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感怀
耿志平(甘肃)|

五彩八味一锅粥
浓情蜜意全都有
三九天寒心里暖
一岁将尽庆丰收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腊八节感怀
苟平刚(甘肃)

(一)
母亲的炊烟
在晨夕中
摇曳
腊八节的鸡犬
追逐着日头
旁若无人
槽头上的老黄牛
咀嚼着岁月的清香
回想着年轻的时候
路上的风
如影随形
不离不弃
诱人的“拉魂面”
牵着母亲的唠叨
去往腊八节的路上
(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
家乡就有吃“拉魂面”的风俗
这碗面
紧紧地拽着我的魂魄
爱潮涌动
母亲擀面的身影
渐渐模糊
只记得腊八节的味道
时针一分一秒的走着
窗外的夜色愈加苍凉
黑黝黝的村庄越发空旷落寞
思念的刀子
寒光闪闪
炉膛里的火焰
哔哔啵啵
吞噬着寒冬腊月
(三)
进了腊月
过去的人
忙碌着磨面 杀猪 蒸年糕
这时的猪们
惶惶不可终日
在方寸间心神不宁
冰封的河床上
风儿一次又一次的
捎来撕心裂肺的哀嚎
阳光下的刀子鲜血直流
白森森的肉体悬挂在高高的木头架子上
婆娘们
麻利地烹饪着诱人的佳肴
摆满了岁月的餐桌
信天游里的汉子们
不等招呼
大碗喝酒 大口吃肉
吆五喝六的猜拳声
震落了窑顶上斑驳的墙皮
震落了西沉的红日

腊八的思念
张秀花(甘肃)
腊月初八进入腊月第一个农历节日,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开始的标志,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空,延读着几千年的乡俗。在醇香的息气里,是游子想起了母亲的呼唤,想起了老屋的温暖里,泛起了归家的情思。
那流传古今的言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耳熟能详的声音永远在耳旁回荡,这是奶奶对我姊妹无可奈何的安慰。也是我们盼望一顿饱饭的心愿。腊八这天,奶奶说本来应该熬粥,或者煮面条,我们家穷的那来细粮白面呢?只有粗黑的高粱面,每年这天奶奶早早起床,准备腊八节的饭菜,我们姊妹都钻在被窝里冷的怕起来,一阵阵香气扑鼻。弥漫整个院落,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嗅到过的香味,我们急忙起床回屋,看见奶奶站在灶台旁,用擀面杖在锅里缠高粱搅团,后面小锅里的土豆菠菜汤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我香的口水直流,奶奶:“今天的饭怎么闻着味道特别香?”慈祥的奶奶嘿嘿一笑,“你这个馋猫鼻子真灵,我多倒了点油。多切了点菜,你就嗅到了香味。”饭终于上桌了,奶奶说今天的饭不用定量,我做的多,一定的剩些,这意味着年年有余,你们多吃一团搅团,这意味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吃着平时吃不到的饭菜,谁也没有注意到母亲去了那里。
瞬间,母亲兴奋的端着一碗冰进来了,快来看今年的收成都好,无论东西南北的冰都泛起疙瘩,我们都把头伸向母亲的那边,看见她手端一碗冰,而且上面浮的胡萝卜片,白萝卜片,菠菜叶全部和水冻在一起,母亲高兴的指指点点,看这冰冻的一丝一丝,这就是麦根,麦子今年一定丰收,秋粮疏菜今年也不懒,全都结在冰疙瘩上。你们每人在吃上一块冰,今年一定大吉大利,我们含着甜甜的冰,望着母亲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感到了腊八节的幸福快乐,整个屋子充满了家的温暖,母亲腊八冻冰测验的习惯一直延续,但我们谁也没有注意这个测验灵还是不灵,总之这是人们在那贫困岁月,对丰收的寄托,对温饱生活的向往。
夫去和亲人相处的岁月难一挽回,但流年往事笔依然能追,每当我追忆和父辈在一起的艰难岁月,总是泪如雨下,我们一家人虽然吃糠咽菜,但并不缺少快乐,如今被父母抛弃的老院子,蹲在原地,孤零零的守候着,祖母,父母已经住进了深山泥土,夜深人静时,偶尔回家看看,这原本热闹的老院,冷清清的在寒风中沉默,只有燕子留下的空巢装满了心酸的泪,一点一点的流淌,只有墙角蜘蛛网结下了丝丝缕缕旧时光的记忆,门前那条羊肠小道仍然蜿蜒,被荒草挤压的更窄,一只受伤的老鸟来寻觅昔日疗伤避风的港湾,望着冷清的院落老泪纵横,看来已经尚无来处,只剩归途了。

作者简介:张秀花,甘肃省镇原县人,60后农村家庭主妇。劳动家务之际热爱学习写作,先后在刊物和公众号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百篇之多。作品关注度高,是读者最喜爱的作者之一。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