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易析字:腊八粥
文/丁同金
“腊八粥”,頋名思意就是“腊月初八的粥饭”。
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习俗和传说非常丰富,在此不再赘述。我只是从汉字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腊八粥”三个汉字。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为什么称之为腊月?这还得从“腊”字入手。
“腊”,繁体字为“臘”,左右结构,左“月”右“巤”。“巤”,上下结构,上“巛”下“鼠(鼠的异体字)”。上“巛”,意思就是“网,像兽毛般细的网”,也有人认为是“兽颈毛”。那么,“巤”,就是“用网捕获的像鼠之类的动物”的意思。而《说文》解释“巤,毛巤也”。《广韵》解释为“鼠毛也”。如汉字“猎”,繁体字是“獵”,意思就是“用狗和网进行捕猎”。
“腊(臘)”,左“月”,也不是“月亮之月”的月,而是“肉”。“腊”就是“用网猎获的动物的肉”的意思,又称“腊肉”。
冬十二月,古人认为是最好的猎获月份,为什么?因为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天气数九寒天,大雪飞舞,田园素裹银妆。劳动的人们冬闲起来,围坐炕头。野兽们的食物也断绝,野兽们纷纷逃离巢穴,外出在冰天雪地里觅食。于是,人们狩猎的时机来了,就在野兽出没的地段设网,等待野兽们自投罗网。这个狩猎习俗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了,人们把捕获的野兽及小动物,一律剥杀,取其肉,有的割成肉条晾干,有的简单腌制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腊肉”。长此以往,辈辈相传,人们就把这猎获的绝佳月份称之为“腊月”。
“八”,象形字,像“人的双手分开的样子”。其实,“八”字本身就有分开的意思,只不过创字者又在“八”字下面加了个“刀”,表示“分”的干脆利索,像用刀切开一样,一分为二。《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腊八粥”中的“八”,表示数字,表示日子,即“初八”这天的意思。
但是古代的“八”这个数字很了不起,称之为“易数”。“易数”就是“易经之数”。这个“八”字的左撇“丿”为阳,主阳气;右捺“乀”为阴,主阴气。一般来说,人的肌肤零件有双,就有阴阳,如人的双手,双脚,双眼,双耳等。阴阳分二仪,二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所以,“八”是“一分为二的产物(这是唯物方法论)”。从此,“八”就成了响当当的数字,如“八方(东西南北加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卦,八风,八仙等。
“粥”,左右结构,“弓米弓”,为什么用“弓”作偏旁?这是由“粥”字的复杂产生过程而定。
甲骨文里并没有“粥”字。
金文里也没有“粥”字,但有了粥字的前身“ (上“米”下“鬲”)”。
小篆里也没有“粥”字,但有了“鬻”字,其实,“鬻”就是“粥”。
隶书就有了“粥”字。其实,“粥”是由“鬻”隶变讹写的结果。
金文里的“ (上“米”下“鬲”)”,就是“粥”,小篆里的“鬻”就作了阐释。其实,二“弓”并不是“弓弩”的“弓”,它是“鬲(锅)”里冒出来的蒸汽,蒸汽弥漫“鬲”的上下周围,弯弯曲曲,缭绕上下,好像弯曲的弓,会意字。至于为什么隶书把“粥”写成“二弓加米”的模样,不见了“鬲”,让人不可理解。
还有人对“粥”这样解释:“米”,主要是指稻米。稻米在锅里熟烂后,米粒的躯体变大变弯,像弓拉大一般。这种解释,我感觉有点牵强。
再则,我國地域辽阔,方言区众多。有的地区把“养育”孩子,说成“拉把孩子(或拉扯孩子)”,与“腊八”谐音。所以,到“腊八”这天,妈妈就给孩子们熬锅粥,让孩子们吃了,快快成长,让孩子们记住父母的辛苦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