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
——关于《血色青春修湘黔》回忆录的零星补记
拙文《血色青春修湘黔》虽未刊完,零星的回忆却不时从尘封的各个角落钻出,很是响亮地跟我打着招呼,由不得我忽略。
日前整理旧电脑,意外且惊喜地发现一篇旧文。那还是我近20年前为市政协文史委出版《铁建丰碑》作责任编辑时,多次到党史办、市志办和档案馆查找资料时所做的记录。
文字虽然简陋,却可以作为《血色青春修湘黔》一文的某些映衬。
特照录如下。
解密尘封的记忆
在参与编辑《邵阳人奋战湘黔枝柳铁路》(后更书名为《铁建丰碑》)一书时,我曾数次去邵阳市档案馆查阅有关当年修建这两条铁路时保存的资料。
在颇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找到了这些十分宝贵的资料。
虽然年代久远,所幸这些弥足珍贵的文件保存得相当完好。在查阅这些数量颇巨的历史文当时,市政府档案馆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一页页地翻阅着这些纸张发黄的真实历史,耳畔仿佛又响起来隆隆的开山炮声,眼前又涌动着奋战在崇山峻岭的千军万马。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当时被定为“机密”的文件已经失去了保密的价值,而应该成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的好教材了。
现摘录几条,以唤起当年修路人的美好记忆以及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当年的情况。
修路征地,造田还民
当时修建湘黔铁路要征用大量的水田耕地,为了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铁建民兵一面修建铁路,一面大造“爱民田”。
张洪斌同志(邵阳铁路建设分指挥部政委)在《(邵铁)分指第三次党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铁路会战中,各级领导机关根据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了铁路建设和地方工业、农业生产的关系,尽量做到了不占田或少占田。把取土和造田结合起来,把修建铁路和发展地方公路、水利建设结合起来。至目前为止,火新段共开爱民田370多亩,爱民土101亩。并发动民兵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密切了军民关系;在此同时,还按照政策搬迁房屋313户、510栋,征用水田2487亩、图556亩;迁坟2622棺,现正核实付款。做好这些工作,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与旧社会国民党借修铁路残酷剥削、压迫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沿线群众深为感动地说:‘只有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只有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为我们办这样的好事。’”
战罢湘黔,再战枝柳
到1972年的夏秋,工程浩大的湘黔铁路基本竣工。
而修建另一条“工程比湘黔铁路还要艰巨”(根据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党委文件《关于枝柳铁路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所称。)的枝柳铁路的艰巨任务又接踵而至。
关于枝柳上马的具体时间,听到的颇有分歧,有说1972年的,有说1973年的。
根据“中共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湖南省指挥部委员会”在1972年11月20日所发的“湘铁党字(72)022号”文件《关于枝柳铁路建设工作的意见》来看,枝柳铁路上马的时间应该是在1972年的年底。现摘录该文件中的几段:
“目前,铁路会战已经进入抓紧完成湘黔铁路的收尾配套工程,多快好省地继续修建枝柳铁路的新阶段,要认真总结湘黔铁路建设中的经验,运用到枝柳铁路建设中去,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继续前进,高速、优质、低耗、安全地完成各项工程任务。”
“修建枝柳铁路是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湖南段全长578.8公里,穿越武陵、飞渡沅澧,直通南北。计划在1973年完成土石方1098万方,隧道43公里,大中桥11公里;界溪河至七松、怀化至江市正线铺轨120公里,站线铺轨32公里;1974年完成七松至慈利、怀化至吉首、江市至广西水团段;1975年基本建成。
如期完成这一直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干线,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对于开发湘西,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加强战备,支援世界革命,将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这与总指文件的要求和规定的时间是一致的。
至于1972年年初已有部分民兵进入枝柳线,应该是少量做筹备工作的前站人员。
强调思想教育,发挥人的因素
修建湘黔、枝柳铁路时,施工条件相当简陋,除了少量的汽车和履带式拖拉机(用于替代压土机)之外,几乎全靠人力,全靠人的精神力量。
那时,思想教育、战前动员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每天出工前,连长大声问:“我们干什么来了?”
