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韬武略
李翔梧爱好文艺,也敬慕鲁迅先生。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常到鲁迅那里请教探讨文艺方面的问题。
1930年4月,李翔梧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中共安庆中心县委所属各县的联席会议,并写了《翔梧关于各县联席会议情况给中央的报告》。
1930年末,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生擒了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张辉瓒的家属积极活动,要求把张赎回。国民党上层人士和上海中共中央初步议定,以苏区急需的药品和军火作为交换条件。中共中央决定,由涂作潮和李翔梧分别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去处理此事。次年2月,李翔梧、涂作潮乘飞机到江西南昌。李翔梧在当天的报纸上看到,有人在赣州发现张辉瓒的人头。李翔梧知道情况有变,和涂作潮离开南昌,安全返回上海。
1931年3月,李翔梧受中共中央派遣,经香港到中央苏区了解有关“富田事变”的情况和在韶关、南雄组建的交通站情况。他向中央军委和党中央写了报告,反映了“富田事变”在赣南的影响和关于建交通站的建议。李翔梧的报告,成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在中共赣南特委召开的第三次特委扩大会议上,李翔梧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指示。在他的指导下,此次会议决定将中共赣南特委改组为中共赣西南特区委西河分委。此后,西河地区革命斗争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成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翔梧1929年从苏联回国后,一直在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张俊峰说,“他办事果断,不畏艰险,充分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比翼双飞
1931年6月,李翔梧随同西河苏区出席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起,向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报到。随后,他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工作。同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他参与了改编工作,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李翔梧和部队官兵相处得很好,他对指战员进行政治教育,使部队的军政素质迅速提高。
1931年夏,组织决定让刘志敏到中央苏区工作。刘志敏在洛宁停留期间,坚持进行革命宣传。在她的启发下,李翔梧的弟弟李翔云、侄子李正儒走上革命道路。她还和邻村地方势力李元周接触,向他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后来,李元周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一直没有与共产党为敌,最终战死在了抗日战场上。
刘志敏到中央苏区后,先在中共宁都中心县委工作。1933年1月,中共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刘志敏任县委常委、妇女部部长。她深入群众,发动妇女参加斗争,支援红军,为粉碎敌军第四次“围剿”作出了贡献。1933年5月,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她被调到中共闽赣省委机关工作,任省委常委、妇女部部长。第五次反“围剿”中,她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红军。
1933年秋,中央根据地新组建红军第7军团,李翔梧被任命为军团第二十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他被调回红军总政治部工作,任总政治部破坏部(敌工部)部长。其间,他还兼任红军大学教员。
“他讲课生动,深受学员欢迎。”张治斌说,“他以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夫妻俩为了革命事业比翼双飞。”
战斗檄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李翔梧奉命留在苏区,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当时,苏区斗争非常艰苦,战士情绪低沉。”张治斌说,“李翔梧经常带着留下来的工农剧社的同志,到部队教战士们唱革命歌曲,鼓舞士气。”
1934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先后占领了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四个县城。如何巩固部队、坚持斗争,成为苏区面临的新问题。12月28日,李翔梧起草重要文件《巩固我们的部队》,向部队讲明形势,分析粉碎敌人“清剿”的有利条件,并明确提出粉碎“清剿”的战略战术。这份文件由中央军区政治部印发到各独立师和地方游击队,对巩固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起了很大作用。
在敌军重兵“围剿”下,有的人对革命产生了动摇。原中央政府办事处秘书长谢然之叛变投敌后,李翔梧奋笔疾书,连夜写下檄文《给叛徒们以无情的打击》,痛斥叛徒的无耻行径,号召大家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
1935年2月,中共中央发电报给留在江西的中央分局,指示在中央根据地及其周围进行游击战争。中央分局决定分九路突围。突围前,红七十团和中央军区直属机关进行了整编,李翔梧被编入第四游击大队。组织上打算,待站稳脚跟后,成立赣南区军政委员会,由李翔梧任书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英雄喋血
1935年3月9日晚,突围的部队安全渡过安远河,到达天门嶂。天门嶂海拔不算高,但林茂草长,人迹罕至,时常有野兽出没,国民党军队在此布下重兵封锁。突围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阻截,全被打散,但仍以小股为单位,依托地形顽强地抗击敌人。激战中,很多同志英勇牺牲。
由于敌众我寡,李翔梧所在的第四游击大队大多阵亡,幸存的少数人也被打散了,只剩下李翔梧、通讯员唐继章等7个人在一起。他们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在深山老林里辗转隐蔽了几天,饿了找草根充饥,渴了以溪水润喉。李翔梧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大家。唐继章回忆说:“有一次李部长开玩笑说,就算是祝太公的盘陀路,我们红军战士也要冲出去。”
几天后,李翔梧等人发现了一间土屋。他们分析认为,这个地方较为安全,便进土屋休息。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们惊醒。唐继章伸头一看,三四百名反动地方武装已把土屋围住。李翔梧等人毫不畏惧,决定夺路突围。战斗打响后,李翔梧冲在前面。突围中,又有两名战士牺牲,李翔梧也受了伤。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李翔梧断然推开了想要掩护自己的战友,说:“同志们!为了苏维埃,你们勇敢地前进吧,从燃烧的地方踏过去,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说完,他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由于李翔梧牵制了敌人的火力,战友们安全突围。李翔梧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永远的丰碑
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形势逐渐恶化,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进行整编,刘志敏调任省委秘书兼裁判部审判主任。1934年年底,闽赣省工作团和闽赣省军区武装转入游击战争,部队在棠地(今属宁化县水茜乡)遭敌五十五师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刘志敏不幸被俘。
刘志敏被俘后,坐牢时间达半年之久。在监狱中,她一刻也没有放弃斗争,经常鼓励一起被捕的张仕英及其他战友:“不管敌人耍什么花招、动什么酷刑,我们都要顶得住。敌人是一时得逞,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战友们都很坚强。漳州绥靖公署监狱对她进行人身折磨,每顿饭只让她吃一碗稀粥,牢房潮湿肮脏。经过大家多次抗议和绝食斗争,生活条件稍微有了改善。
刘志敏对战友的关心无微不至。天气变冷,她看到张仕英穿得单薄,就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披在张仕英身上。她还把藏在鞋底的5块现洋取出来,托一名河南籍看守(经刘志敏教育后同情革命)买一些用品,分给狱中的女同志。敌人多次审讯刘志敏,她一概拒不回答,或答复“不知道”。敌人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但她丝毫没有动摇意志。敌人始终未能从刘志敏口中得到一点信息。
1935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得知了刘志敏的真实身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从容、镇定地整理头发和衣服,告别战友,昂首走出牢房,在漳州城西门外英勇就义,年仅27岁。
1985年10月,在李翔梧夫妻牺牲50周年之际,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洛宁县召开纪念大会,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宋任穷等题词。洛宁县委、县政府为他们建立纪念亭、纪念碑,还把李翔梧的出生地的中高村小学命名为“翔梧小学”。各有关党史、军史和地方志等部门为他们立了传记。2005年,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播出了李翔梧夫妻的英雄事迹。2009年,李翔梧夫妻入选“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翔梧的孙子、河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主任李智民说:“血染杜鹃红,江河同悲泣。李翔梧、刘志敏夫妇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没能看到北上抗日的红军会师陕北的动人场面,没能分享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胜利喜悦,更没来得及细细体味孝敬父母、夫妻白头、儿孙绕膝的家庭亲情。然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大爱的真谛,鼓舞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来源:河南法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