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话剧《原野》与我的笔名“原野”(随笔)
张耀堂
原野一词,在《在线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①平原旷野:无边的原野|绿色的原野|陈兵原野。②话剧剧本。曹禺作于1936年。恶霸焦阎王活埋仇虎之父,强卖仇虎之妹为娼,并将仇虎投入大牢,逼仇虎的恋人金子给儿子焦大星为妻。十年后仇虎越狱回乡复仇,而焦阎王已死。仇虎与金子相见,旧情复燃。双目失明的焦母深知仇虎来意,暗中密报侦缉队。半夜,焦母欲打死仇虎却误杀了孙子。仇虎在“父债子还”观念支配下,杀死了儿时好友焦大星,然后携金子出逃,在侦缉队追捕下,不屈自杀。
我非常喜欢“原野”二字,现今,无论是我的笔名还是网名,抑或是我创建的文学社,名子都喜欢拿“原野”作称谓。这是我遨游网络十多年来从一系列名词中遴选出来的一个词,它博大精深,海阔天空,足以体现一个人的追求与胸怀,今后也许再也不会变更了。
话剧《原野》,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原野》,这部创作于1936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等。这部作品已经和现实主义有了区别。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蕴涵着阔大渊深的人物情感并展现出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地层地发掘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原野》可以说是曹禺先生写得最深也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好戏。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其经典本色。舞台的意象同样丰富多彩:浩淼的原野,铺满黄金的理想仙境,黑暗迷茫的森林,通向远方的铁轨,梦魇一般挥之不去的鬼魂,表现了曹禺先生心灵深处更多有待体味、有待阐释的复杂思想。
《原野》话剧的演出,获得了大多数观众的好评,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郑榕看完新版《原野》,也以“荒野人性”,“激动不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表示在话剧舞台流行影视表演的今天,《原野》的表演却像一首交响诗。尤其是对中央话剧院濮存昕院长的评价,“他放得很开,非常好!”郑榕如是说。总之《原野》带给我们的思索很多很多。
【原野文学社】期望《木青文学》能开一个思索的好头,一改现在情感冲动与直白文风,扫除那些随意编造出来的、俗不可耐的、打着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旗号的文化垃圾。回归到人性美、语言美、故事情节美的人文环境中来。但愿原野上的轻风能吹进您的胸膛,化作无限情怀,撞开您的心扉之门,催化您的灵魂,造福苍生,吐故纳新,轻装前进!
(原野文学社主人)

经典老电影《原野》剧照:荒凉的原野上,从一列囚车上跳下了回乡复仇的仇虎(杨在葆饰)。仇虎没有想到他的仇人焦阎王已经死了,未婚妻花金子(刘晓庆饰)现已是仇人的儿媳妇,仇虎爱恨交加,便对花金子进行试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