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出获嘉
作者/孟庆国

作者和几位文化学者在同盟山考察。从左至右:孟庆国、范文章、刘锡元、崔战杰
在我国文学史上,《封神演义》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在神话志怪通俗小说中,其地位仅次于《西游记》。而封神文化的源头和《封神演义》的故乡,就在河南省获嘉县。
商朝末年(前1046年),纣王昏庸无道,天下民怨沸腾。周武王姬发秉承父王遗志,聚西南各族“八百诸侯”之兵,从镐京出发一路东进,进抵甯邑,也就是今天的获嘉,在此勒兵修武,整军备战。
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清晨,武王率众诸侯在获嘉同盟山歃血盟誓,进行战前动员,彪炳史册的牧野大战就此爆发。牧誓华,姜子牙率三千虎贲军为先锋,首先向商军冲去,武王随后带主力跟进冲杀。纣王军士虽多,但打前锋的多是从东夷掳掠来的奴隶和战俘、囚徒,见周军异常勇猛,纷纷倒戈。纣王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之上。
牧野大战虽然只打了一天,但天下就此易主,周王朝800年煌煌基业就此奠基。
牧野大战后,为安定民心,稳定时局,特别是收服刚刚战败亡国的殷商旧部,周武王与姜太公决定,对生者划分疆域、封侯立国;对在战斗中殒命的周、商重臣名将,采取“封神”的办法给予褒奖安慰。
于是,姜太公于同盟山上修筑“封神台”,手挚“打神鞭”,开始他的了“封神大典”。对七十二位死难的重臣名将逐一安位封神,垒冢祭祀。获嘉土地上,自此堆起了七十二座坟茔,土葬了七十二位神灵。今天人们熟悉的主管三山五岳和人间生死的东岳大帝、“阎王爷”黄飞虎、主管国土资源的“土地爷”土行孙、“土地奶奶”邓禅玉、主管人间财宝聚散的“财神爷”赵公明、主管统兵作战与民间习武传艺的“战神”杨戬、“元武将军”哪吒、主管五岳之外大小山脉的“山神”黄天化,以及主管护卫寺院山门和民间教化的“哼、哈二将”郑俭、陈奇、主管延年益寿的“老寿星”,专司牵合男女婚姻的“月下老人”、主管厨房的“灶王爷”、主管饲驭马匹的“马王爷”等诸神,都是在获嘉受封的。
姜子牙封神,开启了华夏以人封神的先河,源远流长的神文化最终汇入了博大精深的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代代相传,演绎至今,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隆庆年间,应天府(今南京)出了个叫许仲琳的读书人。他博览群书,工于书画,悟性极强。但因20岁那年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评击科举考试弊端和官府腐败的文章,引起了官场震动,考官圈内达成默契,暗定他“永不录用”。以至此后多次乡试,都未取得前程,直到不感之年,还是“童生”一个,郁郁不得其志。由于官场失意,许仲琳抛弃儒服,作了方外游客。他曾多次碰到高人异土,学了不少三教文化和神道秘诀。
许仲琳有一个姨父叫徐宗邵,祖籍丹徒(镇江),其先祖徐老二洪武年间充军,战后军屯落户于获嘉县西南,起村名徐二营(今徐营镇)。这一年,许仲琳的姨父、姨母从南方来客口中得知了外甥的窘境,遂写信让许仲琳来河南看看,换一换环境。许仲琳当下收拾行装,不远千里来获嘉投亲,想让姨父为自己谋一吃饭差使。
许仲琳有个小表弟叫徐培植,虽年少却聪慧敏捷,学一悟十,勤奋向上。许仲琳觉得表弟是个人才,便把自己的满腹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他。
许仲琳在姨母家住了将近一年,听人们讲了很多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勾起他极大兴趣,就细心收集整理。时任获嘉知县张谕来徐二营巡查民情时,里正让许仲琳作陪。张知县慧眼识珠,谈吐间爱上了许仲琳的才华,惺惺相惜,当即引为知己,带回县衙作幕僚,并结为金兰之好。闲暇时二人研经说史,谈书论画。
万历十五年三月十五未时,获嘉发生大地震,同盟山上的武王庙拜殿倾塌,张知县委派许仲琳负责修葺。于是,许仲琳设棚于庙,昼夜不离工地。庙中长老略识文墨,交谈中谈了不少同盟牧誓、牧野大战和姜子牙祭冢封神的传说故事。许仲琳身临其境,文思涌动,灵感大发,夜不成寐时一声长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翌日,他把著述的设想告知张谕。张知县尚义崇文,当然大力支持,遂拨快马一匹、银两若干交付许仲琳,让他调查采风,搜集素材,又让同盟山长老在武王庙内拨静室一间,供许仲琳著述歇憩。有官府支持,许仲琳如魚得水,不辞劳苦,不但对获嘉的七十二冢仔细调研,冢冢探寻细根末节,还以同盟山为基点向周边辐射,西至孟津口,东到朝歌城,北上太行山,南下黄河岸,凡与武王伐纣有关的故事、传说他都一一考究录记。他还东行牧野,实地凭吊古战场,虚拟战车辚辚、戈戟铿锵的惨烈;他多次步行至县南,只身拜祭文王陵,幻思诸侯八百举誓同盟的壮阔。此时此刻,在牧野及周边收集到的各种光怪离陆、形形色色的传说及故事残片,开始在许仲琳心中发酵。他决定利用他所掌握的神道秘诀,将这些故事穿合起来, 用超凡脱俗的虚设构思,来完成他的《封神》大作。
