物问题致聋,他听不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像母亲的叮咛,爱人的絮语、大自然的禅音鸟啼蛙鸣……。但他也听不到嘈杂噪音和污言秽语,也少了言谈口舌的是非和无聊。所以他的世界简单安静,安静的人生是有禅意的,他有更多的个人世界和空间去观察和思索。

他叫于兵,是一个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举办个人画展的著名画家。他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创作研究员、教授。全国政协书画室成员、《画界》杂志社编委会编委、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自强模范、吉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

“命运为我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窗。”这是于兵很喜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聋人,无论你形容的多浪漫诗意,他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都可想而知,他要做成一件事要比正常人难多少倍,但他不仅做了,而且要做就做最好。
他因不懈的努力把不幸变成了自己的成功。由于耳聋,他想走出无声的樊笼,在大自然中感受日升月落,江河奔流。由于语言障碍,他更需要用手中的笔和世界交谈,画即心声,把心中块垒,栏杆拍遍的会临意,用他笔下的雄奇山水表达抒发。“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于兵曾告诉过他的老师说:他喜欢大自然,尤其喜欢画山水,山的挺拔、水的俊逸都与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可以说是人性和天性完美的融合。所以他的绘画就与山结缘。”

艺术家是需要天赋的,于兵天生有对画画的热爱,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他舍弃零食积攒零用钱,只为买喜欢的画笔。他找各种机会学画,做裱画工人时全力偷艺,精诚所至得到多位名师的指点。从润笔、运笔,临摹古画、构思新画,他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足了一切笨功夫,这种“笨”和“拙”成就了一个艺术家。

