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就是不忙,类似于无聊;余事,即闲事,可有可无之事;人闲生余事,大概相当于无事生非、庸人自扰或打扰他人,甚或引发内讧、群掐乃至更严重的后果。
天下本无事,“闲”人自扰之。如果只是像祥林嫂那样神经兮兮地喃喃自语,不断重复“我真傻,我不知道春天有狼”也倒罢了,怕就怕闲过了头,弄出些是非。

探究一下人闲生余事的原因,我以为不外乎以下三点。
个人品德缺失,做人偏假。
没有灵感可以不炫耀,没有成果可以不嘚瑟,没有原创可以不装逼,可偏偏有些好事者,艺术形象凭抄袭,学术成果凭剽窃,知识产权凭造假,非要弄到对簿公堂以致于身败名裂。这样的状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一定还会有。这些闲人利欲熏心,被名和利蒙蔽双眼的时候,已经突破了做人求真的品德准线。
职业道德缺失,做事偏恶。
原本平常不过的小事,却由于某协大咖的参与引发激烈“口水战”。“而有些人,同样也是女人,却让人想要诟病了呢”,所说的正是数日前引发舆论热议的“因无卫生巾而向防疫人员哭诉”的西安女子。本来嘛,以其职业道德考量,不该讲出如此不走心、不入眼,不接地气的话,为什么偏偏这样说?我想多多少少是有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缺乏换位思考,丧失了做事求善的道德底线。
社会公德缺失,处世偏丑。
有丑得表里如一者,看着像坏人,果然是坏人;也有丑得阳奉阴违者,人前道貌岸然,背后一肚子坏水;最可怕的是那些一直扮演着好人角色的坏人,完全颠覆“三观”。他们台上反腐倡廉,台下卖官鬻爵;白天西装革履,夜晚不堪入目;人前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归根结底是超越了处世求美的公德红线。
不管是突破品德准线、丧失道德底线还是超越公德红线,归根结底都是太闲惹的祸。“人闲生余事”在这些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轻者引发内讧、内耗、内卷、内伤,不利于团结稳定;重者导致损人、害己、祸国、殃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敏锐观察力和清醒判断力,择真而交、择善而从、择美而处,对那些有可能生“余”事的“闲”人戒而远之,以免沾染他们的“闲”气,闲到无聊、闲到有错,一“闲”闲出千古恨。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朋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