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同事老沈
作者:陶鸿江
诵读:南屏晩钟

老沈,是我的同事,在教育战线上我们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了30多年。我退休了,之所以还想着他,倒不是因为他曾是校长,而是他的为人让我敬仰。
在我的印象中,他为人谦和,说话慢条斯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他比我小6岁,见我总是笑呵呵地叫一声:“仁兄”或“老陶”。因为他做事沉稳,善于思考,待人真诚,儒雅成熟,我和其他老同事一样,都习惯地叫他“老沈”!他当了校长后,我们仍然叫他“老沈”,这称呼一叫就是30多年。多么亲切、多么干净、多么淳朴、多么温暖的称呼啊!
他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我是一个普通教师,一直与他住在同一个小院里,开始我还有点尴尬,时间长了,我们走得近了,反而变得亲热了。晚自习后,校园恢复了寂静,他只要有空总喜欢到我宿舍串串门,聊聊天,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生活。交谈中,我了解了他的学识是如此渊博,胸怀是如此豁达,格局是如此广大。我也在平时的接触中了解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他生活非常简朴节俭,一套蓝色西装是他的春秋服,两件T恤衫是他一洗一换的夏天上装,一件被磨得发白的棕色皮茄克是他冬天的上装,一双黑色皮鞋是他一年四季的鞋。有时我悄悄问他:“干嘛这么俭朴呀?”他笑眯眯地说:“都已经穿上西装、皮装、皮鞋了,还算俭朴吗?”说得我无言以对。他平时花钱特别“小气”,不仅对自己“抠门”,对老师们也很“规矩”,老师们有时加班工作,他也从不随意超支补助或其他消费。有些老师开玩笑地说,我们校长姓“省”,如果姓“霍”就好了。他总是说:“选择当教师,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奉献!”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做校长,他一直以校为家,节假日都很少回老家。当了校长后,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校园内亮得最早、熄得最迟的一个。工作上他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他先做到。从不乱花学校一分钱。北片校长会议,他一般都是骑自行车去。教学上他更是教师的榜样。他任教初中物理,备课笔记工整得就像印制品,厚厚的习题集、错题集用异色笔标注的符号、图案和标记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他被聘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高邮市首批名校长后,工作更忙了,但他还是积极传帮带,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同行前列,深得师生好评。他常说:“做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做一个好教师,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好人。”做校长18年,他总是迎难而上,但见到荣誉就让!他这样一个工作出色的人却很少与“先进”的荣誉沾边!

他是一个工作务实的人。他的教学特点是:“细致”、“踏实”、“互动”、“多磨”,这也成了同行们学习的目标。在他的倡导下,文、理两大学科教研组都制定了新型课型,同时还大力鼓励创新。他对所有教师的工作责任压得都很实,教育教学的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他很注重教师的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后反思环节的落实,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教学上他一直倡导“师徒结对”,常“沉”在课堂,了解教情和学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鼓励他们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在职教师58人中,先后考取脱产研究生的就有3人,在职研究生毕业的有9人。他也十分注重“教学能手”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大赛和听课、评课、赛课活动,全力打造“名师效应”。对个别工作懈怠、教学失着的老师,他都是促膝谈心,帮助找原因、想对策,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训导!千方百计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他是一个富有思想的人。老沈同志不仅工作实在,而且善于思考。当了校长后,他广开言路,深入调研,不仅传承了老校长留下的好传统、好品质、好思想,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切合周中实际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措施。“办好一方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孩子”的办学思想一直是周山初中不朽的办学之魂;“让教师富有品位和诗意、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满怀希望和感激、让社会充分肯定和赞誉”的办学理念一直是周山初中不倒的旗帜;“教师品位高,学生品学优,学校品牌响”的办学目标一直是周山初中前行的方向;“以精神引领质量,激发师生的内驱力;以制度管理质量,提升竞争的核心力;以科研促进质量,提高课堂的生命力;以评价优化质量,提高学校的发展力”的办学措施一直是周山初中的办学标准。一踏进周中大门,两侧戗牌引人注目:“老师们请记住:你们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同学们请记住:你们本身就是一座金矿!”这是师生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就这样,一所农村初中居然育出了中考状元、清华学子、高考文科状元,写下了周山初中教育的神话!

是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老沈同志为周山初中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难怪当地百姓都夸他是“周山初中教育的功臣!”
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老沈常说:“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不配当老师!”从我与他的相处中,我也感受到了他的爱心无处不在。在家里,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亲,有"模范丈夫"的美称。在学校关爱、资助特困生是他每年的义举,每学期开学,他都先模实贫困学生的状况,按规矩开好减免单,有时还自助特困生。吴堡村特困学生蒋霞,因母亲车祸,考上高中无钱上。老沈个人资助2000元,解决了该生的燃眉之急!他除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和生活外,对老年教师和生病教师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16年前,我妻子患病住院手术,当时,我正在担任初三班主任,任教语文,毕业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我急得团团转。老沈知道后一边安慰我安心替妻子看病,一边帮我找代课老师。一周后,我带着尚未痊愈的妻子住到学校宿舍,一间宿舍里放了燃气灶,他知道后立即为我安排了一间厨房。当时学校房子紧张,我说不要,他硬是帮我将燃气灶搬进了新的厨房,并且对我说:“燃气灶放在宿舍里不卫生,也不安全。”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以后几年,我一直教初三毕业班,因压力太大,加之劳累,突患眩晕症,病倒在学校宿舍,当时正值初三复习迎考的冲刺阶段,我想坚持,他坚决不同意,立即安排车辆送我回家治疗休养。我在家期间,他每个周末都骑着自行车来看望我,一趟要骑6里多路,且全是坎坷不平的乡村土路,每次到我家,他都是满头大汗。一句句温暖的慰藉就像一股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百感交集。病情稍微好些,我就来学校上课了,他十分感激。他组织全班学生起立向我行礼,安排学生帮我拿书、帮我搬板凳让我坐着上课、帮我擦黑板、扶我下楼梯,还安排一名同事负责我的一日三餐……点点滴滴的关怀,让我刻骨铭心。
一一这就是我的同事老沈,30多年情同手足,30多年良师益友。共同的理想让我们相识、相处在校园这片芳草地上,他也是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洒下了耕耘的心血。2015年6月,他因工作需要调离了周山,临别前,他面对全体教职工发表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感言:“我深爱这个校园,因为在家乡做老师,在母校做校长,倍感责任重大;我深爱亲爱的老师们,正是因为大家的辛勤付出,才使周山初中的教育更加辉煌!……”
是的,他感恩这片热土,烈士的亲人传递了他爱的力量,他每年清明节和11月24日(周山烈士牺牲日)他一个人手捧鲜花到高邮烈士陵园祭拜先烈;他感恩这个校园,这里留下了他的青春和才智!作为同事,我们也感谢他,感谢他将忠诚留在了这片沃土上,更感谢他将挚爱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