全体民兵就扯着嗓子喊:“修战备铁路!”
连长问:“毛主席他老人家要到三线来看看,我们是让毛主席骑毛驴来还是坐火车来?”
大家喊:“坐火车来!”
连长又问:“铁路修不好,毛主席睡不好觉,我们怎么办?”
大家喊得更响:“革命加拼命,修好战备路!”
可见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
在1971年邵阳分指的一份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话: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就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人民战争气势磅礴,工程进展迅速。金润段75公里铁路提前18天胜利通车,通440厂的(铁路)支线也于元旦前胜利建成。火新段自开工以来,也成绩很大。至(1971年)元月15日止,路基土石方已完成75.5%,涵洞已完成84%……”
“为什么我们能以73天时间修通金润段,为什么火新段取得的成果这么大?这就是自始至终抓住了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一根本……”
“……大家都算账,算任务账、时间账、人力、物力、财力账。有的同志什么账都算了,就是没有把人的积极因素算进去,越算越没有信心。
可是,大量生动事实教育了我们:算账不能算死账,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算活账,把人的因素算进去,这样才能坚定大打人民战争的信心。
火新段大上马时,当时我们算房子账,算来算去,还有十万人没有地方住。于是再算搭工棚的账:十万人的工棚所需的物质、器材数字相当大,越算越没有办法。
可是,充分发动群众,只搭一万人的工棚就解决了问题。双丰县指(当时双丰县属邵阳地区)华国营抢修一个跨度4.5米、高5.6米、长18.77米的大涵洞。这个涵洞修好,里面可以通行大卡车。同时,还要完成一万二千多方的大填方。
当时有人给他们算账说,在金润段,有个单位修建同样跨度的一个涵洞,只是高了一点,长了一点,集中1400人,苦战了40天。华国营才400人,又是涵洞,又是填方,既无石匠,又无工具,干到过春节完成了是好事。
可是事实并非这样,他们只花了25天就拿下了大涵洞,8天拿下了大填方,13天完成了护坡、密底、铺渣等全部工程,总共不到50天。比分指要求的100天、县指要求的80天、他们自己计划的70天,都大大提前了。为什么这么快?这就是人的因素无法估量!……”
在分指党委的号召下,全线铁建民兵土法上马,大搞技术革新,如新邵县指三团搞的土火车、双丰县指大搞车子化,自制运土车2300余部;
邵东县指发明的人力打夯机、分指汽车修理连搞的汽车铁轨运输车等等,都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大力的表彰,极大的提高了民兵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工程进度。
为国为民,无私奉献
由于工程浩大,设备简陋,条件艰苦,铁路会战期间,一线民兵伤亡较大,损失亦重。
根据1973年11月10日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处理邵阳地区伤残民兵善后工作会议纪要》记载:
“邵阳地区先后组织了24万民兵参加湘黔枝柳铁路会战,在铁路建设中,因公、病和非因公死亡153人;因工伤残1424人;因病和非因公负伤1542人。
在转战时,邵阳分指及所属各县指均按国家有关政策已作过一次抚恤、补助,共二十二万三千二百九十五元。
……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原邵阳分指会同地区及各县(市)组织了有关人员共58人,对转战民兵的伤、残、病、亡情况,从检查安置情况入手进行了重点调查。
经了解,全区尚有少数伤残民兵和死者家属的家庭生活存在着一些程度不同的实际困难;有129人伤口复发需进一步治疗;有7人目前仍在各级医院进行治疗;还有17人转战时未予抚恤补助。
为了解决好上述遗留问题,省指收尾领导小组与邵阳地区共同商定,再拨十一万元,作为处理遗留问题的专用经费。
这笔经费应首先用于伤口复发及未愈的民兵,重点解决少数伤残民兵和死亡(民兵)家属的家庭困难问题,并落实到人……”
可见在当时,党和政府对修路民兵的伤残情况是极为关心和重视的。只是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工资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发给每一个因公牺牲或因公负伤的民兵的抚恤金、补助费人平只有200元左右。
当时,分指有关部门对每一份有关民兵伤亡的报告都有详细具体的批复。
