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事不过三
成叔承包了村里300多亩水稻田,合同期一签10年。从此,每当春插夏收季节,他都要请村里那些没有外出务工的“闲人”帮忙做零工,工薪每人每天80元,实行逐日登记、逐月发薪,从不拖欠。
这不,5月初刚插完早稻,成叔便开始发4月的工薪了。村里那个叫月妹的妇女找到成叔说,她的工时少记了3天,要补上。成叔二话没说,掏出240元给她。然而,待到6月初发放5月份的工薪时,月妹又跑来说,她的工时少记了2天,成叔补给她160元后,顺便问了她:“你再清查一下,看还有记错了没有?”
她笑笑回答:“没有了,没有了。”
8月炎天,早稻收割时节,月妹看着村里姐妹们都去帮成叔打工了,唯独没有叫她去,感到纳闷,便去找成叔是不是忘了叫她。
成叔感叹说:“事不过三,我又怕记错你的工期了,我不敢再请你了,实在请不起啊!”
月妹一听,脸儿霎时红了。

这一年插早稻……
家 风
中秋节前夕,“山伢子带着外地媳妇回来过节”的消息像那山梁上吹过的秋风一样,迅速传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村民们口口相传,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神色。
山伢子原名叫山茶,从小就营养不良而多病,身材瘦小,脸儿像黄皮柳叶似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长得比同龄人矮半个头。五岁那年,他娘带他去看了个八字,八字先生将他的生庚时辰一掐,说这儿子体弱多病、命根没稳,要取个带“石”的名字才好抚养,从此改名叫石山。
说来也怪,自从改了名后,山伢子的病儿少多了,身体慢慢长得棒了,身板像山上的石头一样结实硬朗。也许是遗传了父辈的基因,山伢子生来不是读书的料,高小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在山里田里滚了,后来跟着堂叔学砌匠。虽然有门手艺在身,粗茶淡饭不愁,但成年后,先后谈了三个对象,不知何故,都是三十晚上的月亮,没影了。
信奉山村祖辈流传那句“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的古训,前些年,山伢子提上砌刀、线盘,一气之下跟着城里一个建筑开发商老板走出了山门。
这一走三年无音讯,而今却带了个外地媳妇回来,不引起山民们好奇才怪。
“山伢子那对象好俊呀,那皮肤水色长得跟挂历上的美女一个样呢!”村里的大婶大妈见过后少不了在一块叽叽喳喳,
又有几个小媳妇来到山伢子门前转悠。见人来时,山伢子的媳妇落落大方地笑脸相迎,招呼着来客进屋坐坐。就在这时,住在山伢子红砖房旁的一间低矮潮湿土坯屋里的那个老妪拄着拐杖颤抖着走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山伢子娘见状马上从里屋出来喝斥着:“哎呀,你出来干什么?别摔倒了!”随即赶着老人回屋去。
“她是?”山伢子媳妇指着转身而去的老人向来人投去询问的眼光。
“她是山伢子的奶奶,快九十岁了。”有人介绍说。
“啊!”山伢子媳妇微启的嘴唇半天才合上,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继而想到,自己刚到那天,曾问山伢子隔壁住的老妪是谁,山伢子还说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后来每餐过后,只见山伢子娘盛一碗饭,再夹上一点剩下的菜儿送过去。当时,她还为未来公婆的孝义善举而感动哩。
可没想到,原来却是……她似乎明白了什么,不敢往下想了。
翌日清早,山伢子起床后跑到媳妇房间一看,媳妇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桌上留有两张红钞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石山,你知道,我也是在大别山老区长大的,后来才跟着爸妈经商进了特区。这次我跟着你回到山村,既是相亲,也是考察。不是考察你家的贫富贵贱,而是考察你的家教家风。你们一家人连住在隔壁的老妈妈、老奶奶都不能如亲相待,以后还能真心对待我这个外来媳妇吗?看来,我们做夫妻真的不合适。做朋友,还得考虑考虑。今留下二百元,请转交隔壁的奶奶,因此前不知道你有个奶奶,来时未给老人带任何礼物,请代我致歉。谢谢了!”

你们对老奶奶都这样,今后对我……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打开-刘克勤作品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