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塔晖映处州城
李蒙惠
丽水有两座古塔,一座叫巾山塔,一座叫厦河塔。这两座年代久远、造型优美的古塔,是处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数百年来,它们雄踞处州古城东南二偶,隔江而峙,镇守一方,因而历来被视为丽水的象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它们就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关于两座宝塔建造的缘由,丽水民间有好几种说法:
一说是中了江西人的奸计而造塔,破坏了龙脉风水,扼杀了人才。据说当时丽水人在朝廷做官的人很多,而且官职都比江西人大,江西人很不服气,又很纳闷,暗地里到丽水察看风水,发现原来丽水山清水秀,风水非常好。尤其东南二山,一高一低,隔江而踞,有龙腾虎跃之势。江西人就派了一位先生,装成算名人的样子,潜到丽水,并了解到丽水年年会涨大水,便对丽水人说,城南巾山是白虎精所化,城东下河山是黑龙精所化,丽水每年发洪水,就是这龙虎争斗所致。只要用两枚巨丁把这两个妖孽钉住,就会相安无事了。于是让丽水人在二山各造了一座塔,从此,丽水的风水龙脉就被破坏了,朝廷上做官的人越来越少,而江西人则官越做越大,压倒了丽水人。
另一说是造塔以镇妖防洪。以前丽水城年年洪水为患,人们认为是龙虎二妖在作祟。据说巾山与下河的佛头岩两座山是虎妖与龙妖所化,每年春夏相交之际,它们便会在夜里进行一场恶斗,搅得地动山摇,洪水漫城。后来人们分别在两座山头造了两个塔,把两个妖孽镇住了,才保住了太平。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数百年来,丽水城的洪水还是三年两头发,至于朝廷做官的故事,更不过是丽水人戏虐的自嘲罢了。
那么这两座塔究竟是什么塔呢?还是让我们去实地了解一番吧。
巾山塔
巾山塔,位于瓯江南岸距丽水市城区2.5公里、海拔约320米的巾山之巅,塔以山名。确切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六年《丽水县志》载:“巾子山(即巾山)在南明山东南,以其形名,顶有浮图,相轮已失,始建之年无考,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张铣倡绅士重修,匝月合尖焉。”可知在清道光年间经过重修。此塔第三层有隶书题记:“道光乙巳口冬丽水知县张铣重修此塔。”与县志记载相符。县志“巾子山”条下还附有注云:“明张懋丞《元妙观碑》载‘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即巾山),山有塔……’”张懋丞是一位道士,他的碑文撰于明正统三年(1438),由此可知,巾山塔建塔时间距今已约有600年的历史了。
巾山又叫巾子山,以其山形似“巾”字而名,土话以音讹传,亦叫金山,位于瓯江南岸富岭乡金山下村西边。丽水城出城过紫金大桥,穿少微山公路隧道片刻可达。
近年以来,巾山以紫荆花而出名。每年阳春四月,漫山遍野盛开的紫荆花,把整座巾山染得姹紫嫣红,无比鲜艳,引得成百上千的来此游玩观赏。
在古代,巾山就是丽水的一处旅游胜地,明万历年间的处州知府任可容写过一首《巾子山》的诗:
南山秋气正萧疏,
结客登临退食余。
漫道逢时怀落帽,
番怜度险欲回车。
抠衣觅径披榛莽,
搔首凌风问太虚。
豪举尽拼今日醉,
寒烟万井正愁予。
那时候巾山上似乎没有紫荆花,而且山路是非常崎岖的。这位太守结伴登游巾子山的时间正好是重阳节。诗中的“落帽”就是一个文人雅士重阳登高游宴的典故:
东晋时,江州刺史桓温任命当地才子孟嘉为参军。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此时突然一阵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桓温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过了一会儿,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叫一位僚属写了一张嘲笑孟嘉落帽有失体面的字条,压在帽子下,以此调侃。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他戴正帽子后,看到字条,淡然一笑,随即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此后,“落帽”一词便成了文人重九登高雅聚的代称。
任可容是安徽怀宁人,作为一位“父母官”州牧,他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据说在他离任之后,“处州十县士民建祠祀之”,这也实属不易。将近100年以后的清康熙年间,又有一位叫夏宗尧的处州府同知写了一首五绝《巾山夕照》:
落帽龙山胜,兹传巾子名。
毫光散佛塔,却是日西横。
“巾山夕照”是古时“处州八景”之一。夏诗引用了任诗的典故,并认为正是这位知府的那首诗才使得巾子山出了名。夏宗尧在诗中称巾山塔为“佛塔”,那么这座塔到底是不是佛塔呢?
