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笔有缘,与书俱老
作者:牟洪营
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玩鸟,天天读书看报,执笔写作,健脑又健身,心里觉得特别充实。我上学时学得是老拼音字母,孙女冰儿教我学新拼音字母,我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自己写,自己打,自己修改,又快,又方便,又省心,查找资料又不费劲,又不给儿女找麻烦,心里觉得挺满足,挺恣儿。
人老了与书相伴,逐梦作为,乐在其中。读书有时就像相亲。大家都看好的女子不一定就和你般配。同样,大家都看好的一本书,也不一定适合你读。
我自幼就喜欢读书,人家都叫我书虫。记得上小学时,除了背会课文,我还订了《作文通讯》阅读,买小人书(连环画)阅读。读书使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读高小的时候,我悄悄地喜欢上了读小说,读散文。特别是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三里湾》,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对我吸引力最强,影响力最大,启发力最深。因为当时家中经济条件差,买不起许多书读,我就跑到县文化馆图书室办借书证,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三言二拍》等书读。由于我喜欢读书,喜欢写日记,写作文,读高小和初中时,我写的作文常被老师选在课堂上读,或是让我抄写好贴在本班的学习园地里,让同学们看。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却常听到身边一些人讲出这样的疑惑:“不知什么原因,《红楼梦》如此经典,我却总是读不下去。”这就是缘分的问题了。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大家都趋之若鹜,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没有兴趣。
读不下去的书,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读,那样只会两败俱伤,既伤了自身的阅读兴趣,也伤了一本书的尊严。余秋雨在《青年人的阅读》一文里,也讲到阅读需要缘分:“这么有名的著作也要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者说暂时没有缘分。”
多年前,一位文学前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做《情人》(杜拉斯著)。我立马跑去书店买了一本,看了几页却怎么也看不下去,越往下看,越感到痛苦,随即把书放到一边。某天,我到书店漫无目的地随意翻书,只翻看了几页《边城》(沈从文著),便像是找到知己一般,爱不释手,买回家,一连读了好几遍。
风轻云淡,斜阳一缕。此时的我,总爱捧一本书,让一颗洗尽铅华、满怀期待的心,走进书的世界。感受着书中的悲欢离合,品味人生的起起伏伏,我平淡安适的学习生活霎时丰富了,有味了!。或许我真的与书有缘,我的生活已离不开书了。
读书,带给了我很多益处,它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在这里可以体会世态炎凉,谛听历史脉搏,感悟生命的真谛;翻开一册文学名著,如同走进一个风景旖旎的仙境,总会令我如痴如醉。读大师名家的著作,我仿佛能够触摸到他们不同的人生:鲁迅的呐喊人生,郁达夫的颠沛岁月,梁秋实的雅致情怀,林语堂的幽默心语……沉浸其中,我细数着自己的人生中开始变得激情、精彩的步伐! 。
阅读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分。茫茫书海,阅读的小船突然打捞上那么一本与自己意趣相投的好书,该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后来,我再也不找名家或者前辈给我推荐阅读书目,并不是他们推荐的书不值一看,实在是很多时候“他人做媒”的书与自己没有半点缘分,很难顺畅地读下去。
我有这样的认为,盲目地去读书,哪怕是名著,收获一定细微而不长久。或许,当时你能够洋洋洒洒地讲出书中的细节,可是多年后,许多细节一定已变得模糊,甚至毫无印象。
没有缘分的读书,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深入不到书里的灵魂。天下的书多如牛毛,好书也如茫茫大海,而一个人的阅读精力或时间有限,把太多的精力或时间耗费在与自己无缘的书中,得不偿失。
有时,我们很长时间也难以找到一本与自己有缘的好书,这时,要耐得住寂寞,往往在我们最寂寞的时候,一本同样也寂寞了许久的好书,就突然来到我们的面前。你读它,是一种享受;它让你读,也是一种满足。这时候,你和书一定是在用最秘密的语言进行着心灵的沟通,诉说彼此长久以来的渴望。
认定书中自有千钟粟、颜如玉且确乎“求仁得仁”者,我们不能说他不读书,范进等辈,做梦都想中举,头悬梁锥刺骨,读书劲头不可谓不大,但所读之物我们未必认它是书,其人我们也不愿称他是与书有缘之人。以此标准,抓周其实往往导致误判,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贾宝玉,这位哥儿伸手便去抓脂粉,后来果然也满脑子姐姐妹妹,可看看他读《西厢》一类无用之书的劲头,我们岂能说他就与书无缘?圣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书结缘者,当作如是观。
因为有了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友谊的价值。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余秋雨如是说。朋友,会在雨中默默地为你撑起一把伞,会在隆冬的雪花中伴你寂然无声。书使我对生活有了立体的认识。
读书,使我的心灵绿洲片片;读书,使我从寂寞和空虚走向丰富和充实;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精彩!。读书是一种缘分,与我们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是一样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