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回忆录连载一)
序,远去的青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转眼间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每天清晨,朝霞漫天,我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跑,总会遇见许多充满青春朝气的年轻人与我擦肩而过。他们在锻炼,他们在练说英语,他们在背诵古诗、古文……
每天傍晚,残阳如血,我都会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散步。不久,夜幕拉开,华灯初上,我常常看见道旁边的长椅上一对对青年男女相依相偎,不时还传出“嗯哪”一声脆响,让我的老脸都热辣辣的。
青春美好,美好的青春!
每个人都有青春,我也曾有过美好的青春。
只不过,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很少有现在青年人的美好的花前月下,那时我们的青春激荡在历史的漩流之中,喷发出激情,充满了理想,我们在憧憬,在奋斗,在失望,在怅惘,在寻觅……
我们的青春如歌,如诗!
我特借“汤圆”一方宝地,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向永远逝去的青春告别和致敬,并想告诉后人:青春无价,千万要珍惜啊!

2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连载二)
一 ,毕业临近
1973年,那年我17岁,临近高中毕业。
十年“文、革”动、乱时期,小学、初中、高中很少在课堂上课,而是无休止地“闹革命”、军训、“学工”“学农”劳动。所谓“闹革命”实际上是胡闹,学生看哪个老师不顺眼了,就贴出大字报说这个老师在搞“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搞“师道尊严”,然后就狠狠地批判老师,不上他的课,学生趁机溜出学校玩耍。
而那个年代学校的军训是天天都要进行,69年、70年是为了准备与前苏联打仗,后来就在学校一直坚持了下来。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天天都要站军姿、队列训练、刺杀、投弹,偶尔会真枪打靶,每个学期有一二十天背着背包全副武装地外出野营拉练。
那个年代的“学工”、“学农”劳动是“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学生每学期必须要有一二个月的时间去工厂或农村劳动。所以这样一算下来,学生每学期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不足两个月,根本学不到什么书本知识。再加上那个时候流行“读书无用”的说法,学校又取消了考试,学生更加不想读书写字了。
那个年代大学停止了招生,工厂“闹革命”停止了招工,于是大批15岁——18岁的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奔赴农村,被称为“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指出:“城市中、小学毕业知识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第一次把城市里的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行为称为“下乡上山”。五、六十年代出了几个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如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推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向前。到了“文、革”时的68、69年,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到了最高峰,那时全国66、67、68三届(后来称为“老三届”)的一千多万初、高中毕业生奔赴广大农村和边疆。
不过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有政策规定的。比如“独生子女可以不下去”,再比如“多子留一”,即家里子女多的,可以留一个不下去。还比如“家里有特殊困难”或毕业生本人生有大病或残疾的,也可以不下去。
我的家庭是一个“二婚”家庭,我母亲离异后带着我与一位丧偶的男人重新组织了家庭,那男人成了我的继父,继父给我带来了一个继姐姐。就在我即将高中毕业的前两年,仅二十多岁的继姐姐不幸患了癌症,挣扎在死亡线上,我们家庭就成了“困难家庭”,按政策我可以留在城里不用上山下乡。
可是那时17岁的我,思想单纯,充满激情和幻想,已经认定
了“上山下乡”是一条“革命的路”,我发誓要把17岁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它们。

3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三)
二,热血沸腾
学校为了号召我们应届毕业生积极上山下乡,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不断地请来往届下乡的学长们给我们作报告,他(她)们个个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精神饱满。他(她)们都在夸赞“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吃得饱,吃得好,贫下中农关心,劳动不是很累,每个人到了年终分红可以分到钱、鱼、肉,号召我们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像他们一样,“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磨一手老茧,干一辈子革命”!
我们听了这些老知青的报告,绝大多数同学不为所动。因为当时已经是1973年,许多同学的哥哥、姐姐及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是66、67、68老三届的老知青,他们每年从边疆或农村回来描述得可与这些作报告的大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劳动十分艰苦,很难得吃饱肚子。
我在上一节说了,我是一个思想单纯、头脑容易发热、把什么都看得十分美好的人,听了这些报告后,我的热血开始沸腾了!我眼看着班上的同学们迟迟没有开始报名,我气愤了:好呀,你们这些胆小鬼们,都不敢革命呀?你们不报我报!