我们知道,佛塔是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亦称宝塔、浮屠。佛塔是佛教的象征,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到了明清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地方为风水的象征性建筑,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为震慑妖孽或为了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此外,风水塔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借山水灵气来提升当地的文风,这种风水塔又称为文峰塔。
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个筑塔高潮,因此,在明清时许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态出现的,以此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
巾山塔为楼阁式中空石塔,六面七层,高约13.53米。塔基平面为正六边形,底部边长2.5、高0.5米。沿内壁有石砌踏跺旋转而上,可至五层。每层辟有壸门或壁龛,浮雕四大天王像和道教人物,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及修建时间、监修地方官员及工匠姓名等题记,六层内壁供奉观音佛像正对北方。该塔雕刻粗犷稳重并具地方特色,整座塔就地取材,采用巾山顶的紫红色砾岩筑成。塔身倚柱为方形长条石,上置枋,承托飞檐,飞檐翼角微翘,雕出方形棱角椽和筒板瓦形,建筑手法较灵活,细部处理有自己的特点,使整座石塔庄重而不失灵巧,其形制在我省较为少见。
巾山塔的外壁辟有壁龛,镶嵌着篆、隶、楷书体题记和宗教人物浮雕造像,其中既有四大天王、阿弥陀佛等佛教人物雕像,又有道教的三元大帝、三清至尊等雕像,体现了中国民间佛道合一、和谐共处的特色现象。巾山塔的宗教人物造像说明元明时期中国古塔己逐步跳出了佛教戒律的圈子,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面貌,是民间宗教信仰的缩影,更为地方宗教信仰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反映了当时丽水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面貌,对研究佛、道教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巾山塔除了佛、道宗教崇敬的功能外,也还有护佑地方风水、振兴文化的功能,它是应该是佛塔向文峰塔过度时期的产物。
巾山塔历史悠久,是丽水古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其整体保存较为完整,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形制颇具代表性,是全省至今遗存不多的古塔。
厦河塔
厦河塔位于丽水东南方向的水东佛头岩,它建在频临瓯江的山崖上,依山临水,与巾山塔隔江遥对。清道光《丽水县志》载:“佛头岩在县东五里,又名碧云山,俗呼陈坛头。大溪经其下,岩石砟崿,砥柱中流,城东之咽喉也。”此塔本名佛头岩塔,因与厦河村隔好溪而相望,又俗称厦河塔。人们从温州方向过来,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远远就看见古意盎然的厦河塔,就知道丽水到了。由此,它也是是丽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位标志。
厦河塔有明确的年代记载,它建于明代。清·光绪版《处州府志》载:“明万历十三年知府俞枫谷始建塔于其(佛头岩)上,未完而迁去。二十二年知府任可容踵成之,通判文似韩有记。”厦河塔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兴建到二十二年(1594)建成,历时九年。比巾山塔晚约一个半世纪多。
厦河塔为楼阁式砖塔,塔筑于山体岩石上,塔身八面九层,高38.48米。由基座、塔身及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体除塔基用块石砌筑外,塔身、塔顶全部为青砖筑造,塔顶上置铸铁塔刹。各层内以楼板分隔,底层正面辟门,游人进塔门后可顺着塔墙中青砖铺砌的台阶旋转而上。塔二层以上为八面四门。八、九两层未设门,为封闭形塔身。游人在塔上可以俯瞰瓯江与丽水城市全景。
厦河塔建塔目的是“借山川之灵”,畅丽水文脉,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峰塔。当时处州府通判(副职)兼丽水知县文似韩在一篇《佛头岩塔记》中,对此阐述的非常明白。他写道:“栝苍东山有塔,起自吾乡喻枫谷先生。以栝人文未畅,从郡大夫士之欲,作塔以发山川之奇…栝苍山川纠缪,自昔多奇。青田刘公,功业文章,不以科名显。即龙泉叶公与金华宋公,并为明初文学之宗。而松阳叶公,亦与方逊志幽显抗节,无事科名也。顾今多制科,诸大夫士欲借山川之灵,且栝东山丽、云、龙、松、缙、遂诸邑之水皆出其下,而以一山当之,真萃秀之区也。东望好溪则五云仙都,朱吕诸贤之所从游也。其西南则石门、雁荡,山海之观,李邕、康乐诸人之所欲寻而未遍者。而塔其巅,真足发山川之奇哉,第山川以发胸中之奇耳…”
作者从建塔缘由、处州山川人文论及为学之道,只字未提佛教与寺庙,说明当时的塔已逐渐脱离了佛教的范畴,反映出当时建塔者目的是祈祷一邦文运昌盛。
清人高见南撰写的风水秘籍《相宅经纂》中说:“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
明清时期南方风水学盛行,文峰塔是随着风水学说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已无涉佛教。从风水学角度,文峰塔的建造位置和朝向以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字方位为宜,最常见的方位在巽位,即东南方。下河塔正是建造在丽水城的东南方,且又是水口之处,当属最佳位置。
下河塔建成后,当地士官文人欢欣鼓舞,相继为之吟咏唱和:
佛头岩
雁筑崚嶒枕上流,
高临天际眩凝眸。
海中日月双浮出,
关外烟云一览收。
异郡规模培节概,
题名翰墨振风猷。
芳春紫陌多登眺,
倚棹回看江汉游。
作者李键(1520~1610),字廷守,号铁城,浙江缙云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曾任苏州知府,官至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又:
千尺浮图俯众流,
登临便觉豁吟眸。
峰峦崒嵂空中见,
村郭参差望外收。
文笔插天干气象,
科名接踵树声猷。
我曹曾是青云客,
好为留题纪胜游。
作者叶志淑,字子善,浙江丽水人。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官虹县(今安徽泗县)知县。又:
雁塔崚嶒镇栝流,
扁舟乘兴共凝眸。
青光渐向千峰散,
寒气旋从杯酒收。
文笔自今回泰运,
人才端拟润皇猷。
吾侪幸睹文翁化,
赢得跻攀一胜游。
作者单熙载,浙江丽水人。明万历年间贡生。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座塔寄托了“文笔自今回泰运”“ 科名接踵树声猷”以及“题名翰墨振风猷”的厚望。
厦和塔建筑精巧、外观秀丽挺拔,与周围青山秀水相映生辉,是丽水古城的重要标志。由于年久失修,毁损严重(原塔曾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倒毁,后重修),对这座古塔的保护,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980年,丽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加固维修。2002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下发厦河塔维修方案的复函。2002年12月,丽水市人民政府拨款,由浙江匀碧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维修,加固塔基,重做塔刹,更换刹杆木和阁楼板,维修塔檐塔顶,清除杂草并加固,厦和塔恢复原貌。同时,安装防雷设施。在塔四周安装放射灯。
2003年6月,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巾山塔与厦河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厦河塔塔门前立起一块标志碑——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巾山塔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