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论经商》作者:卓文君 都市头条--西银/北京/上海头条!

《论经商》
作者:卓文君
一个倒下,三个"崛起"。
近几年,西藏边陲县城飞速发展,一幢幢房子快速建起,沿街店面鳞次栉比。
前几日逛的一个大型商场,地理位置算作黄金,经营者也是经验丰富,叱咤江湖的老前辈,却也因为县城总人口过少,房租高,收支不平衡,而惨淡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沿街店面都在向两边扩展,以此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无可厚非,门面越大,规模越大,市场竞争力越强,也更能抓住市场的其中一份额。在一条走路仅十几分钟的街道,稍有一点规模的超市,彼此挨着,更有正在上货新开的两家。这些店大多是夫妻店,或者是家族式管理。
以门面一百平方为例,门面转让装修,前期铺货等等,没个几十万,还真的不好拿下,门槛说低也不低。这个时候的人性清晰可鉴。看到别人生意好,能赚到钱,就想复制别人的成功,也想进去分一杯羹,于是恶性竞争就来了。
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左不过就那几个总类:酒水,副食,日用百货。进货渠道,由于受交通的限制,货源基本出自同一个批发市场,甚至好几个店子共用一个批发商。所以,整个县城超市的商品差别不大。
如果把县城零售市场比作一块大蛋糕,原有那几家,根据自己份额能得到相应的蛋糕。随着家数的增多,大家得到的蛋糕分量已屈指可数。
况食品之类的商品,保质期是极短的。比如:火腿肠,保质期是六个月,流转到店里,可能还有五个月,原来一个月能卖完,现在由于店面过多,物质过剩,商品流通缓慢,需要五个月才能卖完,那就是快要过期的节奏。如此类推,大家的状况基本相致。
还有就是商品的“李鬼”和“李逵”。
以洗发水“海飞丝″为例。这是大家日常所用的品牌,商场零售店必备。假的,高仿的,进货只需几元,不是专业人员,很难辨别真伪。卖个15,20,老百姓会感觉这个店铺物价便宜。同样的真品,进货价格高于假的零售价。打价格战明显吃亏。这里的零售业面对的是同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几乎同一层次的消费水平。何况这里的老百姓收入不高,消费水平自然也不会高。现在的店铺,几年便会易主,好多人追求的是短期利益。所以,整个大的市场,假货充斥真货,劣币驱逐良币。
这种生意没有技术含量,做起来相对容易。找一地段好点的门面,铺排商品,货物齐全,辛勤劳动赚取差价,店铺即可运行。
但容易是相对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家都觉得容易,都一窝蜂的砸资金挤入这个行业,市场自由竞争,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但对于商品经营者呢?竞争大,商品流通缓慢,真假充斥市场,一个不小心就会出局。
商场就是无硝烟的战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优胜劣汰,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人性的地方。

论机场早餐
文:卓文君
机场一般落坐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这次乘机时间过早,顶着星星赶路,早餐,也就在机场内解决。
原来的老样式:一杯二百毫升左右的牛奶和两个鸡蛋。口感都差不多,但价格差别显具。
在普通超市,同量的奶和鸡蛋,原始价格约五元。
在一般的饭店,简单加热和煮熟,价格约十五元。
在带点星的酒店,用精美的餐具盛装,倒是视觉上的一种享受。味道,还是那个味。价格,自然也是原始价格的n倍。
在机场,消费水平和星级酒店相像。
物品都一样,该怎么确定商的真实价格呢?
同一种商品,所摆放的位置不同,价格迵然而异。
物品价值的大小高低,除自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外,取决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
不必非议商品的贱贵,它的价值,也是由你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编辑:上善若水開甯
日期:2022年元月7日

作者简历:卓文君,43岁,2000年从故地山东远赴西藏拉萨,后因生活变故,定居西藏林芝墨脱县。职业,经商。墨脱县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地方,这里是原始森林腹地,景色优美,世外桃源,是徒步和旅游的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