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烽火人生》
一、 少年时期
1918年农历九月,我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西山底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母亲都是勤劳、善良、老实、忠厚的农民。父亲名叫八正,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我的伯父七虎、叔父彦尚都是一生务农的。我还有一个姑姑,嫁到了南边的郭庄村。
在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父辈兄弟三个就分了家。分家时,除了给祖母留了二亩养老地外,伯父、父亲和叔父各分得旱地三亩多和很少一点家具。
分家时,我家没有分到房子,仅分得村里一坨空场。我家住的房子是租住别人的。父亲每天在地里起早摸黑地劳作,母亲在家里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勉强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后来,我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相继出生,全家就成了六口人。
家里人口多了,住处就更加紧张。我家分的那坨空场还是个水坑,不能盖房子,因此,父亲每次从地里回来,挎篓里总是背着石头,日积月累,终于慢慢地把水坑填平了。一家人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好不容易盖起了三间房子,又在西岭上买了两亩坡地。这时候,我们家每人平均约有一亩旱地,生活才比以前稍微好些。但是,如果遭遇天灾或人祸,交齐苛捐杂税,口粮仍然难以为继,全家人都得饿肚子。

不久,我弟弟结了婚。我们家人口越来越多。尽管父母勤俭持家,但因人口大,捐税又重,生活始终过得非常艰难。因此,我父亲除了耕种自家的几亩地外,一有空闲,就去做些肩挑贩运的小生意,以补贴家庭一些必不可少的花销。记得每到农历三、四月间,青黄不接,这是我们一家人生活最难熬的时候,那光景真是度日如年!
我八岁时,父母把我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在学堂上,我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一类的传统旧书。当时,老师一般也不讲解,只是叫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们都懵懵懂懂,即便背会了,也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因此,觉得读书枯燥无味,对学习自然也没有兴趣。
等到我进入县城读书,大革命的风暴也波及到了我们的家乡。学校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教学内容也逐渐由“四书五经”改变为新学内容。当时的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等。学生们除了读书,还学唱革命歌曲、练习体操等。教员也由教书先生改为县师范、县中学的毕业生了。学校的气氛明显和以前大不一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一下子高涨起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全国大革命的失败,乡村学校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1932年秋至1934年夏天,我在王范镇的“洛宁县第四小学”念书。这个学校到处呈现着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师生团结好,各项学习成绩在全县都排在前头。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里有一批思想进步的教员在这里任教。其中,有热心教育事业的张辉汉(陈吴乡陈吴村人)校长,有一贯同情我党的党外人士雷志德(赵村镇西王村人)老师,特别是还有地下党员赵筱斋(伊川县人)老师等在此任教。
赵筱斋老师除了负责日常教学工作外,常常主动接近一些出身贫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向学生们介绍一些进步作家的书籍,如:高尔基、托尔斯泰、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胡也频等人的著作。他还教我们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启发我们树立抗日救国思想,同情那些在军阀混战、苛捐杂税蹂躏下过着悲惨生活的劳苦大众。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我和张一樵(即张景文)等六、七名同学到野外去开展活动,召集我们开秘密小组会。在会议上,他向我们宣传社会主义,宣传苏联十月革命,宣传苏联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辉煌成就,宣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和任务,提倡同学们相互之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赵老师还购买了一些进步刊物,在学生中进行传阅。他还常常通知我和张一樵几个同学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到他寝室去,把煤油灯拨亮,让我们在那里阅读课外书籍。每次,我们都是读到很晚的时候才匆匆回到寝室,悄悄躺下。
这些读物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扩大了我们的心胸,升起了我们理想的风帆!这段时间里,我们觉得赵老师就是最可信赖的人,跟着他我们人生一定就会有光明的出路。他就是我们思想的指路明灯。

1933年冬,学校放寒假那天,赵筱斋老师让我们几个同学留在了学校。他以玩耍的名义,带领我们一起讨论一些时事政治问题。晚上,赵老师出钱,买了些花生、糖果招待我们。我们边吃边聊天,各抒己见,好不痛快。当大家兴致高涨时,赵老师提议说,你们谁能出个主意让大家再尽情玩一玩?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好!”可是,想了一会儿,谁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赵老师看了看大家说,咱们来个“捉老蒋”的游戏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但又不知道怎么个“捉法”。赵老师就叫我把一张纸裁割成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的条子,在上面写上斯大林、莫洛蒂夫、加里宁、李维诺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蒋介石的名字,然后卷成相同的纸卷,经过摇晃把它们撒在桌子上。每人抓上一张,如果谁抓到斯大林的纸条就可以下达命令,譬如,命令毛泽东去捉蒋介石。抓到毛泽东的纸条的人要通过察言观色,从其他几个人中抓出手持蒋介石纸卷的人。抓准了,被捉的人唱支歌;如果没有捉准,自己就唱支歌、说个笑话或讲个故事。就这样,我们轮番地“捉”,轮番地唱歌、讲故事、说笑话,一直玩到深夜。临走,赵老师小声地对我们说,在学校放寒假期间,每个人回去都要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出卖东北的罪行,宣传“东北义勇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等等。并规定我们几个人寒假中间到学校开个碰头会,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宣传情况和经验教训。
赵老师布置完后,我们才回到寝室休息。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同学带着赵老师交代的任务,离开学校回到自己的家乡。总之,赵老师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心中埋下了向往革命的火种,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1934年秋至1937年夏,我独自到洛阳明德中学念书。这时,我已经由一个朦朦胧胧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思想活跃的小青年。但可惜,这个学校在政治上死气沉沉,校长办学完全是为了赚钱,教员们教书是为了养家糊口。在教员中,我没有看到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学校里,学生们除了学习一点传统的、老旧的文化知识外,在政治思想上得不到什么启发、锻炼和进步。
这时,赵筱斋老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离开了王范四小,到洛阳城东北隅一所小学教书,后来又辗转到洛阳城南边的帝冢小学任教。我知道消息后,就利用节假日常常到那儿去看望他。我们一见如故,我向他提出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和不解,让他解释。他听后,就启迪我应该怎么怎么做,仍然是苦口婆心,娓娓道来。
在明德中学学习了一年,因家庭经济实在困难,连吃饭都难以为继,无奈,我不得不含泪中断学业。所幸的是,校长和教员们认为我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如果放弃,实在可惜,于是就写信让我回校半工半读,继续完成学业。所谓半工半读,就是让我课余时间管理学校图书馆,以此免除我的学费和一切学杂费用。这样,父母东凑西借给我准备了一些生活费,使我在这个学校又维持了一年半,直到一九三七年夏季顺利毕业。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阅读下期精彩
二、投身革命队伍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