现录邵阳分指挥部政治部1970年12月25日签发的“邵分指政发(70)011号”文件如下:
关于民兵唐桃根等8人伤亡抚恤的批复
邵东县指政治部:
你部七〇年十二月十三日“关于请求抚恤伤亡民兵”的报告收悉。
根据中央内务部、劳动部1954年6月12日 内优劳(54)字第229号《关于经济建设工程民工伤亡抚恤问题的暂行规定》一文精神,
经研究:对因公死亡的民兵唐桃根、社员姜晚妹,应分别给予家属一次抚恤金120元外,并根据其家属生活和供养之直系亲属情况,同意给予唐桃根家属一次性补助450元。
对因病和非因公死亡的民兵朱正光、刘文康、王在谋、贺祥元、李同兴、李密生等六人,请按照中央内务部、劳动部 内优劳(54)字第229号文件第七条规定办理。并根据其死者家属生活情况分别发给100——150元的生活补助费。
对于死者的遗物,必须送交其家属。并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死者家属的慰问和思想政治工作。
此复。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章)
而当时许多因公牺牲的民兵都是因为工作积极努力,豁出命来劳动而遭遇不测的。
根据城步县指政委李树林同志在《铁路会战简报》第52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蹲点体会中说到的情况,可以为证。
“……四月十五日,塌方牺牲两人。……前一段部队(指出事的三连)战斗力比较强,在路基土石方会战的高潮中,有十九个同志曾发生亲人病危等等特殊情况,都能坚守战斗岗位。这次严重事故发生后,许多同志表现很好。陈德才同志牺牲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坚决完成任务!’彭盛国同志负重伤,竟然没有哼过一声……”
一些同志牺牲了,更多的同志负了伤,虽然只领到了微薄的抚恤金和补助费。但活着的人还有死者的家属并无怨言,他们体谅国家的困难,只是把痛苦默默地压在心底,再把一腔热血继续洒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上。
他们真正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
后方倾力支援,前方不忘还账
修建湘黔枝柳铁路时,正值文革中期,国内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
然而,后方再苦也不能苦了在前方战天斗地的修路人。于是,各地支铁办在本地人们还吃不上肉,甚至还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把大米、肉类和蔬菜送到铁路工地上,保证了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民兵们能够保持充分的体力来建设这两条重要的铁路。
后方对前方的支援是竭尽全力的,也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支援了人力,支援了生活物质,还要支援生产物质。邵阳地区就在连自己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都严重缺乏炸药的情况下,拿出了一百余吨炸药支援湘黔枝柳铁路建设。
然而,铁路即将竣工的时候,炸药也用完了,拿什么来还呢?为此,分指的领导们非常着急,他们说,家乡的人民支援了我们,我们也不能不顾家乡的建设。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在一份发自1976年四月的邵阳地区铁路建设指挥部的名为《请设法解决归还我部所借后方炸药的报告》的文件中,专门向上级铁指请示可否用建路竣工后的部分机械设备来抵偿所借的炸药。
摘要如下:
“我们认为,在修建枝柳铁路中,后方对三线建设的支援是很大的。但现在后方正在加速农业学大寨的步伐,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急需炸药和机械设备。我们也应该想农业之所想,急农业之所急,所借炸药应该归还。
但我省铁建工程石方多,炸药消耗量大,现要如数归还炸药恐有困难。
为此,分指党委研究,是否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我部尚有柴油机二台、发电机四台、空压机一台,压土机一台(破旧),风钻四台、经纬仪二台、水准仪三台等机械设备和轻便钢轨六十吨。
建议作价处理给邵阳地区,以作为抵还所借炸药。当否,请批示。”
事情虽然不是很大,但可以由此看出当时前后方人民互相支援的鱼水深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