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银(内蒙古)
推荐: 茹悦(旅俄)
编辑: 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 昵图网

寻找记忆中的年俗---腊八节
文/(高银)
“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家,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语说得不错,过完腊八节,喝完腊八粥,红火的年味就拉开了序幕,儿时的记忆里,吃腊八饭、喝腊八粥是我对于过年印象至深的乐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前的大节日,可以说是我们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流行着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腊八粥有甜有咸。通常,北方人爱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枣、米仁,黄豆、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则喜以大米加入各种时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腊八粥煮起来方便,材料也比较好买,甜咸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不愧为冬令应时佳品。

说起腊八节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知道腊八粥的来历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这一天悟道成佛,故曰:“佛祖成道日”。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并且在天亮之前吃。腊八粥与佛祖有关,相传佛祖于初八这天去河边沐浴,体虚无力上岸,被牧女耶妲拉上岸,煮粥给佛祖食,后佛祖体力充沛,视粥为良药。于是诸佛教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煮粥供佛,施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受此影响,腊八熬粥在民间盛行成习俗。
关于腊八粥的说法有各种版本,一说法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监牢里受苦,时值腊八,饥寒交迫,无奈之下从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熬成粥,后来登基坐殿,美其名曰“腊八粥”;二说民族英雄岳飞在朱仙镇抗击金兵时,衣食不济,导致士气不振,当地百姓纷纷熬粥送到军营,将士们喝了“千家粥”后备受鼓舞,一鼓作气,大胜而回,关于腊八粥还有很多传说,就不一一列举了,李福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谷香掺入”。怎么样,光听听这些传说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了吧。

腊八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史料记载,清代雍和宫腊八盛典极为隆重,一个直径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四吨,专门用来熬制腊八粥,夏仁虎在《腊八》一诗中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第一锅腊八粥祭拜祖先和神灵,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只能享用第二锅,可见历代对腊八节是何等重视”。
冬至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而到了腊八这天,几乎是最冷的时候了,大人小孩都念叨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孩子们更是盼着吃黏米饭。老人们会说吃了黏米饭,就把下巴粘住了,天再冷也冻不掉了。于寒冷的腊月初八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暖暖的,香香甜甜的味道便唇齿生香了!
小时候乡下粮食普遍短缺,玉米作为口粮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宝物,极少的“黄米”都是自留地里种的一点稀罕物。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家里似乎很少煞有其事地做腊八粥,因为所需的五谷杂粮太多很难凑齐,只是家里有什么就简单地熬一锅粥以示象征。

我家是年年都过腊八的,而且还很隆重。腊八节这天,妻子早早地将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等用水泡上。泡两小时后,先将豆类下锅煮七分熟,盛出来和黄米、小米、百米、江米等混合在一起,再倒入锅里添水开煮。开锅之后要几次用刀铲轻轻地翻煮,防止糊锅。待粥煮成时,加入红糖、桂花卤、玫瑰卤、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琐琐葡萄,调拌均匀以作点缀。
“腊八风味香甜美,缘结连年富庶秋”。饭桌上,黄色米和紫红色的豆混合成灿烂盛开的花朵,严冬的小屋氤氲着豆饭的香气,升起了欢快的暖意。就着红腌菜和白糖或是咸菜,全家人吃得满口留香,额头直冒汗。
小时候,老人常说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如今已经失去了期盼的味道,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吃什么,什么时候想吃,都似乎不再是一种期待,已经无所谓节日的约束了。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忙碌,焦躁,体会不到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心智的启迪,于是如何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腊八是粥,更是节,腊八节,是不尽的相思味道。腊八节,作为农耕文化的又一个传统节日,寄寓着先人们慎终追远,祈求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怀;腊八凝聚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历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腊八节里打“腊八”,端详“腊八”,让乡村的庄稼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浓烈醇香的年味中乡村的日子便红火起来-------
个人简介
高银,笔名职校精英、追梦人,内蒙古五原县宣传部干部。中华诗词学会、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巴彦淖尔市网络及新文艺群体协会副主席,五原县诗词学会副会长,五原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著有小说集《都市网络情缘》《古郡花开》,诗词集《葵乡诗韵》《五原诗抄》,其他文集《战疫情》《河套漫笔》。文学作品500多篇被人民网、党建网、中国小康网、《农民日报》、今日头条、《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媒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