我们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当时在个人感情上有了矇矇眬眬的感觉,我当时暗恋一个姓沈的女生,她似乎对我也有了好感。报告会结束后,我在学校外偷偷地约到她,问她:
“沈**,马上要毕业了,你打算怎么办?”
她低声说:
“肯定是下农村呀。”
“那你为什么不报名呢?”
“因为……因为我听说你家里'特困',你可以不去农村,所以我也不想……”
女朋友的话激起了我的自尊心,上山下乡是一场革命,我革命绝不能落后,我也不能让我的女朋友落后!
我对她说:“那你等着,我一定要去报名,我报名你就要报名,我们俩一起奔赴农村!”
她听我这样说,眼睛里直放光,她坚定地说:
“好,只要你报名我就报名,你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有了女朋友的支持,我的底气就足了。我回到家里,把我准备报名上山下乡的事告诉了母亲和继父,继父想了想说:
“小龙,你眼看快成年了,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我母亲很不愿意,她哭着说:
“小龙呀,你姐姐病成那样,我们家为了给她治病开始借债了,妈指望你留下来,然后能进工厂当工人,赚点钱帮我们克服家里的经济困难哪,你别去报名,留下来吧!”
我当时的头脑十分炽热,100度都不止,我激昂地对她说:
“妈妈,你这是不让儿子去革命呀,儿子不会听你的,这个名我报定了!”
那时的我呀,就是这么爱冲动、狂热,爱憧憬,认为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当天晚上,我连夜写好了《上山下乡申请书》,为了表示我的态度坚决,我还咬破指尖,用鲜血在我的名字下写了“上山下乡”四个字,哈,算是血书啊!

4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四)
三,成为榜样
第二天一大早去上学,我走到一个僻静的拐角处,听见有人低声在叫我,我侧脸一看,是我暗恋的沈**,我一看周围没有什么人,赶快走了过去。沈**眼尖,看见了我的手指头包着白色绷带,关心地问我:
“小龙,你的手怎么啦?”
我得意地向她一挥手说:
“我写了一份申请下乡的血书,等会儿交给老师。”
我把带血的《申请书》拿出来给她看,她看后神情十分肃然,对我说:
“小龙,你真了不起,我恨不得也在上面用血签名!”
那个年代绝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很有血性、崇拜英雄的,只是大多时候比较盲目。
我看了她一眼,她的脸绯红,十分漂亮。我对她温柔地说:
“你现在不能签名,别人会怀疑我们的关系的……等别人签了你再签……反正我们俩以后下乡在一起好吗?”
“嗯。”
沈**低声答应,脸更红了,像艳丽的石榴可爱。可是我俩仍然离得有一定的距离,连手都不敢拉。那个年代的我们,思想纯洁得像一汪一眼能看到底的清泉。
我和沈**保持着距离,一前一后到了学校。我马上去办公室找到了班主任徐老师,把我的《申请书》交给了她。
徐老师一读《申请书》,拍桌连连叫好,说这么多天学校组织这样动员、那样报告,可是同学们的下乡积极性还是不大,小龙你第一个写血书申请下乡的行为肯定会在同学们中间引起震动,能极大地促进同学们报名的积极性的。徐老师给我稍修改了一下《申请书》,让我把它用毛笔抄写在大红纸上,然后把我的血写的《申请书》的草稿附贴在后面,要我抄好后把它贴在学校的大门口。
我的《申请书》在学校大门口贴出来后,果然在全校近千名应届毕业生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打小吃过许多苦,身体奇瘦,十七八岁正在发育的年龄,我的样子看上去就像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手和脚细得像干柴,体重不足九十斤。现在我的《申请书》一贴出来,尤其是男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了:瞧那个小龙,瘦得风都能刮倒,竟然敢第一个报名下乡,我们都膀粗腰圆的,却落在了他的后面,臊不臊呀?
