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闲话「438」
一一真理与谬论的较力
作者:杨忠敏
在这个百年不遇的巨变时期,那些平日里极其宏大而又抽象的理论、结论,如经济形态、文化价值、政治架构和理论主张等等,都会经受实践的严酷捡验。这其中的是非曲直、真假所属、虚实归类,都会有个了断。
许多理论大家架起的理论架构,原来是子虚乌有;许多官方念念有词的说辞,原来是一厢情愿;许多官媒上捧作金科玉律的表述,原来蜡枪头……那些轰然倒塌的理论大厦,真不如一两句大白话。
一、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仓石
好象中美关系有了这块压仓石,遇到再大的风浪,也不会翻船。其实,翻不翻船就看船长身后船东们的意愿了。这艘船上,凡是对美国不利的“集装箱”,美国人都卸了下去。凡是对美国有利的“集装箱”,美国佬看得很紧,谁都别想动。
在中美关系上,没有保险柜也没有保险锁。还是邓小平看得透,一一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话就说透了!各取所需,就便就近就是。何必自制定心丸,自己安慰自己。
二、科学没国界
这是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巴赫德说的一句话。上半句说科学无国界,下半句说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國。
在某些时期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断章取义,拿出他的上半句话大作文章,为自己的卑劣行径遮羞。科学无国界,只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最终会变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任何创新的产品都有时效性,一旦成为商品,最终会走向世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方成立"巴统",限制科学技术流入社会主义国家。今日, 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限制芯片出口,打压华为、中芯国际,这样左右开弓,前封后堵,或许是强权对“科学没有国界”的最好解释。伟人面对对手,总提醒自己:丢掉幻想。
三、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就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西方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资源、商品都需要广大的市场来提供原材料,来消化过剩的产品。这样市场越广阔利润越丰厚,市场越自由夺取越随利。于是,自由市场经济成为西方制度的基石,也成为西方政治意志的圣经。
细细考究,任何制度都不过是社会的外衣。一是这套衣服时氅不时氅,合体不合体,只在于穿衣服人的感觉。二是任何外衣都有穿旧穿破的那天。破了烂了就得换。三是世界上绝不可能不问时间地域,人人都穿那一套衣服(就象矮个短脖的东方人穿西装)。四是这外衣也绝非谁想穿啥就穿啥,它的式样材质属于天时地利的赋予。
西方列强,已经陷入"我可市场,你不得市场"的窘迫境地。所以说“自由市场经济”不过百年历史,已经遮不住掠夺者和强盗们的羞处。
既然,市场经济是经营经济的手段,邓小平说的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才是真理。
长篇大论和大部头里,不乏谬言、谬误和谬论。如果一味地鹦鹉学舌,东施效颦,那就只能象撮尔小国、戚戚小人一般,仰人鼻息,积贫积弱,做西方列强的仆从奴才。
现实很严酷!有时谬论比真理更动听更学术,因而更能吸引人。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