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忠敏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不但溢于言表,更深入灵魂。乡音萦绕、乡关风云、乡土情结,是每个人终生都难以割舍的情愫。 
这份浓浓的故乡情,是经过自小的味觉、视觉、听觉,及至于触角和感觉而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这其中从纤细如游絲般的情感,逐步发展为爱好情趣的追求,最终升华为对国家民族那炽热的意识形态。
任何文化基因,都得靠有识之士的发现、珍爱和培养,从而成为族类人类独特的文化品质。《尚书》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记述上古历史的著作,《尚书•西周》有这样一句话: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是说秦王派了一百多乘战车造访西周,周王派出一百多位武士持械欢迎。楚王听说此事,以为周王在欢迎秦军而对周王大为不满。楚廷智者进言:秦國或是为了显示实力而赎武,周王也可能是出于爱国护国心理而还以颜色。这是中华典籍最早出现爱国的字眼。至此,爱国与卖国、忠诚与背叛、献身与索取就成为华夏文化和文明的主要政治分野和价值取向。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上,爱国与弃国自然而然就成为衡量一个人精神情操和人生品德的主要标誌之一。
在此后五千余年中,这种认知不断固化深化泛化和纯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中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左傳•昭公元年》言及:临患不忘国,忠也。人的忠与奸,在国难来临时见分晓。《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提倡为了国家利益,舍弃荣华富贵。
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栗,采微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上;《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记述了秦兵秣马厉兵,共赴国难的爱国激情;屈原对楚王楚廷的昏庸腐败以致误国而恨其不争,怒而投江;汉隋唐国势强盛,爱国情怀涌起连天波滔。汉赋唐诗里的爱国辞章,成为这时中华文化的一道道彩虹,绚烂夺目,光彩万丈,鉴照千古。
有人诋毁爱国情怀,因为这是基因层面的文化隔膜。试想,三五百年前,一个帝国为國安净土,将本土的杀人越货、吸毒贩毒和拦路抢劫的重犯流放到千万里之外的澳美之地。这帮人登陸就大开杀戒,屠杀土著,抢占地盘,贩卖黑奴,积累财畗。鸟占雀巢,立国霸世。一部《独立宣言》将宗主国也要踩在脚下,遑论左邻右舍。这种渗透在血液里的匪气悍气和戾气,就是这类国家的本质特征。
我们要理解先贤在兹念兹的文化情结,要珍惜文明古国的文化秉赋,更要懂得山河田园湖海清波的养育之恩。或许五千年文明史,最为值得珍重的还是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