哎呀呀,我这一份《申请书》果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来好多天没有一点同学报名下乡的,只这一天就报了四五百人,占了全校应届生的一半!
从这一天起,我就成为了学校上山下乡的积极分子,同学们的榜样,在学校里走到哪儿都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我的虚荣心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后来下乡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艰苦。唉,青春的我啊,头脑简单,特幼稚!
我们学校把我树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上台作报告,先是在本校讲,后来到外校讲,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为了英雄,有点飘飘然了……

5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五)
四, 短暂的甜蜜
接下来的日子,是我们应届毕业生自发组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登记了报上去,以后按小组分配到下乡的生产小队(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
同学们想与我组成小组的特别多,有本班的,也有别班的;有男生,也有女生,可能都是冲着我是“上山下乡积极分子”吧,那段时间够我忙的!不过我只有千方百计地婉言推托,我铁定了只与沈**呆在一组。
那时我们学校以前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下在湖北的浠水县农村,听说是鱼米之乡。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手机、网络这样的媒体,我和沈**两个每天晚上相约,就偷偷地跑到新华书店里去找有关浠水的地理、资源、人俗风情的资料。可是那个年代,书店里的书特别少,只有少量的喊着过激的革命口号的书籍,大部分的书架都空着,我们找遍了江城的书店,也没有找到多少有关浠水的资料,我们俩特别失望。
我当时特别钟情于沈**,一天没看见她心里就十分难受。记得有一天我没有看见她到学校来,后来听女生说她病了,当时真急得我抓耳挠腮。我想出了一个借口,说是她借了我一本书,而这本书又是别人借给我的,现在别人催我还,我就只好催她还我了。中午一放学,我就拉着我们同小组的一位男生,也是我的好友,他姓孙,我们一起到了沈**家。
我们到她家时,她家里正好没有别人,她刚洗完一头柔软细长的黑发。我们问她怎么了,她瞥了我一眼,说是有一点着凉咳嗽,很快就会好的,我这才放下心来。
临走的时候,她偷偷冲我露出一个极甜蜜的笑脸。刚洗完披在肩上的长发,里面衬托出一个圆圆的脸,眉清目秀,两边脸颊涂抹了一层淡淡的红晕,嘴边的酒涡时隐时现,好美呀!这个美丽的笑靥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后来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坎坷我都会想起这个美丽的笑靥,这也算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之一吧。
第二天,沈**照常来上学了,我这才彻底放心,我和她常常交换着我们两个人才读得懂的眼神……

6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六)
五,江边争论
我们的上山下乡报名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不用天天来学校,二三天来打探一下消息就行了。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闲暇时间。
近段时间,我和沈**所在的这个五人小组常常约在一起在江城各地游玩,因为我们心里都明白:离开了江城去了边远的农村,不知道今后能否回来。所以离开之前多看几眼吧,把这个养育我们长大、承载了我们童年、少年、青年的许多痛苦和欢乐的家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所以,我们五个人玩得并不是十分快乐,心里都有淡淡的忧伤。
我们五个人除了我和沈**,还有一位姓萧的女生,曾是我们的班长。两个男生,一个是平时与我交好的孙**,还有一位姓李,我们五个人都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都出身劳动人民家庭,用那个年代流行的话说“根红苗正”,因此我们都很谈得来。
今天我们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桥下,仰望长江第一桥从蛇山飞跃过大江,跨上龟山,情不自禁地饮诵伟大领袖写的那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伟大领袖十余次畅游长江下水的地方,我们又不由地吟诵他老人家写的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们再俯瞰长江,浪涛汹涌,前呼后涌地流向远方,我们再吟诵伟人的诗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沈**怯怯地问我:
“小龙,我们下乡后真的就不回来了吗?”
“是呀,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就应该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做一个新农民!”
萧班长挥舞着拳头,语气铿锵激昂地说,好像平时在课堂上演讲。
我也坚定地说:
“我既然是第一个报名上山下乡,我也早做好了在农村干一辈子的思想准备!”
“可是,”沈**犹豫着说,“我的身体不好,你也这么瘦小,我们能够承受农村那繁重的体力劳动吗?还有,我们这么多年在初中、高中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拿啥去建设农村呀?”
