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西游记》是谁写的?我认为应该算是唐僧,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645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唐太宗啊,是超规格的热情接待,并提出要求让他把沿路的所见所闻详细的写下来。玄奘法师那也是人中精英一点就通啊,对啊,我当年走的时候,那西域还不属于大唐,等我回来再过西域,那就属于国内旅游了,西域脱离中原政权的年头太多了。要想长治久安,那必须要好好摸摸底呀。咱还别说这个玄奘法师除了是个佛学大家以外,也算是一个大旅行家,所过之处啊,他都要了解了解,所以在西域和天竺打了个来回,历时十几年呐,对那儿的风俗习惯也是比较了解。
所以啊,这个玄奘法师也就答应了,把自己在西域、中亚、天竺各国的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历时一年,到了贞观20年,此书完成。
这部书现在也非常有名,叫做大唐西域记啊,咱们还得说一句,大唐西域记现在非常有名,你上网就可以搜到,但是在当时,那可不是谁想看都能看的,这属于皇帝以及极少数重臣才能看到的内部刊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到了今天,这部大唐西域记仍然有不少的借鉴价值。
所以此部书一出,唐太宗李世民是如获至宝。而就在大唐西域记刚刚完成的时候,哎,巧了,李义表和王玄策的使团也完成任务,返回长安。唐太宗大喜过望,马上召见了李义表和王玄策。
李义表和王玄策呢,都是带着考察任务出使的,所以心中很有数。给唐太宗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唐太宗再把他们的报告跟大唐西域记之中的内容两相一对照,哎,唐太宗心里就有谱儿了,哎,这就是西域、中亚以及印度各国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第一手资料,我们大唐就能够更好的治理西域,还能拓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哎,你还别说,拿到这第一手的资料之后啊,唐朝前期。尤其是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对于西域的治理呀,还有跟中亚的联系,那还都是比较理想的。
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文,唐太宗得到了西域、中亚乃至于印度的资料之后,玄奘法师得到了弘扬佛法的大好条件,这是两全其美的买卖,可事情呢,总有个但是。
一年之后到了贞观21年,太宗皇帝再次安排使团出使天竺,那你说才回来不到一年,怎么还去呢?而且还去的这么急呢?
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呀,是随着吐蕃的崛起,必须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远交近攻,与天竺继续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玄奘法师多次请求从天竺请一批懂梵文的佛教老师来,加快翻译佛经的速度。
还有一点呢。唐太宗没好意思明说,岁数大了,想延年益寿,补品之中啊,有一味药特别难找,叫做石蜜,这个石蜜啊,其实就是粗糙的冰糖或者白糖,唐朝那时候还造不好,可皇帝还要吃,怎么办呢?从西域或者中亚的胡商手里花大价钱买,哎,这可花老多冤枉钱了。
而在唐僧写的大唐西域记里边儿写的明明白白,石蜜是天竺产的,哎妥,赶紧派个使团去学学,以后再也不用花那么多钱去买了。
可派谁去呢?唐太宗啊选来选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哎王玄策。为啥呢?很简单,第一,上次的正使李义表岁数大了,有病了,那去不了。
第二,王玄策是第一次出使天竺的副使,他了解情况啊。
第三,王玄策在广西做过地方干部,又在西征吐谷浑的军队里边儿当兵打过仗,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军事斗争经验。
第四,懂外语,不敢说精通吧,那正常对话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啊。
第五,政治清白,工作努力,热爱祖国,忠于大唐,就他了,抓紧通知,部署友好出访各项工作。那么,王玄策究竟是何许人也?
末学——雄鹰★铁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