从钢笔素描《我家》在全省中小学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获奖开始,随着多个奖项的到来,已把绘画当成生命的于兵更加执着,在绘画种类里,他选择了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是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也是一座很难攀爬的高峰,像近代的山水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等的画作在世界拍卖会上的天价拍卖价格就可见一斑。
好的山水画家需要学院教育的基础专业性和师徒传承的风格化个性化,这两点于兵都具备,启蒙老师带领进入绘画领域,又先后从师王杰、甘雨辰二位教授学习素描、中国山水画。他历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而且是一个绝对称职的全国政协委员,是残疾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提案。但参加全国两会和各种调研,对他来说,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他可以近距离接近很多著名画家,他不放过每次求教和学习的机会。每次经过宋雨桂、杜滋龄、杨力舟、王成喜等名家的点拨后,于兵都会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意境上自己更上一层楼。 
更加幸运的是在他20几岁时——1987年5月,他成功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当时,长春大学刚刚开始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特教学院美术系在全国只招收十几名学生,于兵是吉林省唯一被录取的聋哑学生。他进入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尽管这时,永远热心助人的他还负责照顾一个失去双臂残疾同学整个大学时光的生活起居。于兵抓紧一切可以利用时间学习绘画。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绘画专业知识,并开始钻研中国古代画史、绘论等绘画理论。此间,于兵对自己热爱的山水画不断地进行钻研,精心创造了一大批作品,也日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采风和积累对于一个山水画家的意义毋庸置疑。于兵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他丰富的采风之旅,最早,他曾随老师去长白山写生,在山上为了能写出好景,就沿着天池边缘向上攀登近五小时,还差点有生命危险。他还去黄山等全国名山大川采风,足迹遍及九州大地饱览山河美景,留下了大量写生素材。这种经历,使于兵沉湎山水之间,他观察到山的挺拔、水的灵动,不仅有自然的天性,还有人性的思考。于兵觉得画山绘水,能够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这与残疾人自强自立、服务社会的精神追求本质上是一致的融合的。从此,他更加痴迷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但他最钟爱的还是故乡的长白山,长白山是他心中的那座圣山。记不得他多少次到过长白山,比看和行更重要的是悟,他凝望山色,树影,峰峦,吮吸着草木和天地的气息,就如同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汁,如此幸福甜蜜。春山之秀秋山之壮阔,都没有冬日长白那独一无二,震撼魂魄的力量,所以长白山雪景为主题的画作是他最热爱也最受赞誉的作品。有人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灵魂深处被压抑的,原始的冲动。”他每一次到达长白山都有一种回归家园的亲切,他的灵魂和长白山已经融为一体,对祖国山河和家乡美景的热爱,使他的作品“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中国山水画不仅需要眼光、胸怀、学养,品格,艺术家的才华、悟性同样重要,尤其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于兵研究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问题;研究传统画法与现代法结合问题。同时阅读了大量资料,开阔自己的思路,探索新的绘画风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对社会和艺术都有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创作出了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作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进油画、版画技法,创造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如:《长白胜境》、《无限风光》《茫茫雪野-树秀》等巨幅作品结合传统技法;《大地复苏》、《塞北晨曲》《雪野》结合油画技法;《巍巍长白》结合版画技法;《牧羊老人》结合工笔画法;《烛光》为现代派画法。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个性和生命,于兵进行了艰苦的创新,创新让他的作品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于兵的艺术道路从传统“师古”起步,临摹、修为、变革、创新,与现代意识合拍,在西方艺术里获取营养,加上他的天赋和勤奋,让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些年,他创作了《巍巍长白》、《长白胜境》《长白山下是吾家》《雪山深处有人家》《情系长白》《长白雄鹰》等优秀的作品,2010年5月13日,于兵个人画展在吉林省博物院举行,此次展出的中国画《雪乡情》作为吉林省书画家的代表作被省博物院收藏。2015年11月30日,于兵新作巨幅彩墨画《净月春晓》在长春揭幕。他的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各种美术作品展,获过不同层次的奖励。举办过个人专场画展,出版有《情系白山黑水——于兵美术作品展》美术作品专集。多幅作品被各出版社结集印成画册公开发表。作品被各美术机构、文化机构、社会各界人士、博物馆、驻外领事馆、星级宾馆和国际友人所收藏,作品曾在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国际美术作品交流展中展出。
绘画的魅力在于审美理想的创造。于兵的山水画多为工笔,小写意山水。山水画必须有古意,但笔墨必须追随时代。五代画家荆浩提出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并且以韵为先,于兵的韵就是中国韵长白韵。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他的画笔墨苍劲,留白空灵,以小见大,凝重质朴。浓淡干湿的转换,黑白相间的起伏。“虚实、疏密、阴阳”等形式之美。笔墨与意境相容的传统文化之美。他笔下的长白山恢弘开阔,水秀松润,云蒸霞蔚、万里冰封。不仅整体气势宏伟,充满激情。许多细部描画也传神精致,现代山水画最讲究传神。他的笔墨将钩、勒、皴、擦、点、烘、染、破、泼等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传达了他“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他的画意趣隽永,格调高雅,风格独特,有流水般的韵律和诗意蕴含其中。所以,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晓明认为于兵的画作里面有交响乐般的力量。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于兵一直有着“士”的精神,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对钱他的态度很潇洒,捐画赠画做慈善是他认为分内的事。他不仅在各种机会下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不顾个人得失鼓与呼,还长期带动吉林省一大批聋人美术爱好者开展美术创作活动,2007年9月他亲自筹划,多方募集资金,成功举办了首届吉林省聋人优秀美术作品展,并主编出版了《无声世界谱心曲》画册,为残疾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兵在艺术探索的路上永不停息,他画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梦里长白,但他还有更大的艺术追求和理想,他梦想中的星辰大海还远远没有抵达。祝福于兵老师在这个梦想成真的新时代,在“人书俱老”的创作盛年,收获人生和艺术上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
(2021年11月27日发表于人民政协报)


作者简介:
朱盾,吉林永吉人,公务员、公职律师。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党史和文献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名人研究会理事、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永吉星星诗社终身名誉社长,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散文集《十年一刻》、主编《吉林市作家21世纪作品精选永吉卷》。

责任编辑:雪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