萧班长不愿意听了,她义正词严地说:
“沈**,你这是消极落后的思想,很要不得!身体不好要紧吗?越锻炼会越强健!没学到知识怕什么?伟大领袖说过'实践出真知',古人也说'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下去向贫下中农学习,边干边学!”
嗨,我们的萧班长比我还激进,啥话从她口里说出来都振振有词!
不过孙同学和李同学过来打圆场:
“沈**同学说的也是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应该考虑周全一些,这毕竟是关乎我们一辈子的事呀。”
“我就是不喜欢你们瞻前顾后的。”萧班长一甩她那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特有的独长辫,豪情满怀地说:
“只要我们革命青年立足本职,胸怀天下,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四个人都无语了。
我虽然也是激情满怀的人,不过我心里稍稍觉得沈**和另两位同学考虑得有一定道理,下乡将关乎我们一辈子,我们什么准备也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我们能够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
本来我们五个人是想好好散散心的,最后竟然不欢而散,这次聚会对我后来几年的下乡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青春啊! 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七)
六,整装待发(一)
我们这一段时间不用去学校,只在家里收拾行装,等待出发的消息。
我软磨细缠地从母亲那里要来了户口簿,只等学校的通知一来,我就去派出所里下户口,从此我就永远告别城市,成为浠水农村里的一名青年农民了。
我那时太年轻,不足十八岁,一腔热血,对未来满怀憧憬,根本就没有想到从城市到农村这人生的重大改变,没有想到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的数不清的风雨。
我们家里在城市里属于必较贫困的家庭。我继父是一个小机关的办事员,一个月三十多元钱,我母亲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一个月二十多元钱,总共不足六十元钱,除了要养活我父母自己和我,还要养活乡下的我的继祖父、祖母,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继叔叔,现在我的继姐姐虽然出了嫁,但是男方家庭条件也不大好,我继姐姐又患了癌症,怀里还有一个不足周岁的男孩,所以家里每月也要贴一点钱他们。
我们家的居住条件也十分不好,住在一个两层楼的大杂院里,楼上、楼下约有十几户人家。我家只有一间约十二三平米的房间,家里放一张床、一个大柜子、一张桌子,基本上容纳不了啥了。平时烧火做饭都是在房门口,那时没有煤气啥的,家家烧煤炉,在我的印象里,那间大杂院里永远都是烟雾缭绕,煤气呛鼻,楼上、楼下劈柴生炉子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平时家家都是紧闭房门避烟雾。
我几年前从乡下继爷爷、奶奶那里到了这个家,家里搁不下第二张床呀,再说我一天天在长大。后来我的继父给每一家说好话,把大杂院楼下一个阴暗角落里多年废弃没有用的小厕所整理出来,两个茅坑里灌进水泥,墙上略刷一点白,再放一张破木板床,一张旧课桌,就成了我暂避风雨的家。就在这个小家里,我已经度过了五六年,从初中到高中。
我们家贫穷,我父母也节俭,舍不得花钱给我拉电线点灯,他们就每晚给我一根蜡烛。可是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那个年代不提倡读书,绝大多数学生们在校园里、社会上浪荡“闹革命”,我却常常一个人躲着读书。我每天晚上要读书,一根蜡烛哪够呀?我就每天去外面的垃圾堆里搜寻,把别人家扔掉的点剩下的蜡烛头收集到一块儿,找一个大的金属盒,拿回家在煤炉上溶化成一大块,中间插上一根粗线当灯芯。我五六年都使用这样的“灯”,在这个灯下,我阅读了无数的古中今外的经典名著,为我后来走上讲台当教师以及现在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继父和母亲就更高兴了,因为他们高兴我给他们每天省下了一根蜡烛钱(人民币一分钱),说我懂事了,能为家里着想了。其实我是实在没有办法!
