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垂千古 《说岳》扬忠魂
作者/孟庆国

在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系中,岳飞的名头是响亮的。作为民族英雄的代表性人物,岳飞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象征、符号。
岳飞被害至今900多年来,其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与民间传说广为传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部叫《说岳全传》(亦称《说岳》)的英雄传奇小说。岳飞因《说岳》而流芳,《说岳》亦因岳飞的英名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不杇名著。
岳飞生在汤阴,长在内黄,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生,故乡是相州汤阴县岳家庄(现永和乡程岗村)。 他从小天资聪悟, 膂力过人,先后拜同乡陈广、周同为师学武,练就一身本领。 岳飞成长的年代,正值北宋王朝腐杇没落,金军屡屡南侵扩张,民族矛盾加剧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岳飞20岁时首次投军,其后因故3次退伍,又3次从军,先后在相州兵马大元帅赵构、河北招抚使张所和名将宗泽手下任职。从河南、河北转战到江南诸省,战金兵、杀盗冦、平叛军,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五月,岳飞被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率军北伐。两个多月时间内,取得了收复郢州、隨州、新野、唐州、邓州、襄阳六州郡的重大胜利。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六月,岳飞仅用8天时间,就一举平定了洞庭杨么,收编6万降军,扩充了抗金力量。
从公元1134年到公元1140年,岳飞以鄂州为基地,先后4次兴兵北伐,使宋军由被动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奠定了南宋152年的基业。在南宋4大中兴名将里,刘光世沉湎酒色,胸无大志;张俊前期有功,晚年主和,并参与陷害岳飞;韩世忠威震敌胆,但缺乏胆识谋略;只有岳飞文武兼备,率岳家军纵横南北,力撑危局,不负众望。在战略上,岳飞制定了先取六郡,西据潼关,北联河朔,直趋京洛的策略,并逐步付诸实施,从无败绩,被称为“常胜将军”。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夏, 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 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颖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 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战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敌主帅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就在岳家军节节胜利,汴京指日可复之际,秦桧矫诏,一日连发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 。岳飞明知其中有诈,也只能在“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哀叹中撤军。岳飞还朝后,即被解除兵权,随后以“莫须有”罪名下狱。公元1142年除夕夜,在杭州大理寺,岳飞与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
岳飞被害,表面上是被奸臣诬陷而造成的,事实上,是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主张,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满足金方“必杀飞,始可和”的蛮横要求,赵构、秦桧之流冒天下之大不韪谋杀了岳飞。岳飞的悲剧还在于,他高调宣称复国土,迎二圣,恰恰犯了宋高宗的忌讳:二圣还京后他还怎么当皇帝?高宗手握生杀大权,没有他的默许,秦桧等纵有天大的胆量,也害不了岳飞。
岳飞不仅是威震敌胆的统帅,还是文采飞扬的儒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留下了191篇诗词及奏章檄文,这些文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他治军甚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携掠”;他淡泊名利,每升迁必请辞,辞官奏章达48篇之多;他为国忘家,“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武官不惜死,文官不受钱,不患天下不太平”的名言气壮山河;一首《满江红》,为世人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在我的故乡南阳,有“宛城有三宝,玉器、烙画、《出师表》”之说,玉器与烙画是南阳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出师表》是诸葛亮名篇,因岳飞手书之而成为南阳一宝。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岳飞率军北伐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夜书《出师表》,留下了一幅珍贵的书法真迹。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就这样,岳飞借书法以缅先贤,以抒胸臆,挥泪泼墨,写出了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南阳人敬仰岳飞,将其勒石刻碑,镶嵌在武侯祠的碑廊里,石碑刻工精良,贯通长廊,颇为壮观。纵观整幅书法,遒劲豪放,纵横挥洒,龙腾虎跃,彰显出岳飞深厚的学识和书法功力,名地、名篇、名人、名书,遂成南阳武侯祠一绝,游人至此,莫不流连忘返。我多次游览武侯祠,每次去都要到碑廊看看,伫立碑前,赏岳飞真迹,缅先贤英灵,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岳飞被害,岳家军被遣散各地,南宋王朝彻底沦为金邦附庸,偏安江南。但岳飞的英名与功绩一直在朝野传颂,秦桧死后,岳飞蒙冤被害的真象逐渐被揭露出来。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降旨为岳飞平反昭雪,寻岳飞父子遗骨葬于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公元1778年)追谥“武穆”。
中国人自古崇拜忠臣英雄,岳飞平反昭雪后,有关岳飞的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元、明朝时期更加风行,成为民间艺人、戏曲家、小说家创作的题材。到了清朝,钱彩编次、金丰增订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面世,该书广泛吸收元明戏曲和民间说唱文学中的故事情节,结合正史加工整理,以“靖康之难”社会变革中的朝野争斗和民族矛盾为背景,全面描写了岳飞一生及其身后故事,热情讴歌了岳飞及岳家军将士英勇作战、波澜壮阔的忠勇行为,鞭笞了秦桧等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丑恶罪行。《说岳》在社会上影响之大,使过去同题材作品相形见绌,成为“说岳”文艺创作中具有总结性、定型性、代表性作品,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藉此书在全国广为流传。此后,所有描写、表现岳飞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说岳》基础上的再创作。

