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营,洛宁红色底张的一个行政村,据传:岳飞部将曾在此安营扎寨,村名由此得来,村头石壁上还有岳飞刻字的痕迹,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今天,比传说更美丽的是,一个80后,凭着勤劳和智慧,硬是在这个人多地少的村庄带动了一个新产业,富了一个村,让许多家庭买了车盖起了楼房,他就是洛宁县昌恒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刘昌恒。

出生于1980年10月的刘昌恒,在学校毕业后也曾外出务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甘心这常年在外漂泊的日子,再加上家中老人已年迈……于是,他果断地辞工回家,经过一番思索,在村子的河滩地里种植香菇。早些年,家乡种香菇曾热了一阵,但大都没能继续。刚开始时,村中老人还说:“娃子,那不中,别在那上边白花钱”。可他就是不信这个邪,拿出所有积蓄投资建棚,将一门心思放在了种植香菇上。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专业类图书,并多次到外地取经。

终于,他的付出有了回报,在收回投资后又有盈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但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投资扩大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棚内用工量激增,村里人开始去帮工,无论谁去,他都有言在先,干一天多少钱,一月一结,不让人家白干。还有人看他弄出了门道,也就比葫芦画瓢,在他的大棚附近建棚种植,而且人越来越多,棚越来越多,2017年时,那一片已建起了32座香菇大棚,为了提高效率,他召集各棚主商议,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产、销、加工一条龙服务。2018年,合作社共销售香菇、干菇百万吨,实现产值二百多万元,盈利六十余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共有香菇大棚70座,涉及群众26户,常年在棚内干活的有近百人,正如一次表彰会上,该村的女劳模所说:“以前村里好多人没事干,特别是妇女们,天天在一块家长里短的,现在呢?是闲天没闲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只要在家,都去大棚里干活,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这一切,我们都感激昌恒。”
(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