思路即定,才如泉涌。哪吒、杨戬、雷震子;纣王、恶来、狐狸精......个个或威猛高大, 或丑陋猥琐的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活起来了。许仲琳如有神助,下笔行云流水,得心应手,一部《封神演义》初稿不多久就杀青了。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许仲琳铺稿润色的时候,获嘉连续三年发生早涝灾害。据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载:“万历十五年,大旱.....七月,沁水大决,陆地行舟。十六年,春旱,大饥,疫死者枕籍,民相食。十七年,蝗,草木皆枯。”连年大灾,伤民无数,知县张谕因赈灾不力,被上峰斥为读职,缉狱问罪。城门失火,殃及池魚,明代是讲连座的,张知县入狱竟牵扯到了许仲琳的同盟著书。张谕的政敌以许仲琳“喧神道邪毒,扬驱术感众”的罪名将其拘押至卫辉府。好在卫辉知府敬重文人雅土,暗地交代狱卒安排机会,使许仲琳逃脱。遭受这当头一棒,许仲琳郁郁寡欢。悄悄回到了江南老家。回想起文字狱伤害了多少文人前贤,他不由得神慌惊怵,心虚胆颤,遂将《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牧野祭冢封神七十二”,删改为姜太公携《封神榜》至西岐,“斩将封神三百六十五”。此改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避开了自己被“犯官”安置在获嘉著书之嫌,也掩盖了自己的“逃犯”之名。另外,他听说原先迫害他的那些人还在朝中作梗,就更加耽心《封神》一书会招来祸患,终日里怀揣巨著,内心惶惶不安。
且说许仲琳表弟徐培植,那年进京赶考,与获嘉南关的同乡贺仲轼同榜进士及第,一举成名,被派赴南直隶清浦县(今上海清浦区)任知县。徐知县任上三年,公正廉明,执法如山,又精励图治,褒赏耕读,把清浦治理得政通人和,五谷丰登。众黎民齐声称颂,并送一“明镜高悬”万民匾悬于县衙大堂。
徐培植知清浦的事,许仲琳早已知道,但因忙于著述,路途遥远,一直没回南方,与表弟一别数年未曾相见。此次脱狱逃难回到家乡,得知表弟官声民望,心中大喜。但自已戴罪之身,遭人陷害,不便招摇,以免连累表弟仕途。
这一晚,徐知县正在府中展研案卷,准备次日升堂审案,衙役来报有故人求见。徐知县请进后抬头一看,原来是表兄许仲琳,喜不自胜。兄弟俩一边喝茶,一边互道了别离之情。许仲琳道:“早闻皇榜放诰,表弟到清浦为知县。表兄此回老家躲难,白天不敢来见表弟,特夜来拜会。”徐知县道:“多蒙表兄当年指点教诲,表弟才侥幸得中进士。但不知表兄为何不白天来衙?"许仲琳遂将受恩公张知县之案牵连,所著《封神演义》被诬陷以妖言惑公,欲加治罪,无法刊印等诸事和盘托出。然后将《封神演义》书稿交给表弟,托他设法刊印。徐知县素知表哥之才,从小耳濡目染,对家乡厚重的封神文化亦有所了解,见表哥几年内写出如此大作,甚为敬佩,当即应允设法让书稿刊印传世。许仲琳心愿已了,便再次隐姓埋名,远走它乡。
徐知县牢记表兄嘱托,联络了同乡同榜进士贺仲轼等一些有识之士帮忙出书。贺仲轼闻此书取材于家乡的古冢传说及武王伐纣遗事,立即表示鼎力支持。为避免引起意外事端,几人商议后定下了“三不明原则”,即:不明注刊印年代,不明注作者真实姓名,不明写前言、后记。书稿交付刻印人时,刻印人严遵原则,特将作者改为陈仲琳。
《封神演义》在万历年间刻印发行后,很快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喜爱,人们争相传阅,印了一版又一版。此书不仅在国内,很快便被翻译流传到了日本琉球、高句丽、安南、暹罗。在以后的版本中,有知情的刻印人干脆把作者署名为许仲琳。所以,以后出版的《封神演义》有的署名陈仲琳,有的署名许仲琳,其实都是一个人,陈仲琳只是许仲琳的一个别名。
获嘉封神文化,通过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峰。今天,由《封神演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获嘉因此被称为华夏神都,众神家园。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