我实际上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秘密,就是我每天饿得慌。那时候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的粮食都有定量,我十几岁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每个月三十几斤粮食根本不够,平均一天一斤多一点,如果容我放开肚皮吃,我一餐吃都不够!我父母的月定量更少,都不足三十斤,他们还要早出晚归地工作,没有多的粮食贴我。我饿得实在不行,所以在垃圾堆里搜寻蜡烛头的同时,我也搜寻别人扔掉的剩余的食物,哪怕是小半个馒头、一片西瓜皮,也不嫌脏,抓起来就往口里塞,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从那时起,我可能吃坏了肚子,长年胃疼,一直到现在老年了。

8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八)
七,整装待发(二)
那个年代的青年都流行戴军帽、穿草绿军衣,个个打扮得像军人,英姿飒爽。那个时候曾有美国的间谍卫星从我们国家上空飞过,发现那十年中国忽然多出了一二千万人民解放军,哈哈,实际上都是穿着草绿军装的青少年们。
我在前面写到,我们家比较贫穷,一套草绿军装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奢侈品,很难买得起。我记得我从几岁长到十几岁都没有买过新衣裤,都是我继叔叔、继姐姐的旧衣服加长、加大,缝补好了后再给我穿,所以我穿的衣服永远是破烂、奇异,走到哪儿总被别人唾弃,我几年做梦都想像别的孩子一样穿一身神气的草绿军装。
我马上就要下乡了,我觉得我应该能向父母提出这个请求了,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穿着草绿军装,高举红旗,豪情满怀地奔赴农村广阔天地!。
父母听了后也爽快的答应了。那几天我多高兴啊!有无数次,在初中、高中因为我没有草绿军装,老师和同学老是无情地把我赶出军训的队列,赶出文艺表演的队列,赶出体育比赛的队列,我不知道痛哭了多少场啊!现在我终于能有一身草绿军装了!
这天我从外面回来,我的继父、母亲都满脸笑容地喊我:
“小龙快来试穿一下军装!”
我听了高兴地跑进屋,果然看见了一套我思念了五六年的草绿军装,我连忙把它穿上,啊,十分合身!我在屋子里的破镜子前上下照,还不断地给自己敬军礼,我真恨不得此刻就冲到街上,在街上走一圈正步,亮亮我标准的军姿……
我母亲在我身边叹了一口气说:
“只怪我们家穷……你这套军装是买的最便宜的白麻布,用绿染料染成的……别怪我们……”
我听了心里微微有点遗憾,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军装的布料应该是“的确凉”,穿着看上去飘逸挺拔。算了吧,好歹我也有军装了,我安慰了母亲。
接下来几天,我还特地穿着这套假军装去学校、去悄悄约见沈**,神气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谁知道,一个星期后,我把穿脏了的“军装”放在脚盆里洗,打上肥皂,它竟然严重地褪色了,满盆里都是绿水,我清洗了无数遍才洗干净,最后这套“军装”基本上恢复了灰白色的原形,我后来再也不愿穿它出去了。
唉,这也算是我青春时破灭的一个梦吧!

9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九)
八,整装待发(三)
继父找人给我打了一口箱子,连油漆都没有涂,我开始思量把哪些东西带到农村去。
我首先想到了我偷偷藏在这个小屋子里的十几本书。
那十年动、乱的年代,好像与“书”特别有仇,1966年、1967年的那两年,我每天看着许多戴着红袖章的中学生们冲进一家又一家,把查抄出来的书都堆在大街上淋上汽油焚烧,那时无论是巴金、茅盾、冰心的,还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的书,也无论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是《简爱》、《巴黎圣母院》……统统都是反、动,黄、色的书,必须要烧掉!那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的人就越坏,所以就要烧书、不允许读书!
