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条篮子
宝玲/文
桃花盛开的时候回到老家,推开院门,熟悉的味道浸入鼻子里,熟悉的景色映入眼帘中,然而嗓子里猛然喊出的妈妈却断然卡在喉咙,一股辛酸哽咽下去,一股热泪夺眶而出,望着熟悉的正房门口,仿佛妈妈站在门口迎着我笑着。心里轻轻的喊到:妈!我回来了。
突然间,我看到挨着猪圈的羊圈右边喂羊槽子外头那根躺在地上的枣树身子上的柳条篮子,它把我拽着回到童年的时光。
我小时候生活充满与篮子相伴的故事,记得妈妈七月初二领我们兄弟姐妹们去姥姥家赶庙会买了两只柳条篮子,我曾抚摸着它仔细端祥过它的编织,像院里大枣树梢头的喜鹊窝,用十二根柳条十字搭上,然后用一根细柳条拧劈成软条,夹着一根穿一根的缠着旋转,逐渐盘升,收着编织成圆的筐子,然后压边,用四根粗柳条从压好的边上对称找到四个均匀的地方穿上,再把柳条粗头用镰刀削尖,弯曲插进底部那十字的四个大孔里,上面的四根柳条对面相交,再相交十字互相缠着拧紧,头插进筐边里,然后再绑上几根细柳条,就是这样的好篮子。
妈妈从庙会上花钱捉了头小黑猪,我每天提着篮子到村外地埂上挑野菜,春天的田野上有"麻辣菜"
"茴茴菜"野扫帚"玉谷,地柳,酸柳,沙蓬,茶儿苗,野苜蓿,我亲口品尝过各种野菜的味道。
一头猪养一年半,过年杀了猪,卖了肉,自己家里留的猪血,猪头,猪蹄,臭浑浑的猪肠子猪肚子和那猪身上每天摇摆不停的猪尾巴。妈妈把卖猪肉的钱当一年四季买油盐酱醋和打煤油点灯用,正月里也给我们兄弟姐妹们每人两毛钱压岁钱。妈妈锅里烧开水,把猪蹄猪头退了毛,把猪肠猪肚子洗净,分开用花椒大料和葱煮熟肉,妈妈总要各样切一块肉让我和弟弟背上一个布袋子给姥姥姥爷送去。
留下的肉放在篮子里,用绳子吊到房梁上,过年到正月二十几,每天都切一碟吃,姨姨舅舅来了客人就多切几碟子。我每天都要去望望那吊肉的篮子。
篮子冬天就是吊在房梁上放好吃得的地方,开春,篮子就是我挑野菜割草的伙伴,小学时每逢交书本费,家家大人两块钱都愁,大部分都是指望家里的几只母鸡下蛋,隔一天下一个,攒着舍不得吃,九个一斤,攒着够三斤,用篮子提到供销社卖了,一斤卖九毛钱,给孩子上学交书费,剩下来的买点粗盐,煤油,买两拈拈线缝补衣服。
村里养猪羊特别指望大,娶媳妇嫁姑娘,打房盖屋,村里的孩子除了上学,最主要的就是给猪挑菜,给羊割草,放下书包从水缸里舀瓢凉水,喝几口提上篮子就走,村外的田野上,每块田埂上都有孩子们的脚印,每块地里,渠堰上都有孩子们说笑声,篮子就是我们童年的时光最深的记忆。
中午下学就得去挑一篮子菜,下午下学再去挑一篮子,挑回家坐在院子里,用刀把菜剁碎,放灶台上锅里煮一煮,倒进泔水缸里发酵,养猪人家院里都是放着篮子和散发着酸臭味的大缸。
每年八月十五,妈妈总要舀上半面袋子黑豆放在篮子里,让我和弟弟用扁担抬着篮子去邻村油坊换些豆油,在榨油房里,看到只穿着裤衩的人在昏暗的屋子里榨油,磊起的十几个铁圈缝隙间挤流出来晶莹的油花,顺着凹槽流进大锅中。妈妈用换回来的油打团圆大月饼,撕下旧对联红纸放碟子里,用水泡出红色,用南瓜蒂沾上红色摁在月饼上印花,有锅盖那么大,打好的月饼依然要用篮子里吊到房梁上,再去供销社买些葡萄,果子,槟子也吊到篮子里,八月十五晚上要供献月亮。
供献后用刀把大月饼切开第二天早上吃,我记得那年我分到的槟果没有吃,悄悄的藏在盖着石板盖的麦子缸里,隔几天拿出来用鼻子闻闻味道,放到十月才拿出来分给姐姐弟弟吃了。
篮子八月十五吊到梁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每天挑菜要用它,无论下雨刮风,每天总得去给猪羊挑菜割草,寻找吃的东西。盼望着猪羊快快长大,一头猪养一年半只能长一百五六十斤。赶过年杀猪是最高兴的事,有肉吃,妈妈给我们兄弟姐妹们去城里买些布,回家点着煤油灯赶着做新鞋,新衣服。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这篮子是我亲手编织的,记得每年二月十五去三姑家赶庙会,姑夫在家里的地上摆着一堆脱了皮的柳条,他把白白的枝条用锅煮软,坐在八字小櫈子上,膝盖上垫上旧麻袋片,用麻绳把柳条一根根绑成笸箩,我总是趷蹴在他身边,两手托腮认真看他一圈圈的细心编织,他墙上掛的笊篱,篓子,筐子,篮子都是他精心的作品,拿到庙会上卖钱,养活一家老小。我特别喜欢想学他编篮子,因为家里篮子最适用,就从院里捡起来他削下的细枝条看着旧篮子编,不会了,就问姑夫,他教我说:
其实,篮子,笊篱,起手都一样的,利用枝条的别劲,杠杆原理,和柔劲编织,手里得有劲,他教我先用细柳条编笊篱,第一次编成了,掛家里墙上,欣赏陶醉的笑,家里做饭捞面就不用买了,学会了编笊篱就学编篮子,篮子可不是好编的,最难的是收边儿,穿系系,(提篮子的梁)先编出来都是歪歪扭扭的,慢慢的用劲挤压拉,才编成滿意的篮子,后来我用捡的旧电线去了皮,用铝丝,铜丝,编织了好多笊篱,用纸箱子上的包装带编买菜篮子,用彩色的编花篮子。
用的最多的就是院里这个篮子,他伴随着我的童年的时光。
