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烽火人生》
二、投身革命队伍
1937年三、四月间,我在王范四小上学时的同学张一櫵、孙斌、孙永岳三人从家乡出发,要到太原参加抗日的队伍。他们路过洛阳时,就到学校去找我。见面后,我问他们到哪里去,他们说到太原去。说那里有抗日队伍,那里如何如何自由等等。我问是谁介绍他们去的?他们说是赵老师介绍过去的。我连忙嘱咐他们说,到太原后如果那里确实有抗日的队伍,一定马上给我写信。我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毕业后立即就到太原去找他们。
果然,他们到太原不久就给我写了回信。信中说他们已经参加了“民训干部训练团”(简称民训团),并说山西人民抗日热情可高涨了,阅读书刊如何如何自由等等。
我看信后,心里十分激动、羡慕,晚上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净想着尽快和他们生活、战斗在一起。等啊,等啊,在学校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利用一个星期天,赶到灵帝冢小学去见赵老师。在他那里,我们说了很多话。吃过饭,他问我毕业后想干什么,是否还要升学。我说:“肯定不能升学了,因为初中三年,给家里父母添了很多苦难。父母亲现在是咬着牙供我把初中念完。”他说:“那你打算今后干什么?”我就把同学们信中说的情况给赵老师汇报了,然后对他说,毕业后,我也准备到太原去参加抗日的队伍。他一听就说:“很好。在太原我有一个同学叫韩均,我可以写信介绍你去。”并嘱咐我,学习毕业后就在学校等他。
六月底,学校考试刚结束,还没有发毕业证,我就急忙回家把准备到太原去的打算告诉了父母。开始,他们舍不得叫我远走,但又觉得无可奈何,于是就赶紧东借西借给我拼凑路费。我前后在家停了两三天,就连忙回到学校等待赵老师的消息。
几天后,赵老师就到学校找我。他告诉我,他的家乡——伊川县还有几个学生也要到太原去,等他们来后,一并给我们写封介绍信。没几天,那几位同学(即姜英、张文灏等)就到了洛阳。赵老师带我同他们见了面,相互作了介绍,并指定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同学做临时负责人,把我们带到太原去。
就在我们从洛阳启程向太原去的路途中,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华北形势骤然变得非常紧张。因为我们去时乘坐的是一列货车,一路上不时停车让道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从洛阳到太原,就差不多走了三、四天。到达太原后,我们就暂住在那里的“河南会馆”。
到了那里,我们才知道韩钧早已调到祁县去了。幸好在洛阳启程后,赵老师还向洛阳老乡周一清写了一封信。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周一清,并且通过他也找到了孙斌、张一樵等同学。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那里的情况。主要有:由于“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华北形势急转直下,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原来的民训团、军政训练班都已被迫停办。为了满足广大进步青年迫切要求奔赴抗日前线的愿望,太原决定成立“山西青年抗日敢死队”。但是,要参加该组织,必须经过两个机构培训的人才能报名参加。没有参加过培训、新到太原的青年学生,报名时必须有政治上可靠的保证人推荐,并经过考试发榜录取后才能加入。我了解情况后,就请几位老同志帮忙,找到当时有名望的杨献珍同志作为我们几个的保证人,我们才报上了名。然后又经过笔试和口试,最后发榜时,我们几个全都被录取了。
1937年7月底,我们正式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倡议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我被分配在一纵队三大队第十中队五分队。
从此,我就踏上了革命的军旅征途。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三、抗日战争时期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