过了1966年、1967年以后就是禁书,社会上除了伟大领袖的书、鲁迅先生的书可以读外,其它的书统统都有“毒”,坚决禁止读!所以我到现在老了,对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两缺:缺东西吃,缺书读。
缺东西吃,我还可以去垃圾堆捡,捡不到我还可以喝自来水,把小肚皮灌饱了睡觉。可是没有书读我就感到十分难受,觉得一天天的非常空虚、无聊。我于是想尽办法弄书。因为我从小就读了许多古中今外的名著,我就把它们当作故事来讲给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听,他们听得高兴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找书借给我看,一些我认为好的书我就有借无还,恶意撒谎,说书弄丟了,或者是被我父母给烧了,我就用这样“卑鄙”、下作无赖的方法偷偷地攒下了十几本书。我记得有几本当时被说成是最大“毒草”,最“黄、色”的书:《红岩》、《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三家巷》、《烈火金刚》……我把这些书藏在家里每天也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人家发现。我后来受电影《地道战》的启发,花了半个月在墙上掏了一个大洞,把十几本书藏在里面,外面码一层砖,再外面挂上一幅画掩盖住。我每天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我藏的这些宝贝书在不在。还好,这十几本书整整陪伴了我六年,从初中到高中,每本书我都读了十几遍,每本书的边边都被我翻卷了。
我于是把我十几本宝贝书码在箱子的最底层,上面在放上我一些破破烂烂的衣裳。有了这些书,我心里踏实了许多,我甚至天真地想:无论我以后到了一个怎样艰苦的环境,无论我今后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我只要有这些书与我相伴,我就能够战胜一切!
所以,我在我的青春岁月,我最钟爱的就是书籍。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到现在也很爱书,虽然现在有手机,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最喜欢读的仍然是纸质书,是一套套原著,我特别喜欢嗅书香,似乎又嗅到了我青春的气息,嗅到了那难忘的磋跎岁月的气息,更嗅到了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

10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之十)
九,情况变化(一)
1973年底就在我们整装待发,时刻准备奔赴农村的时候,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变化。
这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由学校对农村,毕业生们在学校里组成小组,然后被送到所要去的农村生产队。而从73年、74年起,开始推广湖南省株洲市的经验,以后学校不管知识青年了,把应届毕业生交给毕业生的父母城里的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组织毕业生去到农村,而且还派若干个工人干部带队,叫“带队干部”,而这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形式叫“集体安置”。它的好处是消除了以前知识青年在农村里没人管的情况,今后就可以由毕业生所在的城里的单位来管理,因为这些单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生活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艰苦了。
这样一来,我和学校的同学们再也不能走到一起了,尤其是和我心里喜欢的沈**,她的父母与我的父母不在一个单位,她将随她母亲的单位水上航运公司组织下乡,而我将随我母亲的单位某国营印刷厂组织下乡,我和她面临着要分道扬镖了。
我和她见了最后一面,她哭得稀里哗拉的,说是非要跟我一起走,但是又怎么可能呢?我安慰了她许久,最后保证我们下乡后,彼此每十天写一封信。在那个年代,没有网络,边远穷困的农村连电话都没有,所以彼此通消息主要是靠写信。
为了表示我对她的感情,我咬了咬牙,决定把我收藏的一套《水浒传》和一套《三国演义》送给她作纪念,我知道她和我一样也爱读书,我和她在高中就是因为都爱读书才彼此心生好感,偷偷相爱的。
她捧着我送给她的书激动得热泪盈眶的,不断地说“你真好”,但是我们两个人之间不敢有任何亲近的动作,光“你真好”三个字就足够我热血沸腾几个晚上了!
我没有想到,这次与她的离别是永远的,从这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我老了后曾经打听过以前的同学,打听过她,但是终究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后来也就放弃了,就把我与她的一点经历作为我青春的一个最美好的回忆吧。
我随后就来到了我母亲的单位某国营印刷厂。这个厂比较大,二三千职工,这次像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子女有一百多人。在第一天的见面会上,我十分留意地看了,竟然没有找到一个我原来高中的同学,每个人我都不认识,我要重新开始交朋友了。
我们一百多毕业生在印刷厂里集中以后,首先是学习一段时间,每天学这著作,那文件,讨论发言,然后是把我们分配到各个车间里劳动,说是让我们下乡之前“热热身”。
我在这一百多个青年男女中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瘦小,委琐,我也挺甘心担当这样的角色,不惹人注意,我就常常躲藏在角落里读书,不理睬尘世的喧嚣,遨游在书本描绘的精神世界里。当然,我们离奔赴农村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