在文学价值上,《说岳》虽然有一些糟粕和缺陷,但总体上还是一部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作品。小说不仅塑造了岳飞的高大形象,还塑造了岳母的懿德典范。“岳母刺字”的故事代代流传,与“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成为中华母亲崇高品德的代表。正因为有岳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才造就了岳飞这位文武皆能、忠孝两全的千古英雄。同时,小说对牛皋、岳云、扬再兴、张宪等岳家军将领个性的描写,对宋高宗、秦桧等昏君奸臣及金兀术等金朝将帅形象的刻划,都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正因为这些人物的衬托,才使岳飞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我崇拜岳飞,自小到大,岳飞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自记事受启蒙教育起,就开始听老辈人讲岳飞的故事,岳母刺字、岳飞枪挑小梁王、八大锤大闹朱仙镇、杨再兴命丧小商桥等等,从小耳熟能详。及至读了《说岳全传》,岳飞的形象逐渐伟岸起来,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每诵之常能激起我一种悲壮的情感,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节铭刻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尚武精神和家国情怀。
与我同感的绝对是个庞大的群体,无论是身居乡村的庶民百姓,还是叱咤风云的伟人,对岳飞的敬仰是共同的。近千年来,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代名词,其形象已被固化、神化,如神衹般被人们顶礼膜拜 。据《四库全书》载,在全国各地,有66座岳王庙,其中以河南汤阴、朱仙镇、广东新会和杭州岳飞庙最为知名,被称为全国四大岳庙。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供奉岳飞的庙堂寺院不胜枚举。岳庙的建筑风格也别具特色,在每座岳庙山门石阶下,都跪着4具铁铸像,谋害岳飞的奸佞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蓬头垢面,袒胸露脐,双手反剪,活脱脱千古罪人的丑态。跪像前放着鞭子,人们在敬拜岳飞的同时,都要对铁像予以鞭打。岳飞与秦桧,忠奸对立,正邪分明,人们在膜拜与鞭打间,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本性得以释放,岳飞的气节、精神和英名得以传播,中华民族的血性和家国情怀在浸润中得到滋养。

毛泽东也是岳飞的“粉丝”。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视察河南回京途中,在火车上提出路过汤阴时去岳飞庙看看。当时汤阴火车站离岳飞庙有5华里,一条坑坑洼洼的路,只有一辆公用马车。无奈,主席从专列上走下车来,掐灭手里的烟头,整理一下衣服,在站台上的“岳忠武王故里碑”前留下一张照片,向当地领导询问了岳庙的情况,指示要好好保护岳庙。1954年春天,在杭州刘庄办公室里,毛主席若有所思地问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快到清明节了,是吗?”王芳赶紧回答:“主席,后天就是清明节了。”毛泽东说:“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于是,当天下午,在岳王坟前的花圈丛中,增添了一枚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1975年8月,毛泽东要做白内障切除手术,上手术台前,他叫工作人员放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曲子,老人家伴着激昂的旋律接受了手术。
岳飞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他为国家、为民族利益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凛然正气,是崇高的、伟大的。岳飞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英雄永在,精神永恒,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英雄辈出,生生不息。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