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星补记
——再看《血色青春修湘黔.7》引发的回忆

(二)
家父王谋臣在抗战时期先是在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和抗日青年决死队工作,后来转冀南军区工作,在衡水地区的枣强县做过敌工工作,任过武工队队长、区长和区委书记。
他与谢新颖叔叔是关系很好的搭档。(他们俩常常是一个区长一个书记,一段时间后再工作互换)
家父喜欢看战争片电影,而且他还看得特别仔细。
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平原游击队》这部片子拍得好,连细节都很真实。你看李向阳那两支驳壳枪,右手那支是有准星的,左手那支就是去掉准星的。我们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右手那支常常用来瞄准后精确射击。
而左手这支是不用瞄准的,从腰里抽出来一抡,“哗”地一梭子,能打一大片。为什么去掉准星呢,就是便于快出枪,不会因为准星被皮带卡住而拔不出来。
常听说这样的话,细节决定成败。一部连细节都不真实的影视剧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一部好的作品。
就像现在有的战争片,抗日战争甚至是红军时代就用上了我军在六十年代(晚一点的部队甚至等到七十年代初)才换装的56式步枪和冲锋枪。怎不叫人啼笑皆非。

父亲还跟我讲了他们做敌伪工作的一些细节。那个时候为了争取伪军(地方则是敌伪“维持会”),常用给他们建档案的方法,(俗话“拉清单”)给他们全部记上。
做过的好事用红笔记,做过的坏事就用黑笔记。用这种方法吓阻了一批为非作歹的敌伪人员,也争取了不少敌伪人员投身到人民的阵营。
我这才知道,原来电影《小兵张嘎》里那个胖翻译就是这样争取过来的。还有那句台词:“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就怕你将来拉清单!”原来是这么来的。
要说当年我党我军的政治斗争和敌工工作做得有多么出色,举个例子便很说明问题。
1942年秋天,冀南军区发生了一件大事,原129师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在枣强被日伪军抓住了。
虽然当时刘并没有暴露身份,只说自己是个参谋。(因为他毕竟骑着马配着短枪)但还是极大地震动了延安和八路军上层。
刘邓首长(刘伯承、邓小平)要求无论如何要将刘志坚解救出来,救不出活人也要将尸体抢出来。

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亲自安排营救行动。由军区20团楚大明副团长和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易良品具体组织实施。
而我父亲所在的敌工队则负责提供刘在日伪据点中的准确情报。
由于当时枣强恩察的敌工工作做得相当细致,据点中伪军班排以上军官基本被策反,(没有被策反的人员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刘志坚在敌人看守的监房里的一举一动我方都清清楚楚。
连当天吃了什么饭,敌人审讯时问了一些什么话都知道。
为了震慑敌伪反动分子,父亲他们还把一个顽固反共死心塌地为日军卖命的反动维持会会长的情妇骗到青纱帐里处决了,并留下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警告信,让那些汉奸惶惶不可终日。
大概在10月底,日伪军把刘志坚从大营据点秘密转移到枣强县城。(其实他们也猜到刘不是等闲人物)。
但是我方对敌人具体的行动路线和时间了如指掌。
就在押解的途中,八路军冀南军区20团和第六军分区的两个连截住了前面的一百余日军,一顿狂射猛打,打得日军顿时乱了阵脚。
当日军清醒过来并组织反击,两军杀成一团的时候,后面负责押送刘志坚囚车(是一辆用牛拉的上面打制了囚笼的囚车)的一个排的伪军竟然主动砸开了囚笼,并朝天开枪,对前来营救的八路军战士喊:“快、快!”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