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 融 故 乡
文/张文雄
(一)
我的家乡在两县的交界处,距县城一百二十余里,是个偏僻的深丘之地。但它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穿过腹地,沿河风景点比比皆是。龙桥风景美如仙境。擦耳岩的煤远近闻名,还是天然的避暑圣地。邻县的金盘池深不可测,据传当地村民用几十根绳索相连,终端系一大石头,逐渐往下沉,绳索放完了也探不到底。据说与海相通,并有很多神话传说。离金盘池不远的老龙洞,是一个天然的大融洞,同样神祕诱人。我们曾带学生到此春游,并组织了十位身强力壮的高中男生探险。十人用拔河绳等距腰部相连,并编号呼应。他们手持电筒或火把,走完几百米干洞便是刺骨的水洞。他们淌水不过五十多米,前面的同学踩不到底,迅速下沉。探险队火速拉绳收队,没探测到底。此洞十分神祕,吸引了不少游客。如果你就在家乡搞近郊游,方圆不出二十里,你能开开心心游两天,包你兴致甚浓,美不胜收。家乡是个天然的大公园。家乡,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菸叶和青麻。是名符其实的米粮川。更重要的,这里的人勤劳,憨厚,诚恳,十分好客。解放前出了不少名人、文人。解放后,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年年高考中榜者从未间断,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有的年份还比邻近的大乡多。故有的领导贊誉说:别看这个偏僻小乡,它人杰地灵,是个书乡之地。难怪古时取名“神合”,神仙汇聚的地方,自然魅力无穷。家乡是生我养我的热士,是我心灵的圣地,我十分热爱她。

(二)
解放前,我家很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父亲当挑夫(从当地挑货到垫江、重庆码头的运力工称挑夫)的汗水钱吊着全家四口人的命。四九年托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福,我们翻身得解放,不仅分了田地,还分了房屋。从此,我们的生命获得了新生,沐浴着阳光雨露,挺胸抬头过日子了。
为了奔前程,也为了感恩,我从小读书就勤奋。一九五七年我顺利地考入了县办中学的初中部。一九六〇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师范学校,成了全村第一个中专生。我一家子兴高彩烈,乡亲们也为我祝贺。有的送钢笔,送日记本,有的送毛巾,送面盆。而且千叮嘱万叮嘱,要我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将来为乡亲们多办点事!
(三)
一九六三年我师范毕业,被选拔分配到县城一所重点小学,一干就是八年。一九七O年又被提拔为正编中学教师,分配到县办三中任教,且是建立新三中筹建领导小组的成员。要在一所民办小学的校址建立一所县办中学,一切从零开始,任务之重,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领导和教职员工甘当垦荒牛,以彻底的无私奉献和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苦干实干拼命干,通过一年的英勇奋战,一所县办中学已初具规模,只待逐步完善。看着可喜的劳动成果,虽苦也觉甜。
这年寒假我回了趟老家,并受邀参观了家乡的母校。不看不知道,看了令人心寒。七十年代初的家乡学校,教室还是解放初期修的旧木楼,无玻窗,无水电,十分陈旧。教师办公室和寝室还是旧社会寺庙的房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生源少而差。每年初中升普高仅为个位数,有的年份仅有备取生。校乡领导心里着急而又无奈,广大父老亲热切期昐校貌的改变。
我参观完家乡母校回家,心情十分沉重,食不香,寝不安。要振兴家乡必先振兴教育。学校不振兴,人才从何而来?谁愿来偏僻的乡村学校?家乡人就不主动还靠外来力量?是的,县城条件优越,且我正处发展提升的好机遇。但个人的前途比起家乡的前景算得了什么?城市人才济济,少我一人又何妨?是家乡这块热士养育了我,我应为他的发展尽份力量,也是我感恩父老乡亲的关键时光。我要把自已的青春热血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对,我必须“杀回老家闹革命”!主意己定,我便不断地向上级递申请,一连呈送五次,愿望终于实现了,于一九七二年二月调回了家乡学校工作,开始了我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战斗征程。

