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周总理-把酒酹滔滔
作者:杨忠敏
今天,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忌日。
象我这个年龄的人,是仰望着那个群星灿烂的夜空,听着老辈人讲他们神奇故事长大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楊虎城两位将军,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一时国际舆论大哗,南京政府更是一团乱麻,各种政治力量开始角力。故城西安作为事发地,一时被置于险境,而张、楊更被推上风口浪尖。在形势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受邀受托赴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处置。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周恩来四进四出西安,在矛盾错综复杂、险象环生,事态一日数变的危局中,他沉者冷静、临危不惧、高屋建瓴、纵横捭阖,为西安事变和平处理作出独特贡献。
从此,周恩来的口碑在三秦大地传颂有加,古都的那座历史丰碑上镌刻着周公的大名,黎民百姓记住了这个伟人。
仰视名人伟人,是古都黎民们几千年形成的遗风。后来几十年,周公的丰功伟绩,甚至遗闻趣事,成为秦人热衷的话题。
一九七六年元旦刚过,我们团里就集中予提班长,在天水吳家河军械库大院集训。军械库就座落在吴家崖的半山腰上,那时我们吃水用水都是下到崖下,在永川河里取水。
八日清晨,我们象往常一样去挑水。刚到河边,就听到什字坪村口的大喇叭响起了哀乐。哀乐一停,随即听到播音员那低沉含悲的声调,一一周恩来总理逝世了。灰蒙蒙的晨曦中,炸雷在滚动。一时,路上的行人停下脚步,骑车的人跳下自行车兀立路边,视野所及的公路、河流、田野、山岗似乎都凝固了。
也到河边挑水的一位中年男子,扔下扁担,失声痛哭,喊着:这可咋办呀! 
那两天,集训队没有了欢声笑语,再也没有震天的番号声。到第二天,教导队把当时的《解放军報》上发布的周总理的小照片剪下来,订在黑板上。我们全体集训人员集合,向总理遗象黙哀、鞠躬。
尔后,队长李海平讲到要继承总理遗志,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培养出一批合格的骨干。
团里的那一茬子骨干集训,以一九七五年度兵为主。在后来团队干部队伍里,还真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少说,也在二三十人。
我想,周总理远去的身影,在那时那刻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一样会深深刻在这茬骨干的记忆里。
谁能料想到,这个料峭的早晨,才是痛楚的开始……不胜悲哀接踵而来。巨星陨落,群魔乱舞,黑云压城,小丑逐鹿。十月惊雷,告慰忠魂。一九七六年,中华大地上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年份啊!
吴家崖一一永川河一一四十六年前的清晨。谨愿战友心灵再聚,祭奠那个伟大的不朽的灵魂!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