(四)
我一回到家乡,乡校领导和同事们热情接待,乡亲们张张笑脸相迎,句句问候如春,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浓浓的乡情。当时,我真的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大干一场,决不负众望。∵
但事不如愿,我仅在学校教学半个学期,乡政府一个电话就将我借用到乡政府(那个年代常刮一平二调风),任什么“业余教育专职干部”,任务是在每个生产队各办一所政治夜校,在乡上办一所五七农民大学。这非我所愿,但我心想让父老乡亲们学政治、学农业技术也是好事,能提高其素质,做个新型农民,也有利于建设新农村。于是我服从了党的安排。但任务是艰巨的,必须花大力气。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乡干群通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七十二个生产队队队建立了一所政治夜校,做到了教室、桌凳、教师和教学课时四落实。随后,筹建“五七农民大学”。新修了一座校舍,做了五十套双人桌凳,还修了办公室、寝室和厨房。聘请了政治课和文化课教师,落实了近一百名学员,并坚持每天上半天课。通过全县检查评比,该乡是第一个新修校舍办五七农大的乡镇,该项工作列全县先进行列,受到上级表彰。后又调我去水库指挥部,负责政宣工作,并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把水庫建设工地的政治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从调回家乡后,我就成了乡政府的编外文书。写新闻、通讯,写经验总结,工作报告,从未间断。夜以继日是常态,有时甚至是通霄达旦。那时三十出头,精力旺盛,不觉累也不觉苦。真正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为建设家乡心甘情愿把热血洒。

(五)
后来,我又回到了学校,回归了我的本职工作。一九七七年我接手一个初中班,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学校领导对这个班寄予厚望,希望升中专和升重点高中零的突破。任务是光荣的,但也是艰巨的。首先,学生底子薄,优生极少。其次,教师不配套,数理化老师一个是民办教师,一个是初中文化的代课教师。另外,环境差,教室没水电,没有理化实验器材,更没有学生住宿。但师生信心十足,决心迎着困难走,踩着困难行,用意志和毅力创佳绩!我们几位老师坚持住校,互帮互学,加强教学研究。早晚自习一律当正课对待,寒暑假自觉免费补课。自编优秀作文选和复习提纲。没有职员,教师自刻腊纸,自已油印,没日没夜地苦干。教师的热情和干劲,给学生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全班同学求学欲望为之高涨。同学们都纷纷下决心立志成才,学习十分勤奋。没住宿,就在街道和周边农户家投亲靠友。没有电灯,就自备煤油灯或腊烛。自带粮食和蔬菜交食堂炊事员代煮。但不管环境如何艰苦,他们的学习热情一浪髙过一浪。上课认真听讲,三歺饭后教室满座,做作业或探讨问题。天刚亮,就能听见同学们在学校后面的斜坡上迎着初升的太阳琅琅的读书声。为保证同学的睡眠,下了晚自习,我们老师都要到往宿点巡回督促睡觉。可同学们一听老师声音便吹灯,老师一走又挑灯夜战。勤学好问是他们的特点。休息时教室里三五成群交头接耳探讨问题司空见惯。老师下课刚进办公室,问题的学生来了;老师端着碗正吃饭,问题的学生来了……同学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勤奋的学习劲头令老师感动,又激发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师们主动为学生查漏补缺,主动为学生出练习套题。办公室深夜常见老师为学生解惑答疑。饿了还点着煤油炉为学生煮面充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中考,该班一鸣惊人:三人考取中师,四人升入重点高中,二十七人升入普高,全班升学率达百分之七十。按乡中学排名我校获全区第一名、全县前十名。喜讯传来,全乡干群欢呼雀跃,无不震奋。乡党委隆重表彰了学校今年放了颗“卫星“,并为教师颁发了奖状。(那个年代没有“奖金、补贴"这些词,除了正工资没有任何物质奖励)我们听着表扬,捧着奖状,心里乐滋滋的。都认为为家乡而付出,挺值!
当你为民众有所付出,有所奉献,民众是不会忘记你的。当年家长因孩子能升学,有成才的机会,对老师是千谢万谢。一位家长因孩子升了师范,感动得自己亲自主厨,办了一桌好菜,端出自酿的小酒,全家人深情地感恩几位老师。家长敬酒激动得热泪盈眶,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还有一位家长,妻子快坐月,自已酿了一罈醪糟,非要请老师去喝开罈醪糟宴。足见家长感情之真挚!

(六)
转瞬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初中生都年近六旬。他们或是部门领导,或是单位的顶梁柱。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奉献。他们虽年近六旬,还没忘老师的培育之恩,还寻找机会慰问老师,关心老师的晚年生活。他们深情说:老师,你们是无私奉献的楷模,我们一定以你们为榜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尊师之情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老了,又定居城市。但乡愁是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情结。时时思念家乡,总想看看家乡的美景,总想听听家乡的好消息,总想见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乡愁是赏不尽的美景,乡愁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乡愁更是一首永远动听的歌。我唱着这支乡恋曲变得年轻,年轻……

【作者简介】
张文雄,四川大竹人,1942年2月生,退休中学语文教师。自幼酷爱写作和书法艺术。现为大竹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词赋社会员。数十首诗词和书法作品被报刋选登。多次参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